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大家好,我是布谷媽~

幾個好友在群裡聊天,除了家長裡短,無一例外的,最後都會聊到孩子。

久未露面的文文,在群裡歎了一口氣說:

“孩子還抱在手裡的時候,覺得他會走路就好了。等孩子能走了,又覺得他上學了就好了。可如今孩子上學了,我咋感覺越來越累,越來越沒有自己的時間了呢?”

聽到這話,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讨論起來。其中另一個好友雙雙,一針見血地指出:

“你就是太勤快了,啥都圍着孩子轉,能不累嗎?你看看我們幾個,真算是‘懶媽媽’了,孩子不照樣成長得挺好的。”

雙雙說的是事實,太勤快的媽媽,孩子煩,媽媽累,親子關系緊張。不僅如此,養育出來的孩子,還更讓人操心。

養育孩子這事,媽媽該“懶”的時候就得懶。比如以下這3件事,媽媽越“懶”,孩子反而會越能幹。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一:“懶”得全程陪讀

之前在朋友圈流行一種“家規貼”——不要喊媽!這個“家規貼”,可謂說出了無數媽媽們的心聲:

●字不會寫,查字典,不要喊媽!

●不會的題,認真讀、認真思考、不會的翻書,不要喊媽!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喊媽!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如果孩子能遵守以上規定,那媽媽們不知道得輕松多少。可見,媽媽累,就是平時太勤快了,對孩子的要求,無不應答。

像我媽,每天跟我抱怨說,帶孫子太累了。我看了他倆的相處模式,那能不累嗎?

侄子還沒開始做作業呢,就一嗓子嚎起來:“奶奶,我的書包去哪了?”我媽一聽,趕緊放下手中的活,開始在桌子底下、沙發背後幫他找起來。

好不容易把東西找齊,接下來又是:

“奶奶,我的鉛筆斷了。”

“奶奶,這個字不會寫。”

“奶奶,這個題怎麼做啊?”

不僅如此,即便我媽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教他解題,他還嘻嘻哈哈,一會玩這,一會玩那,根本就不集中注意力思考。

我媽就差點親自拿筆給他抄寫答案了。唉,她不覺得累,我看着都累。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影響大腦的7個壞習慣》中提到:大腦中的神經元,就像連通電路的小燈泡。隻有頻繁地使用,這些“燈泡”才會保持運作。但如果長期不用,它就慢慢就廢掉了。

孩子思考時,大腦中負責“思考問題——解決方案”的神經元線路,就會保持暢通,發出亮光。

而如果孩子習慣性依賴,一遇到問題,隻想被動地擷取答案,懶得思考。那他負責這一區域的神經元,慢慢就變得鈍化了。

是以,我們需要鍛煉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讓他自主思考,學會借助工具尋找答案,而不是直接喊“媽”。

隻有這樣,孩子才能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不是為了别人。也隻有這樣,他才能獲得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是以,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小問題就叫你時,不妨跟他說:“不要喊媽!”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二:“懶”得總是唠叨

如果要問孩子,他聽着壓力最大的話語,是哪些?他一定會告訴你:

“你為什麼......”

代表話語:你為什麼不穿上外套?你為什麼不把衣服洗了?你為什麼不先洗頭?

“你必須......”

代表話語:你必須先寫作業才能吃飯;你必須把這些吃完;你必須呆在家裡。

“你就不能.....”

代表話語:你就不能看着點路?你就不能學學别人家的孩子?你就不能讓我省點心嗎?

媽媽這些唠叨,一開始可能會讓孩子産生愧疚、自責心理,進而按照你的要求做好。但慢慢的,他就心生反感。最後,把你的話當耳邊風了。

這是因為,心理學上認為,重複和效果,是呈倒u型的。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一定程度的重複,确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唠叨次數多了,效率會呈線性下降,甚至起到反作用。

比如反複唠叨,就代表着一種不信任:我不相信你能做好,除非我不停地告訴你。

還代表一種指責:你總是做不好,需要我不停地指出來。

甚至還會讓孩子懷疑自己: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勁,什麼都做不對?

當孩子反感,甚至自我懷疑時,媽媽們的這些唠叨,無疑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耐煩,也就越來越叛逆。

是以,我們不妨少一些唠叨。這樣,自己輕松,還利于孩子成長。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三:“懶”得凡事包辦

當孩子還是個小寶寶時,沒辦法,他的吃喝拉撒我們都得包辦。但随着孩子越長越大,他雙手雙腳是用來幹什麼的?

當然是用來照顧自己的呀。

《童年的秘密》一書就指出:孩子一歲左右,就可以嘗試讓他做家務活了。

一歲左右的寶寶能幹啥?把自己的尿不濕扔垃圾桶、把果皮紙屑扔垃圾桶、幫媽媽拿塊毛巾手帕啥的。

2歲左右的寶寶,自己收拾玩具、繪本,把髒衣服扔衣簍裡,幫忙拿掃把撮箕。

3歲左右的寶寶,自己拿碗筷,渴了自己倒水喝,自己穿衣服鞋襪。

生活中的這些小事,能讓孩子自己動手解決,媽媽絕不要太勤快。

就像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所說:“孩子如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幹,那豈不是太虧了?”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是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内,媽媽越懶,孩子就越有機會去發現自己的能力,也就會越自信。

等有一天,他離開家,去闖蕩自己的天地。他會用他的聰明能幹,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大小困難和挫折。而不是茫然失措,等着我們去解救。

四:懶,并不是萬事不管

一個懂得“懶”的媽媽,也一定是一位智慧的媽媽。

她雖然撒手不管,卻會在旁邊耐心地教,一遍又一遍。直至孩子自己學會了、記住了,并且擁有了自己動手的能力。

媽媽在3方面越“懶”,養出來的孩子越能幹,長大更出衆

媽媽“懶”的表面,看似輕松,背後卻要付出很多。

因為孩子在學習技能的過程中,可能會将湯汁撒了一地,可能會将衣服弄濕、弄髒、弄壞,還可能會引來一堆大大小小的“麻煩”。

這些,都需要媽媽有強大的包容心和耐心。

但要相信,該放手時讓自己懶一點,我們才能培養出獨立思考、有擔當有責任、能力強的孩子來。

媽媽在這3方面越懶,孩子長大就越出衆。希望各位媽媽,都能養育出優秀娃~

【圖檔來自網絡,侵立删】

作者簡介:布谷媽媽,一個善觀察、愛思考、有辦法的媽媽。交流育兒經驗,分享心理知識,喜歡就關注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