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環球人物》的記者采訪了兩位活躍在世界各國商界高層的商業女強人——杜毅和杜穎。
外界傳聞這姐妹二人"身家過億","做着引進外資、幫助祖國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大生意",現在依舊單身。
記者雖然心中早有準備,但見到兩位年過六旬的老人,還是忍不住為之一震。

圖|身着同款套裝的杜毅和杜穎女士
她們身材纖細,衣着考究,妝容精緻,雖然不是雙胞胎,但一身衣服一模一樣,就連發型、飾品和背包都是相同的。
在聽到外界的傳聞之時,她們樂得直笑:"有人說我們身價幾十億了,吓死人,那不遭綁架才怪。我遇到小孩子叫我們奶奶,會被吓一跳,反應不過來。"
她們一直都在笑着,親切可愛,根本看不出來兩位都被重病纏身。
記者試探着詢問:"您二位無兒無女,經濟條件優厚,完全可以找個舒适之地安享晚年,為什麼要這麼拼命呢?"
姐姐杜毅說:"爸爸媽媽一輩子,隻留給我們兩樣東西——要忠于祖國、熱愛祖國,要學會堅強和忍耐。"
杜毅和杜穎,她們是烈士的後代,革命者的兒女,她們的父母,是我國著名的民族企業家杜重遠和中國第一位女法學博士侯禦之。
翻開那一段腥風血雨的曆史,這對夫妻的伉俪深情和愛國之心,依舊那麼熱烈而動人。
杜重遠,1898年出生于吉林懷德的一戶農民家庭,13歲考入省立師範附屬中學,19歲公費留學日本,進入東京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陶瓷制造專業。
圖|杜重遠
也是在日本,杜重遠與妻子侯禦之相識。
侯禦之出生于1912年,父親是北京一名傳教士,她從小在教會學校學習,接受西方教育。
侯禦之聰慧過人,連連跳級,在8歲的時候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計劃,前往日本留學。
這位天才少女對自己的要求近乎完美,從小基本沒有受到什麼挫折。但到了日本之後,被日本人笑話是"小支那女子",她心中憤怒,為了為祖國争一口氣,她拼命念書,要求自己每一科都要達到滿分。
學習之餘,侯禦之還掌握了7國語言,會唱意大利歌劇,也會彈鋼琴,絕對不是一個死讀書的學生。
18歲,侯禦之從大學畢業,22歲,就成了我國第一位擁有法學博士學位的女性。
圖|侯禦之在日本
因為過人的才貌,人們都稱侯禦之為"公主殿下"。而侯禦之明顯不想做養尊處優的公主,她在日本參加了要求收回旅順和大連的愛國學生運動,也通過一次留學生愛國運動與杜重遠相識。
杜重遠苦苦追求侯禦之,他給侯禦之寫的書信塞滿了她的書桌。侯禦之很欣賞這位風度翩翩的愛國者,但聽聞杜重遠在家中有一段父母包辦的婚姻,還有了女兒,心中很是猶豫。
杜重遠向侯禦之解釋他在家鄉已經離婚,而侯禦之如此出衆,不想背負不好的名聲,果斷拒絕了杜重遠,再也不收杜重遠的信了。
後來,杜重遠學成回國,和侯禦之斷了聯系。
回國後的杜重遠并沒有像其他海歸一樣想要在衙門裡面混個一官半職,而是想要籌辦自己的窯業公司,主張實業救國。
杜重遠的抱負得到了愛國人士的支援,他們為杜重遠籌得資金,幫助杜重遠創辦肇新窯業公司,這是我國第一條機械化陶瓷生産線,生産出色澤優美、花紋新穎,能與日資企業相媲美的瓷器,從日本人手中奪回了20多萬元的市場佔有率。
在此期間,他在沈陽認識了張學良、高崇民、閻寶航等人,和張學良私交甚笃,被推舉為奉天省總商會副會長。
1927年春,日本欲在吉林省臨江強行設立領事分館,群衆群起反抗,日本人竟然在鴨綠江對岸架起大炮,對準了無辜的邊境百姓。
杜重遠聞訊立刻以商會的名義召開奉天各群眾大會,在大會上揭露了日本人侵略中國的罪行,号召奉天商民舉行示威遊行,開始抵制日貨運動。
幾天後,奉天全市商号統一罷市,6萬多群衆走上街頭示威,高喊:"打倒田中内閣!反對臨江設領!"杜重遠站在遊行車上,發表演講,上司遊行,這次大遊行迫使日本不得不取消"臨江設領"的行動,杜重遠也是以成為了日本人的眼中釘。
不久,日本駐奉天領事岡村約見杜重遠,對他說:"你難道不是日本留學生嗎?你看看中國的大官,都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你知道他們的财富從何而來嗎?"
