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俗話說“三歲住皮,五歲住骨”,孩子的行為習慣在幼年時期就能形成,3歲之前的行為習慣還隻是記在表面,但是到了五歲,就深入骨子了,以後再想改正就很難。

“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仕強先生曾說過——“父母希望子女養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習慣,必須把握六歲前這一段就學前的時期”。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一生都很受用,怎麼才能幫助孩子打好這層基礎呢?以下6個教養原則,誰先實施,孩子就先受益!

以身作則,家長是最好的榜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打地洞”,孩子就是父母的縮小版,要想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父母先要扪心三問——“自己是啥樣?塑造了啥樣的氛圍?做了怎樣的示範?”

2017年,才16歲的武亦姝獲得了《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總冠軍,“國民才女”獲得了廣大父母的歡心,大家總是想着若自家的孩子也這麼出色,該多好!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殊不知,父母為了培養她對學習的興趣,從她很小的時候開始,下班後就專心陪着看書。在這樣濃濃的氛圍下,孩子自然也沉浸其中。

反觀很多父母,躺在沙發上刷着手機,卻指望孩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現實麼?

用愛環繞,帶着耐心去引導

孩子是天使,但就算是天使,也會偷懶、耍賴、發脾氣。你這麼大的人了,都經常是“道理我都懂,但臣妾做不到!”更何況是娃呢?育兒就像牽着蝸牛在散步,面對孩子身上的缺點,耐心引導比耳提面命效果更好。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龍女士的女兒性格偏内向,有一次家裡來了客人,女兒沒有打招呼還躲了起來,婆婆氣地說:“這丫頭沒啥出息”。

待客人走後,龍女士很認真地和婆婆溝通,不許以後再這麼說女兒。後來,龍女士通過講故事、做遊戲、親身示範、以及逐漸推進,女兒變成了一個小甜嘴。

兇出來的孩子戰戰兢兢、愛出來的孩子開朗自信,你的愛的耐心,決定着孩子的安全感!

帶着方法去指正,而不是直接開吼

“你怎麼能搶姐姐的餅幹呢?不要臉啊?”婷婷火氣沖沖地攔下兒子,兒子明顯一愣,母親憤怒的表情,和那塊香噴噴的餅幹,讓他很糾結。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孩子對事物的認知不全面,很多不好的行為隻是出于身體原始的本能。這時,氣急敗壞隻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而是應該鎮定的三步驟——“一阻止;二解釋;三告知”,這樣子多幾次下來,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

讓娃先說完,再想怎麼辦

“屁股一翹,我都知道娃要放什麼屁!”但是,你以為的隻是你以為的,小朋友的思維方式和大人不一樣,很多看起來無理取鬧的行為,背後的動機往往很純很暖。

肖先生對此感悟很深,3歲的女兒有一天晚上非要看他洗澡,但是之前就已經教過了孩子“男女有别”,他煩躁地批評了女兒。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最後女兒哭着說:“萬一那個噴頭把你燙到了怎麼辦?我要看着你才行!”原來是今天那本故事書上面講了“不能碰很燙的水”這個故事。

肖先生感動之餘又怪自己太魯莽,趕緊帶着女兒調好水溫,“寶貝,水溫剛剛好,你可以放心了!”這一次,女兒蹦蹦跳跳地出來了。

遇事先不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加以指正,孩子不受冤,你也能趁機教會她更多事情。

明辨是非,事情雖小也不能丢了原則

“他隻是個孩子,你和他計較啥呢?”對于這類熊家長,隻能說,如果你自己不教育,那麼,社會會替你好好“教育”娃。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錯誤面前,不分大小!哪怕隻是随手亂丢垃圾、在超市順了零食、沒經過同意就玩别人的東西……你以為的小,可能會不斷擴大,是以,一定要教孩子明辨是非,“不以惡小而為之”。

懂得放手,孩子飛得更高

有句話,殘忍卻真實,那就是——孩子從生下來,就是和我們逐漸分離的過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你以為是愛孩子,其實是把娃養廢了。自主進食、自己穿衣、洗襪子、幫忙做家務,這些日常事情,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自理能力,還可以促進大腦和身體的發育,也能讓孩子更好的探索生活。

“三歲住皮,五歲住骨”:以下的教養原則,父母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是以,适時放手,孩子會更優秀!

孩子的一生就像在建一座房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這所房子的根基,小時候,父母給他打的根基越紮實,這房子就更穩固。“三歲看大,五歲看老”,以上6個教養原則,小本子記下了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