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調查顯示10萬重慶中國小生40%有心理問題 最大影響來自家庭

11月,深圳一中學生墜樓;12月,河南信陽固始縣一國中生跳樓墜亡。悲劇一再上演,引發社會讨論:是什麼讓一個孩子用這樣決絕的方式與世界告别?

調查顯示10萬重慶中國小生40%有心理問題 最大影響來自家庭

△經濟學家宋清輝之子墜樓事件報道截圖

近日,上遊新聞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獲悉,該院精神科針對十餘萬青少年進行的調研顯示,很多青少年最終選擇自殺的深層原因并不是某一件事,而是更長遠的心理問題,需要社會及家庭及時引起重視。

調查:

超10萬中國小生中 40%左右有心理問題

2021年,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主任況利帶着團隊緻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第17年,況利認為,一個孩子最終選擇自殺的第一根“稻草”,可能在過去數年間就壓在了身上。

調查顯示10萬重慶中國小生40%有心理問題 最大影響來自家庭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科主任況利帶領團隊,為青少年進行相關問題篩查。

“當有孩子選擇以自殺來結束生命時,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大多是最後刺激他(她)的那件事,但那隻是‘最後一根稻草’。”面對日益加劇的青少年自殺問題,更需要關注的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根據調研,多數有自殺傾向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心理問題甚至精神問題。”

2010年,況利團隊曾對一萬多名大學生進行過調研,發現其中30%都有自殺自傷傾向,13.3%已經有明确的自殺意念,其中大多數有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的産生大多來自于成長階段。

十年後的2020年,況利團隊最新一次啟動大規模的相關調研,調研對象選取了重慶市國小到高中階段的在校學生,調研對象超過十萬人。

調研結果顯示,40%左右的孩子有心理問題,24%左右的孩子有非常明确的心理問題,調研對象中,有抑郁症的孩子占比超過12%。

調研對象中的第一個非自殺性自傷高峰出現在11歲-14歲,所有調研對象中,有自傷自殺意念或行為的占比超過17%。

原因:

家庭學校社會都有影響,最大影響來自家庭

想要預防孩子自殺,隻找到“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沒用的!況利提醒,我們需要尋找更深層次造成孩子對事物的想法變得偏激、心理出現問題的原因。

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家庭、學校、社會都有影響,最大的影響來自家庭。

這些問題最初是怎樣出現的呢?

一部分精神問題來自于遺傳,有的家庭父母沒有精神問題,但孩子卻有相關基因。由北京安定醫院鄭毅等學者牽頭的第一個有關中國少年兒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調報告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達到17.5%。

一部分心理問題來自于性格,有自殺傾向的孩子,大多内向、看問題消極、不願與人溝通,情緒容易激動,而孩子性格的形成與家長或長期陪伴者的性格、以及成長環境息息相關,如果家長的性格暴躁、易怒、情緒不穩定,會給成長期的孩子帶來榜樣效應,孩子看問題的方式、與人交流的方式很可能與家長相似,也可能會變得怯懦、自卑、不願表達。

另外,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較大的刺激與變化,如生了一場大病,或父母離異且無法處理好離異後關系,或遇到校園暴力等,都會讓青春期的孩子産生情緒行為和認知變化,如果沒有正确引導,會對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造成長遠影響。

在學校和社會中,會出現競争壓力、同伴關系處理不順等問題,當孩子在遇到挫折時也會出現心理危機,這些心理刺激沒有及時得到疏導,也可能出現輕生。

預防:

家庭出現重大變化和挫折時,讓孩子一起面對

第一,做父母要不斷學習。親子教育是一門學問,學習如何建立正确的親子關系,不能經驗主義。

第二,家長要從小和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愛的表達是最基礎的,要讓他(她)感受到身邊人的愛,這種愛與控制欲、專制不同,要信任他(她),從小給孩子安全感。

第三,要給孩子進行生命教育,讓他(她)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意義,幫助其找到生命每一個階段的意義和價值。

第四,要給孩子樹立正确的三觀,對事情有原則有底線,但不專制,在底線上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權利。

第五,在家庭出現如離異、家長失業、家庭成員去世等重大變化和挫折時,要與孩子共同面對,幫助他(她)擁有面對挫折、處理變化的能力,不能一味讓孩子逃避,也不能以孩子成為出現變化的借口。

第六: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在日常溝通中少用打壓、鄙視、專制的态度,要多鼓勵孩子說出想法。遇到問題,不能一味指責,要和他(她)一起思考解決,讓孩子信任你,在遇到挫折時願意告訴你。

第七,對于學校來說,老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學校要與專業的醫療機建構立合作,啟用心理疏導和溝通機制,定期為孩子進行心理評估,篩查心理問題,對老師進行相關教育訓練。

新聞縱深>

當發現他們有自殺傾向 請這樣做!

首先,家長和老師平時要關注孩子的日常變化,如果一個開朗的孩子突然變得消極,一個沉穩的孩子突然變得暴躁,而且這種異常持續一段時間沒有消失,就要提高警惕,尋找變化的原因,及時疏導。

如果已經發現孩子有偏激行為,第一要陪伴在孩子身邊,在出現第一次偏激行為的72小時内,是非常危險的時期,一定要有人陪伴。

第二,要将孩子轉移到安全的地方,收起他(她)身邊的危險物品。

第三,不要再次刺激孩子,要引導孩子訴說,但不要和孩子争吵,不要給孩子的行為下定義,以傾聽為主。

第四,及時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孩子的自殺行為隻是表象,更多的是心理已經産生了疾病,需要專業的心理評估和幹預。

上遊新聞記者 石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