杜重遠義正辭嚴:"閣下身任領事,代表一個國家,出此無理言論,殊甚駭異!君以官吏為可貴乎?不知人生最低要求即為生命,今救國受制于貴國,形同豬狗,我這生命,早就已置之度外,又要官做什麼?"
日軍本想拉攏杜重遠,杜重遠不但不願服從,對日本人的對抗越來越激烈,杜重遠成了關東軍的通緝對象,不得不逃亡到北平。
在北平,杜重遠以一名流離失所的企業家的身份開展抗日宣傳,鼓勵各界同胞奮起抗日,抵禦外辱。
圖|杜重遠寓所
1931年,杜重遠在上海見到了中共的上司人周恩來,周恩來對他十分欽佩:"現在我們一起戰鬥,反對蔣介石的内戰政策,團結起來,為反對和驅除日本帝國主義,收複東北失地而鬥争。"
這次見面對杜重遠産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從一名愛國企業家變成了一位自覺的民主戰士,與中國共産黨建立了深厚友誼。
1932年,身在日本的侯禦之聽說了"九·一八"事變,果斷放棄了日本高校聘請的機會,匆匆前往北平,在燕京大學任教。
在北平,侯禦之和杜重遠再次相逢,30多歲的杜重遠這次沒有再寫信給侯禦之,而是做了一隻風筝,挂在她宿舍的窗戶下面。
他在風筝的正面寫着"不傳消息但傳情",背面寫着"我在這裡等你"。侯禦之被這樣的浪漫打動了,答應了杜重遠的追求,在1932年底,兩人在北平訂婚。第二年,他們在上海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杜重遠在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買下一棟豪宅作為婚房,他剛來到上海就和周恩來、潘漢年取得了聯系,正在國民黨高層開展統戰工作,争取擴大抗日力量,這棟豪宅就是為了掩護地下黨的工作的。
圖|杜重遠和侯禦之的結婚照
結婚第三天,杜重遠告别新婚妻子,前往綏遠參加"内蒙古自治委員會"。
侯禦之嫁給杜重遠之後一直聚少離多,即便杜重遠回到了上海,大部分的時間也是交給了抗日事業,他的家都是上流社會的大人物,不定期地舉辦舞會、茶會,以便提供場所掩護愛國人士秘密接頭。
很快,汪精衛的特務機構注意到了杜家,常常有特務在他們家四周轉悠、窺視。
一天深夜,杜重遠和潘漢年、胡愈之、高崇民等人在客廳搓麻将,商讨下一步的抗日計劃。沒想到一群漢奸、日本人突然氣勢洶洶來敲門,說是要檢視。
侯禦之一邊讓人通知杜重遠做好掩護工作,一邊迅速穿上了一件華麗的日本和服,當她出現在日本人面前之時,俨然一副日本貴族小姐的模樣。
她用熟練的日語,說出了不少日軍高層軍官,暗示她和日軍上層交情不淺。這些日本軍人吓得一邊後退一邊向侯禦之道歉,最後倉皇逃走了。
1933年2月,江西省黨部委員王冠英成立了江西瓷業改進會,孫中山也曾經提出過振興瓷業的計劃,不過此前的改進都是從交通着手的。1934年,專攻窯業的杜重遠受到邀請來到江西改造。
杜重遠首先提出了要從中國第一瓷區景德鎮入手,認為景德鎮衰敗的原因是舊政府的放任不管。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和研究,杜重遠寫下一篇4000多字的《景德鎮瓷業調查記》。
圖|油畫,《杜重遠實業救國》
1934年12月,江西省政府正式公布陶管局的組織大要以及任命杜重遠為局長的決定。
