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作者|C媽

小時候,家庭暴力就是指打罵、體罰孩子,但随着80、90後進入父母的角色,打罵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少,每個人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一套方法。

打罵式的家庭暴力越來越少,但很多新型的家庭暴力,卻開始盛行,對孩子的精神進行着摧殘。

今天跺腳媽就來聊聊生活中,有哪些披着教育孩子外衣下的“暴力”吧。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01

習慣性使用攻擊性語言

雖然新生代父母基本都能忍住不對孩子進行打罵、貶低侮辱,但許多時候情緒需要發洩時,不過是換了一種更隐晦的方式——攻擊性語言:

“真笨,這麼點小事都幹不好,将來啥能幹好?”

“你就知道搗亂”

“你怎麼連好好走路都不會?”

雖然不打不罵,但攻擊性的陳述,其本質和辱罵、貶低是一樣的,都是語言暴力。

它并不比打罵的殺傷力低,反而因為更“溫和”、“無害”(這倆詞不是太完美),更不易被我們察覺到是在使用潛在“暴力”,是以出現頻率反而更高。

如果真的要比,這種長期低殺傷力的攻擊性語言,比偶爾高殺傷力的打罵,危害更大!

它導緻的長期不安、自我懷疑、不被愛的恐慌,會慢慢占據孩子的内心。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當然,有人會說,我講一百遍孩子都不聽,我也沒辦法。

隻能聲音越來越大,話越來越難聽!

孩子有時候熊起來确實是要命,永遠溫柔不生氣的媽媽,要麼是神仙,要麼是後媽。

但生氣可以,表達憤怒情緒也可以,但表達情緒≠語言攻擊≠洩憤。

我們可以怎麼做?

你可以高聲、可以氣憤,可以告訴孩子“你這樣做令媽媽很生氣”、“我不喜歡你玩具亂丢”,甚至是闆起臉訓斥幾句,而不是“對人不對事”。

是以,盡量把攻擊性語言變成中性的描述性語言,不情緒化,不站在高處指責,把看到的現象描述出來。

攻擊性語言:

“滾,别叫我媽媽,你是我媽,行不”

“笨死你得了,啥都幹不好”

“你怎麼不去死。”

描述性語言:

“地上到處都是你的玩具,這樣讓我有一點煩躁,快點把玩具放回原位吧”

“你随地亂扔垃圾了,這樣的行為是不文明的,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裡面,謝謝”

直接把你看到的“地上都是你的玩具”+你的感受“我有點煩躁”+你的需求“快把玩具放回原位”描述出來。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好好說話真的是一件需要一生去修煉的事情。

父母好好說話,孩子才能學會好好說。若父母總是惡語相向,這些話會原封不動地流入孩子的耳朵,最後變成孩子的語言。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02

冷暴力懲罰

冷暴力大家都知道,戀愛時大多數情侶最讨厭的不是面紅耳赤的争吵,而是一方一言不合的冷暴力。

懂得都懂。

但成為父母後,很多人卻把冷暴力帶給了孩子(ps:這裡并不止跟孩子說明原因,彼此互相冷靜的過程)

我的一位朋友就曾跟我們分享過自己被父母關在門外的經曆,具體原因她已經忘記了,留在記憶中的,隻有自己大哭着拍門,一遍一遍地喊媽媽的畫面,以及深深的絕望感。

即使現在長大,那種留在潛意識的被抛棄、不被愛和接納的感覺還是冷不丁地會襲擊她。

是以,這麼多年,她對家一直都有着恐懼,無措,哪怕知道父母很愛自己,哪怕父母從沒動手打過她。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很多父母,在被孩子氣得或煩得不行時,就習慣晾一晾孩子,輕者直接冷漠臉,孩子說啥都不搭理他,嚴重者關小黑屋,關到門外。

也許你隻想矯正孩子的行為,自以為我不理你,你就知道我有多生氣,你就知道該反思自己了。

但卻忽略了這種做法對孩子内心的巨大傷害。

孩子根本就不會如你所願的去思考“媽媽為什麼不理我或為什麼被關在門外”,他們唯一想得就是“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是不是不要我了”。

剛開始可能隻是質疑父母的愛,若是被冷暴力對待地久了,孩子會意識到“我的感受,父母根本就不在乎”,然後隐藏自己的情緒,關閉自己的内心。

一旦孩子關閉自己的内心,父母在想與其建立親密、信任的連接配接會非常難。

之前看過一項叫做“三分鐘忽視”的實驗,特别震撼。

一開始寶寶們和爸爸玩得非常開心。

就在這時,實驗人員要求爸爸們轉過臉去,再回頭隻能面無表情的面對寶寶,持續三分鐘。

寶寶們看着自己的爸爸,嘗試重新和爸爸玩耍。但由于得不到回應,逐漸變得沮喪。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他們開始看向别處,想重新找一些玩具,做各種動作,極盡所能想得到爸爸的回應,和爸爸玩,依舊沒有回應。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僅僅三分鐘後,寶寶們紛紛表現出強烈的負面情緒和巨大的壓力,崩潰大哭。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精神分析學有句話叫:“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不回應,甚至是故意不回應,真的會把孩子推向絕境。

