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孩子的社交最難懂,總被别人使喚還賊開心,怎麼破?

前段時間,我們推送了一篇關于孩子社交的文章:小孩子的社交最殘忍,“毒友誼”一定要早發現早遠離!,有個使用者的留言引發了大家極大的關注:

小孩子的社交最難懂,總被别人使喚還賊開心,怎麼破?

你家有遇到相似的問題嗎?

的确,很多大人眼中的“壞孩子”,卻對小朋友卻有着神奇的吸引力,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果仁媽今天的文,就來細緻聊聊。

大人眼中的“壞孩子”,

真的是“壞孩子”嗎?

仔細回想,就會發現,“壞孩子”這個詞最常出現在家長口中,而不是孩子中。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成為大人眼中的“壞孩子”,不想讓自家孩子跟他做朋友呢?

除了打人、霸淩這樣一些極端且不能容忍的行為,還有很多不符合家長期待的行為或特點,也常常會被大人列入“壞”的行列。比如:

控制欲比較強的小孩,總是使喚别人,讓别人聽自己的;

占有欲強的小孩,不喜歡跟别人分享;

性格上有家長不喜歡的點,比如敏感愛哭,動不動就發脾氣等;

成績不好;

有一些壞習慣,比如愛罵人、不衛生等;

......

但他們真的是“壞孩子”嗎?

小孩子的社交最難懂,總被别人使喚還賊開心,怎麼破?

心理學中有個“暈輪效應”講的是在人際關系中,我們經常容易因為别人的某些缺點,而放大到對他整個人的評價。

尤其是,家長們普遍很害怕同伴對孩子造成壞的影響,是以在面對孩子的同伴時,很容易放大同伴的某個缺點。

但其實硬币有兩面,孩子也有優缺點。就像一個“愛管”其他小朋友閑事的孩子,他可能也會在小朋友哭泣的時候默默的安慰他“别哭了,我給你貼紙”。

為什麼受孩子歡迎?

1、敢于打破正常的“壞孩子”更有趣

兒童心理學家羅伯特·S·費爾德曼曾經指出,受歡迎的孩子雖然多數是友好的,但有一些受歡迎的孩子,卻會表現出大人眼中的消極行為,比如具有攻擊性、喜歡制造麻煩、破壞規則等。這些孩子受歡迎是因為在其他孩子眼中,他們代表的是勇敢,敢于打破正常,突破大人的秩序[1]。

這些突破生活正常以及原生家庭秩序的事,通常會被同伴認為是很酷、并且有趣、新奇的。比如說,循規蹈矩的孩子會被要求吃完飯之後,把碗收拾好放在洗碗池裡;但是調皮的孩子,則可能會把空碗放在水盆裡,當小船一樣玩海上漂浮冒險的遊戲。

這些突破正常的行為就像吸鐵石一樣,讓孩子們忍不住跟随一起探索。

小孩子的社交最難懂,總被别人使喚還賊開心,怎麼破?

2、“壞孩子”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容易獲得同伴青睐

有研究發現孩子是否受歡迎,與其社會問題的解決能力,即孩子能否用雙方都滿意的方式解決沖突有關系[2]。

對于敢于打破正常、突破大人秩序的“壞孩子”,自然就擁有更多的社會問題解決能力。例如球卡樹上,很多孩子可能會因為家長不讓爬樹而不知道怎麼解決,而這些厲害的“壞孩子”行動力強,更有可能會直接爬樹拿下球。

在道德感還沒完全建立起來之前,孩子對規則的遵守是基于成人的影響。他們會不停的尋找機會去試探規則的邊界,突破成人的限制。是以敢于直接打破規則、突破成人秩序、有勇有謀的“壞孩子”,就恰好給了他們試探的動力和勇氣,更容易得到其他孩子的關注和喜歡。

孩子喜歡跟“壞孩子”做朋友,

如何介入呢?

如開頭的留言一樣,跟“壞孩子”做朋友,經常會出現,大人看不下去了,孩子還樂在其中的情景。

家長們害怕孩子被影響,被帶壞,害怕孩子受委屈,看不得孩子吃虧(被使喚),但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呢?

1、孩子真的會被“壞朋友“帶壞嗎?

心理學家拉特納(Latane,1981)的社會影響理論認為,他人對個體的影響取決于影響源的數量、強度和直接性[3]。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壞孩子”的影響力取決于:

孩子的朋友中屬于“壞孩子”的數量占比

孩子是否看重這個“壞孩子”

孩子跟壞孩子的相處時間

這樣看來,如果孩子朋友很多,隻要你心中的”壞孩子“占比不高,那麼一般情況下,要把孩子帶壞,還是很有難度的。

如果你家孩子朋友少,或者隻有這個“壞孩子”做朋友,那麼讓他交往更多的孩子,也可以幫助他減少被“帶壞”的幾率。

小孩子的社交最難懂,總被别人使喚還賊開心,怎麼破?

