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血管病,也要多活動
本報記者 燕聲
很多人認為,心血管病患者不宜大量運動,因為這是心髒無法承受之重。但事實并非如此,近日,一項納入14萬餘名成年人的荷蘭研究表明,對于心血管病患者來說,運動可謂多多益善,即運動得越多,健康獲益越大。

心血管病患者運動越多越好
研究一共納入14萬餘名成年人,其中78.6%為健康人,19.6%為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的人,1.7%為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健康人的運動量最高,心血管病患者運動量最低。中位随訪6.8年期間,健康人、有心血管病危險因素者、心血管病患者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死亡事件發生率分别為2.2%、7.9%、40.9%。
研究發現,對于沒有心血管病者(包括健康人和有危險因素者),當運動量達到較高水準時再增加運動量,獲益不會進一步增大。但在有心血管病的患者中,中高強度運動量越大,全因死亡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風險越低。
研究者指出,對于任何人來說,中高強度運動均有益,尤其應鼓勵心血管病患者多運動,對于他們來說,運動是越多越好。目前,我國指南建議,健康成年人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或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心血管病患者也應該根據身體狀況堅持進行身體活動。
有心髒病更應堅持運動
一直以來人們都有個誤區,認為心血管病患者心髒功能不好,應少活動,更要避免大強度運動。其實不然。2021年歐洲心髒病學會科學年會上釋出的一項納入3萬多名心髒病患者的分析表明,無論以前是否有運動習慣,患心髒病後都應積極運動。
從心髒康複角度講,有心髒病的人應定期進行體力活動。冠心病患者人群的運動與健康人的建議一緻: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每周75分鐘劇烈活動,或兩者結合。
這項分析包括來自9個隊列的3萬餘名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齡為62.5歲,34%為女性。中位随訪時間7.2年。患者的運動情況分為四種:一直不運動、堅持運動、開始運動和開始不運動。研究發現,與一直不運動的患者相比,堅持運動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低50%,開始運動者全因死亡風險低45%,開始不運動患者的全因死亡風險低20%。
研究表明,堅持運動者獲益最大。即使之前沒有運動,患病後開始運動也有益處。但患病後不再運動,等同于一直不運動。
預防心血管病也要靠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大量證據表明,運動有助于預防多種疾病,包括心血管病。基于英國生物資料庫的一項研究也提示,隻要運動,就有心血管獲益。當然,運動量最大時,心血管風險最低。運動是預防心血管病的重要方式,且其帶來的心血管獲益超乎既往想象。
那麼,心血管病患者該如何運動呢?
此前,歐洲心髒病學會釋出的針對心髒病患者的運動和體育活動指南指出,所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均應盡自己所能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每周5天;或75分鐘的劇烈運動,每周3天。
對于肥胖、高血壓或2型糖尿病患者,建議每周額外進行三次20分鐘的力量訓練,以降低心血管病風險;動脈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疾病引起的心髒不良事件高風險者,如果要進行高強度運動,則應通過運動負荷試驗等進行評估;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是預防普通人群發生房顫的基石,終身耐力鍛煉可能會增加一些中老年男性房顫的風險;輕度肥厚型心肌病且5年風險評分較低的無症狀者,可參加所有競技運動,可能導緻潛在緻命創傷的除外;患有嚴重瓣膜性心髒病、左心室功能差、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和活動性心肌炎的患者不應進行高強度運動等。
文中圖檔來自網絡
編輯 || 燕聲 萬濤
值班主任 || 範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