杜重遠整改瓷業的惡習陋規,頗有成效,廢止窯禁,縮短窯身,大辦光大瓷廠,以振興中國瓷業為宗旨,為亂世之中的景德鎮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與此同時,危險也在漸漸逼近杜重遠。
1933年12月,鄒韬奮在上海創辦的《生活》周刊被國民黨政府查封。自從"九·一八"事變之後,杜重遠曾經多次在《生活》上發表文章,他知道《生活》已經成為了諸多愛國群衆的精神寄托。
是以,在《生活》被查封之後,他毫不猶豫地接了過來,改名為《新生》,繼續發行。
鄒韬奮得到這個消息之後備受鼓舞,感慨道:"這好像我手上撐着的火炬被迫放下,同時即有一個好友不畏環境的艱苦而搶前一步,重新把這火炬撐着繼續在黑暗中燃燒着向前邁進。"
《新生》的發行量很快超過了15萬份,成為當時影響巨大的愛國刊物之一。
1935年5月4日,《新生》刊載了"易水"的文章《閑話皇帝》,文章說:"日本的天皇,是一個生物學家,對于做皇帝,因為世襲的關系,他不得不做,一切的事,雖也奉天皇的名義而行,其實早就不得主……日本的軍部、資産階級,是日本的真正統治者。"
圖|油畫,《智退敵寇》
這篇諷刺性的文章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日本方面知道《新生》是經過國民黨審查的,認定國民黨有意侮辱天皇,向國民黨政府聲讨抗議,要求查封雜志,嚴辦作者,向日方道歉。日本浪人甚至在虹口舉行反華遊行,打砸中國人的店鋪。
面對日本人的無禮要求,國民政府竟然下達指令,讓上海市政府向日方道歉,查封了《新生》,同時對杜重遠及文章作者提起公訴。
杜重遠得到消息之後立刻從江西回到上海,将作者艾寒松保護起來,告訴他不管發生什麼都不要露面,一切責任由他來承擔。
蔣介石非常害怕,立刻從南京調專員來上海,聯合一些上海聞人和杜重遠的舊友做他的工作,要杜重遠承認這篇文章沒有送審,相關責任由他自己負責,并且承諾杜重遠最後法庭會以罰款論處。
這件事讓杜重遠看透了南京政府的軟弱無能,但礙于好友人情,他隻好違心答應出庭按照他們的說法陳述。
剛開始法庭是判處杜重遠罰款的,但日本人揪着這件事不肯放,想要借此打壓中國人民的抗日言論,要求國民政府加重判罰,并且要求上海政府出面道歉。
第二次審判,杜重遠被判處了14個月的刑期。
杜重遠滿腔怒火,大聲喊道:"法律被日本人征服了?我不相信中國還有什麼法律!"法官看到在場群衆憤怒高呼,吓得夾起皮包溜之大吉。
圖|杜重遠與妻子侯禦之
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新生"事件。
判決結果公布之後,社會輿論嘩然,竟成了"《新生》周刊罵皇帝,滿街皆議杜重遠"的景象。
上海地下黨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群衆遊行,成立了"新生事件"全滬後援會,準備進行長期鬥争,一些進步愛國團體以各種形式向南京政府提出抗議。
1935年6月30日,杜重遠在服刑之前給《新生》的讀者們寫下了告别之言:
"我們雖然生活在一團黑漆的時代,但我們的前途是光明的勝利的。親愛的讀者諸君,請記住過去的屈辱,認定正确的路線。鼓起鬥争的勇氣,擔當曆史的使命。讓後代的人們知道,最後的勝利不是屬于帝國主義者,到底是屬于被壓迫人民啊!"