如研究人員所言,現實生活中,那些一直經曆着像實驗中“三分鐘忽視”的寶寶,最後會導緻悲劇性的後果。

其實,父母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冷處理,不過是在逃避。因為真的不知道如何處理了呀,總不能打一頓或把自己氣死吧。

有情緒很正常,但是不能在錯誤的發洩方式上一條路走到黑。

孩子情緒崩潰要冷靜,但絕對不是直接将其置之不理。而是要了解、接納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艾瑪,關于情緒說過太多次)。

至于不良行為的改正也絕不是你不理他,他就能無師自通的。我們必須保證孩子“有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正确認知。

若認知沒問題行為卻依舊不改,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承擔行為的直接後果。

一次又一次不聽話,那為娘就一次又一次盯到你改。

童年就是在試錯中學習和長大的,首先我們作為成年人,這個包容度和耐心是要有的。

管教的目的是修正行為,而不是真的跟孩子置氣。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03

高壓式環境

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這屆孩子,其實比我們小時候的壓力大了很多。

我們小時候,各種資源都緊張,爸媽忙着掙錢養家,根本就沒空事無巨細的管我們,再加上資訊閉塞,橫向縱向的對比都沒有,是以孩子和父母其實是相對簡單且快樂的。

但現在不一樣啊。

4個人圍着一個孩子,他們受到的關注前所未有的高,但這是一把雙刃劍,他們接到的要求也會前所未有的多。

正是更加富裕的養育精力,讓那個我們眼睛無時無刻地瞄在孩子身上。

就說正常一日流程,通常都是回家放下書包就跑沒影了,不到飯點絕不回家,隻要不闖禍,基本上父母也不會管。

但現在:

孩子放學回家沒洗手,被說,衛生習慣不好愛生病。

玩玩具弄的那都是,被說,你連用完就收都做不到,以後能幹啥?

有點駝背沒站好,被說,站沒站相坐沒坐相像什麼。

光吃米飯不吃青菜,被說,挑食的孩子身體差。

作業磨蹭不愛寫,被說,不自律的孩子将來走不遠。

不愛上英語課,被說,接不上國際将來将來被别人甩下。

上舞蹈課/積木課/鋼琴課不認真,被說,沒個特長注定普普通通。

……

從進家門的那一刻,各種要求和說教就沒斷過,好像你一點沒注意,孩子今後的人生就要完蛋似的。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随手一點就是某專家的育兒方法,随手一刷就是别人家的完美小孩。

再看看自家孩子,好像哪哪都離“好”的标準差一點。

于是,無所事事不努力的每一秒你都覺得是浪費,孩子的哪一點沒教育好都是罪過。

知乎上有人問:讓人感到窒息的家庭是什麼樣的?

一個高贊回答:起床起晚了會被說,東西放錯會被說,吃飯吃什麼會被說,就連站着、坐着也會被說,怎麼都不對,都會被父母告知,你應該怎麼做。

新時代的孩子,父母給予的關注的越多,孩子感受到的要求就越高、越密集了!

但孩子自然不可能事事都做到如你所願,孩子越做不到,大人越焦慮,孩子感受到的壓力就越高。

他需要時刻察言觀色,時刻小心翼翼地應付父母的要求。

當孩子長期處于這種高度壓力中,不得喘息,他的自我不斷被壓抑,内心是很容易崩的,最終不是反抗就是自我消亡。

據調查,很多有抑郁傾向的青少年都源于父母高壓式教育。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是以,新時代我們能更關注孩子是好事,但是它的副作用,也要有意避免。

适當給孩子松綁,不僅是為孩子好,更是給父母留條活路呀,姐妹們。不必痛苦,也無需糾結。

世上沒有完美的小孩,更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們既然也不完美,為什麼要把孩子按在我們預設的路上走呢?

被父母無限幹涉的孩子,成年後,永遠超越不了他的父母。

每一個生命都有其内在成長的動力和自我完善的能力,我們隻需要給孩子無限多的愛和一些不能碰的底線,除了這2樣,請給孩子些自由發展的權利。

隻要一點點,孩子會用他獨有的生命向你展示,一切都會向着好的方向發展。

關注老薛全腦早教視訊号

“新型家庭暴力”悄然盛行,不打不罵卻把孩子害更慘,尤其是最後一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