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如果說育兒有什麼絕妙的技巧的話,那一定是在孩子6歲之前,給他建立各種規律和習慣,當然不僅僅是6歲之前啊,人的一生其實都應該這麼做,隻是在嬰幼兒階段,要格外重視。

因為在這個階段,固定的、良好的規律習慣能讓孩子獲益無數,也是輕松育兒的秘訣之一。

獨自帶娃四年了,我能帶娃、做家務、工作三不誤,也是得益于規律和習慣。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規律和習慣是什麼

規律是什麼呢?其中一個意思是指事物之間的内在的必然聯系,決定着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向。

習慣是什麼呢?是指積久養成的生活方式。

規律和習慣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有節奏、有可預見性、整齊而有規則的,不是雜亂無章的,并且是需要長期重複的。

比如我們常說的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全世界的兒童都是按照這些規律生長發育起來的,我們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齡和現階段行為發展預測下一個規律的到來。

再比如我們每天習以為常的各種生活習慣,起床穿衣服、刷牙洗臉吃早飯、睡前刷牙,有的人還習慣睡前運動等等,我們不需要額外提醒自己該幹什麼了,無意識的就會這麼做。

說到這,大家肯定都會覺得這些都是常識啊,有必要再說一遍麼?再說這個階段,孩子就應該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這樣才符合他們的天性,每天重複同樣的規律和習慣,孩子會變得死闆、不懂得變通吧?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嬰幼兒需要的是固定的、重複的規律和習慣,而非一天一個樣

運用慣例和儀式的形式,我們可以幫助自己,也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世界的規律----《嬰語的秘密》

讓孩子生活在充滿規律和習慣的生活環境中,至少能給孩子帶來四個方面的積極影響:

1、提高孩子的安全感,減少焦慮

一個在媽媽肚子裡呆了快十個月的寶寶突然更換了生存環境,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巨大的世界,一定是充滿焦慮、害怕的,特别沒有安全感,如果每天帶養寶寶的人都不一樣,或者寶寶經常被更換帶養地點,這周在外婆家,下周在奶奶家,下下周又回到了媽媽家,這個寶寶一定也是焦慮不安的。

又或者寶寶每天吃奶、睡覺的時間都沒有固定的規律(新生兒除外),大哭的時候,家長才發覺該喂奶了或者該哄睡了,這個寶寶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難帶。

所有的這些情況,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讓寶寶生存在了一個充滿挑戰和不确定性的世界裡。

不确定性給寶寶帶來的就是困惑、恐懼和焦慮。

因為他始終沒有辦法預測自己明天會在哪裡,什麼時候能夠吃飽,什麼時候能夠睡覺,什麼時候能夠見到媽媽,所有的活動都在自己的預期之外。

是以,在嬰幼兒階段,給孩子提供有規律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慣,讓孩子每天都能預測到事情發生的順序,能夠讓孩子感到放松、愉悅、安定的,這也是早期給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一個重要措施。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2、有助于孩子形成穩定的情緒

把沒有固定的規律和習慣這句話概括成一個詞就是:混亂,每一天都是不一樣的,對于成人來說可能是新鮮的,有趣的,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就是茫然的,手足無措的。

尤其是在孩子進入自我意識發展期以後,總是和家長對着幹,但是吧,自己又沒有能力照顧自己,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出現各種對抗,孩子生氣,家長也生氣,孩子哭鬧,家長更生氣,你想想,孩子總是沉浸在這種負面的情緒中,情緒能力該如何穩定發展呢?

但如果我們已經給孩子建立了固定和規律和生活習慣,他習慣了這些流程,就會減少因為改變流程而産生的不必要的摩擦,我們情緒平穩,孩子情緒也會平穩下來。

這些生活規律的存在可以讓孩子對未來産生心理期待,避免他們産生抵觸情緒----《鄰裡關系中的神經元細胞》

舉個例子,孩子每天都得吃飯睡覺,如果沒有形成固定的規律,那麼我們就得一次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固定孩子就餐睡覺的時間點,一個是如何讓孩子在這個時間點就餐睡覺。

那孩子估計就得哭鬧兩次了,孩子會說:昨天都不是這個時間睡覺的,昨天也不是這個時間吃飯的,為什麼今天要這個時間吃飯睡覺!我不!我就不!

如果我們長期堅持中午12點吃飯,晚上八點上床,孩子跟你對抗的角度就隻剩下:等一下,我再玩一會。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3、平穩過渡不同時期的分離焦慮

我們都知道孩子6歲前要經曆兩次分離焦慮,一次是6個月左右,媽媽重返職場的分離焦慮,一次是3歲左右,孩子進入幼稚園的入園焦慮。

分離焦慮的本質就是孩子要面對和媽媽分開的挑戰,進入到一個自己從未經曆過的生活狀态裡,不可預測的事情接踵而來:媽媽上班以後會不會回來?媽媽會不會來幼稚園接我?媽媽走了以後誰帶我?媽媽走了以後我能吃飽、能開心地玩麼?媽媽離開以後我是安全的麼?幼稚園裡都有什麼?小朋友是不是很友好?

