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講孩子能不能專注,自己說了不算

第一講孩子能不能專注,自己說了不算
第一講孩子能不能專注,自己說了不算
第一講孩子能不能專注,自己說了不算

解析專注力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還小,但是他每天動來動去,跳上跳下,對任何一個玩具或者一個東西都沒有足夠的專注力,這是不是說明孩子有專注力的問題呢?“我的孩子能夠專注看電視,這是不是就代表他的專注力還可以呢?”等等。家長不要着急,在解決專注力問題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孩子的專注力,專注力又是如何影響到孩子呢?

第一、專注力定義

專注力,也就是注意力,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項事物的能力。通俗來說,如果把大腦比作一個房子,那麼注意力就是房子的門。所有要進入大腦的資訊,都要通過這道門,才能進來。

專注力也是智力五要素的基礎。智力五要素包含專注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思維力。專注力充當準備狀态的角色。隻有專注力好,孩子才可能注意并接收到更多的外界資訊,然後把這些資訊傳遞到大腦,也才能談到所謂的記憶、想象和思考。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專注力,那注意并接受到的外界資訊就很有限。

第二、專注力能參與孩子學習的過程

在孩子學習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他是通過自己五感通路和内感覺覺來接收外界資訊的。

五感通路,就是指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

内感覺覺,舉例來講,就是感受到了肚子咕噜咕噜叫,就說明肚子餓。當孩子通過這些感覺通路接收到外界的資訊之後,就會把這些資訊傳遞到大腦,大腦經過短暫的記憶和處理之後,就會形成孩子自己的思維和知識,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在孩子積累知識過程中,比如家長教孩子讀詩。孩子首先集中注意力,才能注意到家長讀的每一句詩,然後才會動用自己的聽覺,将詩中的語句、詞彙、發音、語調等大量外界資訊接收到自己的大腦,大腦經過短暫的記憶和處理之後,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這就是學習和認知的過程。這裡要知道,3歲前的小朋友學習都是無意識的,感覺通路接受外界的資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

專注力是孩子參與學習的第一步,專注力的好壞也直接決定着學習結果的好壞。

第三、專注力是一種能力而非意願

家長對專注力有一個誤區,認為孩子不專注是因為不願意專注,太懶或者是性格有問題,是孩子自身的問題。是以當孩子做事情不夠專心的時候,家長就會感到失望,于是充滿抱怨,或者嚴厲的訓斥、苛責、冷落、威脅孩子。但是,其實專注力,是一個能力,而非孩子的意願。

從腦科學角度解釋,當人集中注意力,在專注做一件事情時,必須不斷地區分重要與不重要的資訊,并且調動大腦去重點處理那些重要資訊,而放棄那些不重要的資訊。人的大腦有一個東西叫做“腦幹網結構”,腦幹網就可以過濾攔截掉外界的大部分不重要的資訊,然後把重要的資訊傳遞到大腦。一旦腦幹網狀結構攔截的資訊過少,導緻海量資訊闖入大腦時,注意力就會分散。

由此,孩子的專注程度,是由腦幹網結構的發育程度來決定的。這是孩子大腦形成的一種能力,而不是說孩子自己想專注或者不願意專注,它不是一種意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