文/毛豆豆
現代社會,老師和同學之間頻發沖突,家長和小孩之間的沖突更是層出不窮。大抵原因,還是因為溝通不順暢,太多人隻在乎自己的感受,共情能力薄弱,是以人與人之間無形中建起了一層隐形屏障。互相猜忌,互不了解。

圖檔來源于視覺中國
近日在江蘇常州,有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因為買手機的事情,竟然當街毆打她的母親。
視訊中,這名十幾歲的女孩要購買蘋果13,但是她的母親卻沒有給她買,然後她非常生氣,最後到情緒失控的地步,甚至當街毆打她的母親。
女孩坐在電動車的後座上,不停對母親撕扯拍打,打的同時還一直在對着母親大喊“你走啊”,幸好當時女孩母親戴着頭盔,女孩的拳頭幾乎都打到了頭盔上。
随後,圍觀路人将女孩拉開,民警趕到現場處理。
據當時圍觀的知情者透露,女孩和母親之是以産生沖突,是因為母親之前承諾孩子自己出4000元,父母出2000元,給她買一部iPhone 13手機。
等到孩子好不容易攢齊4000元想要買手機後,母親卻告訴她舊手機修修還能用,就因為這件事情引發了母女之間的沖突。
對此有網友表示,“這樣的孩子就是太溺愛了。”
也有網友反駁:“既然答應孩子的承諾,怎麼能臨時變卦呢?”
更多人覺得,這是她們母女之間的事情,誰對誰錯都要在母女之間解決,這位母親應該與孩子好好溝通,而不是找路人評理。
明代呂坤在《呻吟語》中提出七不責,其中之一就是“對衆不責”。孩子犯了錯,不要當衆責罵,否則會讓孩子丢失尊嚴。
席慕容小的時候,有一次因為考試沒考好,害怕被責罵,就偷偷地把成績從第35名改成了第5名。但是因為改動痕迹太明顯,在成績單交給媽媽時,内心非常忐忑。
媽媽拿到成績單,隻是簡單地看了一眼,然後說:老師怎麼把成績單弄得這麼髒,都有些看不清楚了。你明天問一下老師,然後把成績告訴媽媽好嗎?
媽媽故意在他面前“裝糊塗”,是為了給她面子。當席慕容明白這一點時,非常感謝媽媽。第二天,向媽媽坦白了一切,并且開始下定決心努力學習。
媽媽體面地處理了這件事,既給了孩子面子,又讓孩子受了教育。
基于愛和了解,基于責任的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所倡導的。
他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談話方式是“暴力”的,常常會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而“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是“愛的語言”。
非暴力溝通能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它涵蓋了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要素。總結為一個萬能句式就是:我觀察到+我感覺+是因為+我請求=非暴力溝通。
盧森堡博士認為,要建立一個和平的世界就需要消除那些責備、羞辱、批評和苛求的語言,我們需要專注于彼此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讓愛和尊重融入生活。
反思我們和孩子們的對話,當他們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我們往往會使用一些責備、批評的語言,這樣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會讓孩子感到他們不被喜愛和尊重,是以我們要用愛的語言和孩子對話。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也是我們人際交往的指路明燈,我們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演練,借助這四個步驟表達和提升自己,讓自己擁有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和人際關系。
言語可以煽動和引燃沖突,也有能喚起尊重、增進了解和激勵合作的力量。當我們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愛将自然流露。拒絕暴力溝通,讓孩子不受傷害。這不僅是本書作者的初衷,也是做為父母的的心願。學習《非暴力溝通》,讓我們努力做好父母、好老師、好夥伴,去為孩子建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圖檔來源于視覺中國,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