如果孩子之前的生活是混亂的,不可預測的,那麼這種心理模式在應對分離的時候,就會加劇孩子的恐懼。

面對未知,人的本能反應就是擔心害怕的。

反之,如果孩子在之前的生活中,能夠充分體驗可預測這種能力,明确知道吃完飯以後會玩積木,睡覺前會洗臉刷牙看書,每天都會在下午2點左右出去遛彎,媽媽出門前會親親自己,回家後會親親自己,事情的發展趨勢和自己預測的一模一樣,内心就是安全的,就不會特别害怕未知的環境。

因為一切皆是可控制、可預測的。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4、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提高社交能力

所有的規律和習慣在建立過程中,都是一個教會孩子與人合作、建立規則意識的過程,我們需要給孩子傳達規則,孩子需要執行規則,孩子聽得懂你在說什麼,也明白自己要怎麼跟你合作。

外部這種固定的、有秩序的規律和習慣其實就是一個他律的過程,他律階段是孩子形成規則意識的必要階段,他律之後才會内化中孩子内心的秩序感,形成自律。

很強的規則意識、能夠與老師、同學友好合作、再加上之前說到的穩定的情緒,就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在團隊中獲得認可,人緣也不會差。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孩子上國小以前,這些規律和習慣越早建立越好

1、飲食規律和習慣

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就餐時間點:新生兒吃奶主要還是按需喂養,但是從4個月開始就可以按時喂養,增加輔食和斷奶以後的飲食時間都可以固定下來。

就餐地點:我們把吃飯的地點固定在餐桌邊,而不是家中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吃飯。

就餐工具:給孩子提供屬于他自己的餐椅、盤子碗勺子等工具。

就餐習慣:飯前洗手、吃飯時不玩玩具、不看電視、不聽音樂或故事、不追喂飯、不挑剔飯菜等,等孩子兩歲半以後,可以培養孩子分發碗筷、吃完飯把碗筷端回廚房的習慣。

2、睡眠規律和習慣

睡眠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子產品,之前也寫了很多文章,這裡概括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按照孩子的不同月齡,安排合理的小睡次數、小睡時長、起床入睡的時間

固定睡前儀式,尤其是夜間入睡流程,将洗澡、撫觸、讀書、聊天等适合自家的程式都安排進去。

3、閱讀的規律和習慣

開辟專門的地方給孩子作為閱讀區域,讓孩子可以在這裡自由地翻閱繪本,不受幹擾

固定一兩個閱讀時間段,比如下午一個時間段以及晚上入睡前,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培養孩子自己從書架上取書、看完後原位擺放的習慣。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4、整理分類的規律和習慣

每個孩子都有很多很多玩具,我們需要給孩子培養分類整理的習慣,讓他知道東西是需要有秩序、有方法的擺放,而不是堆在那裡。

在孩子2歲之前,家長先示範如何利用各種收納盒分類整理,讓孩子耳濡目染

孩子2歲以後,家長可以帶着孩子以遊戲的方式,固定在每天睡前、玩完以後将玩具分類整理起來,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總的來說,就是家長要把孩子每天的生活環節,包括飲食、睡眠、遊戲、戶外等,盡量固定起來,保證每天的流程是差不多的,即便偶爾出去遊玩了,打亂了流程,但是很快也能調整過來。

當孩子習慣了這些流程以後,他就會自發地按照這些流程走,我們隻需要到點喊一聲:吃飯的時間到了,睡覺的時間到了,孩子内心已經安裝好的程式就會條件反射一樣地啟動起來,在叛逆期,孩子可能不會立刻行動起來,但是抵觸的情緒不會很高,家長稍微引導一下,流程就能繼續執行下去。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建立規律和習慣時,需要注意的細節

規律和習慣的建立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達到的,并且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細節的把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按照孩子的年齡和生長發展需要來設定目标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吃睡玩的規律不一樣,還要參考自己的家庭習慣,是以不要一整套模式從出生用到上學前,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可以保持大方向不變,然後調整每一個項目的内容

2、遇到特殊情況,學會靈活變通

如果完全按照孩子的需求建立規律和習慣是不太現實的,因為會有各種突發狀況,比如外出了,耽誤了某項流程等等。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要學會調整,比如縮短某個項目的時間,或者将整個流程提前,如果孩子3歲了,還可以和孩子讨論如何合理安排将要做的事情。

孩子最怕混亂和改變,堅持重複固定的規律,會給孩子帶來4個好處

3、任何規律和習慣的建立,都要用語言“說出來”

我們在建立規律和習慣的時候,需要提前用語言給孩子說出來,比如,現在是吃飯時間,我們接下來要吃飯了,結束以後,也可以告訴孩子:午飯結束啦,接下來我們可以玩一會積木。

這樣做的目的是将“密碼”和“事件”對應起來,形成條件反射,也好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等到孩子兩歲半以後,我們就可以問孩子,午飯結束後,你想做什麼?孩子脫口而出的肯定和遊戲有關。

4、堅持,不斷地重複堅持才能達到效果

即使最無足輕重的儀式,隻要每天堅持重複,都将滲透到你的靈魂深處----《教育的核心》

每一次對規律的重複都在強化規律本身,如果家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執行,是建立不起任何規律和習慣的,反而會讓孩子形成容易放棄的行為習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