2、你看不得的孩子“被使喚”,孩子是如何感受的?

心理學家米爾德萊德·帕頓通過觀察2~5歲兒童的同伴交往,發現随着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聯合遊戲和互動遊戲會顯著增多。

心理學家豪斯和馬瑟森則通過長達3年對1~2歲兒童的遊戲活動的追蹤研究,發現孩子遊戲的複雜性會随着年齡的增加而增長,同時在越複雜的遊戲中,孩子就能越表現出随和和親社會行為[4]。

也就是說,随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更多同伴的合作遊戲會增長,而這種遊戲需要更多參與者的配合,是以孩子在參與這種遊戲時,就會更表現出随和和服從。

大人很多時候覺得孩子“被使喚”,其實隻是孩子在遊戲中的不同分工。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麼“使喚”、“不使喚”,隻有“大家一起玩”的目标。就像孩子喜歡玩的奧特曼遊戲,有人扮演奧特曼,就自然需要有人扮演怪獸,不然這個遊戲也就無法進行。

而誰扮演奧特曼和怪獸,就取決于孩子之間的社交溝通,隻要孩子在其中不會受到傷害,即使扮演“怪獸”也可以讓孩子獲得成長。

小孩子的社交最難懂,總被别人使喚還賊開心,怎麼破?

3、一“樹立”二“豐富”三“遠離”,解決孩子被“使喚”的難題

其實每個孩子都獨具個性,他們願意被“使喚”,更多的是對需求的回應。

家長們之是以會對這種情況,非常敏感,還是害怕孩子被欺負,害怕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如何避免這種情況呢?

首先,樹立“一事歸一事”的行為概念。

在和孩子的相處中,成人都非常喜歡用鼓勵(回報)或懲罰(強迫)的方式來促使孩子去做自己不了解或者不願意的事情。長期這種方式下,孩子就容易對回報和強迫産生本能的順從。

畢竟你想孩子聽你的話,卻對别人的話要有自己的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沖突。是以在生活中,我們對待孩子應該是樹立“一事歸一事”的行為概念。比如,你不吃飯我就不帶你去公園,這種就是把“吃飯”和“去公園”兩件事混合在一起了。

不如直接這樣說“你不吃飯的話,在公園裡玩餓了,可找不到東西吃(解釋不吃飯會出現的情況),也沒有力氣跳蹦床。要是我就先吃飽再過去玩個痛快(給出建議)?”

小孩子的社交最難懂,總被别人使喚還賊開心,怎麼破?

其次,豐富社交環境,增強孩子的社交自信心。

在孩子的社交中,我們可以看到朋友越多,社交環境越豐富的孩子,他對同伴過于順從的現象就越少見的。

這點就像一整條街上隻有一家餐廳,你很餓,那麼你自然就會順從這家餐館,有什麼就吃什麼。但如果這條街上餐廳多種多樣,那麼你将會趨于自身的内在想法去選擇。

是以,如果你覺得孩子在社交中,容易對個别孩子特别順從,不如多帶他和其他小朋友或者大年齡的孩子相處。擁有社交自信後,孩子将會更加平淡的看待每一段友情,也能更加自如的往來于社會交往中。

最後,遠離無法溝通的“壞孩子”。

雖然我們不應該把每一個孩子主觀地歸類于好壞。但如果面對一些強勢的孩子,我們的孩子表現得過于被動,同時經常性受到肢體或言語的攻擊。在家長言語介入後,情況也沒有任何好轉,那麼我們就應該幫助孩子暫時遠離這樣的朋友,及時的避免更大的傷害。

學會如何建立友情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它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學會。如果這段友誼已經傷害到了孩子,那麼暫時的離開,也可以讓孩子重新看待這段關系,明白自己的需求。

編輯丨林乙乙,也是章魚媽,一個三歲半男孩的媽媽,樂于研究各種育兒産品。

參考資料丨[1] [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費爾德曼發展心理學(第四版)/浙江教育出版社

[2] Murphy, B., & Eisenberg, N. (2002). An integrative examination of peer conflict: Children’s reported goals, emotions, and behaviors. Social Development, 11, 534–557;Siu, A., & Shek, D. (2010).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s a predictor of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5, 393–406;Dereli- man, E. (2013). Adaptation of social problem solving for children questionnaire in 6 age groups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preschool behavior problems. Kuram Ve Uygulamada E itim Bilimleri, 13, 491–498

[3]Latane(1981,P. 344).Copyright 1981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dapted by permission

[4]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第八版/(美)謝弗(Shaffer,D.R.)等著/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