侯禦之聽聞丈夫遇到危險,不顧胃出血迅速前往上海。
她住在距離監獄不遠的一所破廟之中,到了夜晚都是蝙蝠和老鼠,侯禦之毫不畏懼,在這裡寫下了上訴狀。上訴被駁回之後,她又寫下"抗告書"。
這位法學女博士字字針鋒相對,句句含着血淚,更是激發了愛國群衆的憤懑和抗議。
《新生》事件成為了後來"一二·九"運動的導火索,杜重遠成為了人人敬佩的抗日英雄。
杜重遠入獄後,張學良和很多東北軍官員都前往監獄探望。1936年9月,杜重遠出獄之後立刻前往西安與張學良、楊虎城見面,使得張學良和楊虎城從心照不宣的"拒絕剿共、逼蔣抗日"發展到坦誠相見,為"西安事變"創造條件。
圖|七君子與馬相伯合影(右起李公樸、王造時、馬相伯、沈鈞儒、鄒韬奮、沙千裡、章乃器、杜重遠)
"西安事變"後,剛剛出獄沒多久的杜重遠再次被拘留。杜重遠以為這次必定是生離死别,在和妻子告别之時,他看着妻子默默站在了光大瓷廠同仁之後,等着杜重遠将工作的事情全部交接清楚。
在被押上飛機舷梯之時,他轉頭看了看侯禦之,感覺妻子就像是一株傲菊立于人群之中,不畏險惡,清肅高潔。
西安事變在中共的努力之下得到了和平解決,杜重遠回到了上海。
抗戰爆發後,杜重遠不得不辭職,暫時放棄實業救國,以記者的身份,奔走于國内各地。
1939年,杜重遠接受了周恩來傳遞的任務,帶着妻子前往新疆,進一步開展統一戰線工作。
去新疆,是杜重遠主動提出的,他明白新疆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志願配合八路軍新疆辦事處協助督辦盛世才建設新新疆。
周恩來還向杜重遠透露了,當時正在新疆擔任重要工作的中共黨員幹部"周彬"其實是毛澤東的弟弟毛澤民,希望他們能很好合作。
盛世才和杜重遠是留日的同學,盛世才還是東北軍的舊部,杜重遠剛到新疆之時,盛世才熱情招待,希望他出任建設廳長。但杜重遠不願做官,擔任了新疆學院的院長,先後請來茅盾、張仲實、薩空了任教,努力培養抗日力量。
他與學生同吃同住,以身作則,威信日高,引起了盛世才的嫉恨。
圖|《新生》雜志與《閑話皇帝》
1939年10月,杜重遠被迫辭去了新疆學院院長之職,被盛世才軟禁在家中。
盛世才故意制造了"杜重遠陰謀暴動案",在一天晚上将杜重遠逮捕,所捏造的罪名是"漢奸"、"托派"。
盛世才的人将家中翻箱倒櫃,将杜重遠押入囚車之中。侯禦之和三個兒女們遠遠地看着囚車開走,他們沒想到這會是與父親的永别。
杜重遠被捕的當天,家中的廚師、傭人全部都逃跑了,将家裡值錢的不值錢的東西洗劫一空。
侯禦之剛剛到新疆之時帶了40箱行李,那時候的她還抱怨丈夫騙了她,将她帶來了這樣荒涼的地方。
而現在,這位養尊處優的夫人,不得不一個人挑着擔子去遠處打井水,鄰居不敢同情、幫助他們一家,孩子們那麼小,她心中充滿了絕望,哭喊了一夜,沒人搭理,真的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中共中央一直關注着杜重遠和家人的情況,在聽說杜重遠被扣押之後,宋慶齡、董必武、周恩來都曾給盛世才發電報、寫信進行營救。
1942年,周恩來來到新疆,當面和盛世才要人,希望杜重遠和他同機傳回,被盛世才拒絕。
背信棄義的盛世才大批殺戮在新疆工作的共産黨人和進步人士,陳潭秋、毛澤民和林基路同志先後就義,杜重遠在受盡酷刑後被秘密毒死,毒發三日,慘不忍睹,最後被毀屍滅迹。
