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小亢
12月15日,網傳貼子稱“成都外國語國小太卷了,昨天有個班踢球踢輸了,家長找了李伯清、馬明宇、魏群拍祝福視訊……”引發“學校太卷,家長曬資源”等議論。封面新聞記者從當事國小了解到,有小朋友的家長為了給輸球小朋友打氣,自發錄了這段視訊,在班級群鼓勵小朋友,沒有有意對外傳播。
視訊截圖。來源:四川日報
孩子們輸了一場球,家長邀請名人朋友錄視訊安慰,雖帶有些“成年人社交”的影子,但可能對于有些有資源的家長來說,這就是正常的,也确實是出于一顆為孩子着想的心。
但是,一些與球賽毫無關系、一些孩子們并不認識的大咖,他們的安慰對孩子是有效果的嗎?這些更像是公司年會上放映的祝福視訊,來源和展示的是成人世界的社會關系,到底是為了安慰孩子還是展現家庭有能力,這一點容易混淆不清,在輿論場上就會被解讀。
視訊截圖
輿論更擔心的,其實是家長們通過教育輸出給孩子們的價值觀。很多網友認為,國小生輸場球賽,家長都要煞費苦心,這樣的做法反而顯得輸不起。換句話說,如此面對失敗,其實是不夠坦然的,也沒有真正站在孩子們的角度,了解他們的情緒,卻極有可能将社交場上那一套提早帶入兒童世界。
這又讓我們思考,怎麼讓孩子去接受失敗。過去老師們常教導的道理是:勝敗乃兵家常事,努力過則雖敗猶榮,再接再厲下次赢回來就好。畢竟,隻能接受成功的人生是單薄的,失敗、低谷都是迎接成長的必要環節,不應該錯過。
#成都一班級輸了比賽收獲大佬安慰#引發熱議
如此動用社會資源去安慰幼小心靈,實際上是在美化失敗,并不可取。如果孩子方方面面都被包裹着,沒有經曆過失敗後的自我檢討,更有可能為他們的未來人生埋下隐患。
輸球隻是一次很小的挫折,未來還要面對更大的挫折。該怎麼讓孩子自己去消化人生,同樣也是值得思考的。有能力的家長總是希望憑借自己的經驗、資源,讓孩子能少經曆一些風雨。在這樣的填鴨式教育中,家長插手過多,孩子反而往往是缺位的。
但父母的認知、觀點、信條,基于的是他們自己的人生閱曆,不一定跟得上孩子們所處的時代步伐,甚至很多時候與孩子本人的想法都大相徑庭。
孩子們踢球輸了,一定會感受到失意,但也許正是這種失意情緒的刺激,才更加激勵他們去反思,更加渴望下一次的成功。用名人視訊的安慰去減輕這一種失意,甚至助長另一種得意,反而讓孩子們錯過挫折教育的重要一課。
每個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需要有人指路,但孩子們絕不會過着與父母完全相同的人生。當他們遇到父母也沒遇到過的問題時,除了自尋出路,别無選擇。那麼與其在“揠苗助長”後慌亂,不如早點給他們自由生長的空間。
熱點視訊推薦
更多内容
關注“光明時評”微信視訊号
關注“光明日報”微信視訊号
文字:小亢
圖檔:澎湃新聞、紅星新聞、四川日報等
朗誦:王茜
責編:王遠方
編輯:張雪瑜 孫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