圖|張學良寫給侯禦之的信
而盛世才根本不願善罷甘休,企圖用傳染病将杜重遠全家置于死地。他派人将侯禦之和孩子們關進了當地的結核病醫院,他們都被傳染了肺病。
侯禦之一直在給孩子們打氣,告訴他們絕對不能死。她從箱子裡面翻出了很多已經過期的果醬,白天讓孩子睡覺喝大量水保持體力,晚上避開看守吃三次果醬。
一直到9月盛世才被蔣介石調往重慶擔任農林部長,侯禦之被釋放後才得到丈夫犧牲的消息。
侯禦之帶着3個重病的孩子回到了上海,她站在老房子面前久久沒有進去,最後潸然淚下,說道:"畫樓重上與誰同?"
杜穎突然聽到弟弟在花園裡面大哭,原來弟弟在放風筝的時候突然繩子斷了,風筝也飛跑了。
侯禦之蹲下來安慰兒子:"那是我寫給爸爸的信,繩子不斷,怎能飛到爸爸那裡?"
後來杜穎才知道,那隻風筝上面寫着——不傳消息但傳情。
因為在新疆染上了肺結核,三個孩子不同程度上留下了病根。
剛回到上海的3年,侯禦之收到了7次病危通知書。
等到孩子們都度過了危險期,侯禦之才發現他們都錯過了上學的年齡,還未系統上過國小和中學。她用了3年的時間教會了子女12年的中國小課程。1963年,三個孩子以高分考上了"上海外國語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
1952年,為了搞清楚杜重遠犧牲的真相,中央人民政府幾次派人前往新疆尋找杜重遠的遺骨,但查遍了所有國民黨時期的監獄,連續登報3個月征詢線索,都沒有下落。
1980年,侯禦之被診斷出了肺部惡性惡性良性腫瘤,醫生預言她隻能活60天,而堅強的侯禦之與病魔搏鬥了18年。
侯禦之的病情曾驚動了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他當即批示:"像杜重遠遺孀這樣的,已沒有幾位,請務必救治。"
1990年,侯禦之病重,小兒子杜任因心肌梗塞早逝。杜毅、杜穎姐妹倆隐瞞了弟弟去世的消息,說他在香港創業。
1998年,侯禦之在上海去世,臨終留下遺言:"回顧往事,不禁悲從中來,夫離子散,家破人亡,這是國家蒙難所帶來的必然後果,'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和子女們無悔無怨。"
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已經去世了。
這些年,她替杜重遠看到了抗戰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盛世才的末日……
有人說侯禦之生不逢時,她總是笑着回答:"我從不後悔兩件事,一是嫁給了杜重遠,二是我和杜重遠都沒有愧對祖國……"
圖|杜穎為上海引進外資建大場自來水廠,在英國受到蘭普爵士接見
杜重遠生前告訴孩子們一定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侯禦之臨終前遺憾自己"未能将所學多用于社會"。
杜毅和杜穎借助父母的海外關系,積極引進外資,被上海市長稱贊為"拼命三郎"式的工作。
杜毅說:"這些年,我們在生活裡搜尋太多的感動,可以說是這方面最富有的人,我們一直懷着感恩的心在品味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