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

1932年爆發的“淞滬抗戰”,雙方兵力峰值是中方約60000人迎戰日軍90000餘人,兵力對比大約是2:3,戰役中幹掉了10000多日寇。而1937年打響的“淞滬會戰”,雙方兵力峰值是中方約70萬人對陣日軍25萬人,兵力對比約為3:1,整個會戰中斃傷鬼子8萬餘人,數字在這裡羅列的很清楚,你認為哪場仗打得更好些呢?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

一定要區分開兩次戰役時間和性質,“淞滬抗戰”源于1932年1月28日的“一二八事變”,中日雙方都未做好全面戰争的準備,嚴格來說它屬于一場“軍事沖突”;而“淞滬會戰”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八一三事變”,此時北平的盧溝橋事變已經爆發了一個多月,中日兩國實際是全面開打,隻不過戰場暫時分為華北和華東兩大塊罷了。

戰場上的勝負其實要看兩個結果,第一是最後形成的戰略态勢,以及雙方是否實作了自己的戰役目标;第二是戰場上的代價交換比。普遍意義上,讀者好像都認為淞滬抗戰打赢了,其實謬也,如果真打赢了,又何必簽署中國正規軍必須全部撤出淞滬、隻能留下保安隊和警察的屈辱之《淞滬停戰協定》?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

一個主權國家不能在自己的城市裡駐軍,簡直堪稱奇恥大辱,是以淞滬抗戰的結局其實并不圓滿,造成大家錯覺的原因隻是日軍最後也撤出了,上海沒有淪陷而已。而五年多以後的淞滬會戰失利後,日軍徹底占領了除租界以外的所有淞滬地區,直至1945年宣布投降,是以嚴格來說,兩次戰役都失敗了,隻是第一次敗得不那麼徹底。

至于傷亡對比,淞滬抗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了14000餘人,斃傷日軍10000人冒頭,這個交換比是非常可觀的,如果抗日戰争每次戰役都有這樣的戰績,日本人早就撐不下去了;而淞滬會戰期間中國軍隊傷亡了20餘萬人,斃傷日軍8萬餘人,雖然給日軍以重創,但卻是以傾國之兵(華北一部除外)應戰,可謂元氣大傷,不利于長期抗戰。

從各方面的情況綜合來看,1932年的淞滬抗戰應該說打得更漂亮一些,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

一、中方參戰主體确實是敢戰的精銳。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時,正值老蔣第二次下野期間,是汪精衛和孫科主政,是以粵系的第十九路軍才有機會駐防富庶的淞滬地區。在雜牌軍中,粵軍(後面基本都算中央軍旁系部隊了)确實是挺能打的,綜合北伐戰争的程序來看,粵系軍隊一點不輸于黃埔系軍隊。蔡廷锴是什麼人?曾經的第十一軍第24師副師長,這個師是以鐵軍“第四軍”獨立團為基幹擴編起來的部隊,蔡其實曾經是葉挺将軍的副手。

該師也參加了南昌起義,不過後來在南下過程中蔡廷锴率部離隊,也就是說,蔡的部隊是北伐軍的老底子,戰鬥力蠻強的。第十九路軍總指揮是蔣光鼐,“路軍”隻是建制級别而已,其實隻轄一個第19軍,而蔡廷锴是該軍軍長,當時下轄三個師33000餘人,齊裝滿員并且裝備也還可以,得算是當時最能打的部隊之一。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

後面增援上來的第五軍,則是由黃埔嫡系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當時還是加強團的編制)組成的,軍長張治中将軍,兵力約在25000到26000人之間。這三支部隊都是黃埔系的絕對精銳,而且抗日熱情也比較高漲,第87師的旅長宋希濂曾經在上海方面打響後,親率全旅軍官前往軍政部請戰,而第88師師長俞濟時由于是鐵杆嫡系,幹脆直接緻電老蔣,主動請纓馳援上海。

老蔣的複電原文是:“貴師行動,一聽何部長指令,如運滬作戰,務希奮勇自強,以保榮譽”。中央軍嫡系加粵系王牌,某種意義上,這基本就是北伐時期的最強陣容,當然夠鬼子喝一壺的。

二、日本當時并沒有全面占領淞滬的企圖。

1932年的日本,軍部勢力和法西斯主義還沒有完全實作“暴走”,文官政府還是挺有話語權的,包括之前對于侵占東北“九一八事變”的态度,日本軍部和内閣的沖突和分歧就很大,軍部想搞武力擴張,内閣不願意違反《華盛頓公約》,是以内部一直在掐。但是對于在上海搞搞事情,文武兩界又都是比較支援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日軍侵略東北的注意力。

策劃“一二八事變”的是闆垣和土肥原等人,也就是侵略東北的罪魁禍首們,在國際輿論對日本非常不利的局面下,他們迫切需要在遙遠的淞滬地區挑起事端,以轉移國際社會的注意力。而裕仁的文官黨羽“十一人俱樂部”(成員都是重臣),也主張日本在完成對東北的全部占領之前,需要有一個政治上的“思考間歇”期,以應付國内外的許多新問題,為此日本需要在上海發起一場“假戰争”。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

闆垣奉命回東京述職期間,根據日本高層的訓示,曾經發電給駐上海公使館的武官田中隆吉:“滿洲事變按預計發展,請利用目前中日間緊張局面進行拟策劃之事變,使列強目光轉向上海”。是以說,日本在沒有完全做好對華全面戰争準備、需要消化東北既得利益的情況下,在上海挑起武裝沖突是局部行動,并沒有徹底占領淞滬地區的計劃,這也就意味着,日本人不會真玩命,而是差不多見好就收。

不過老蔣和南京政府倒是認真應戰了,他們誤判了日本人的企圖,以為日軍真的要觊觎上海,那可是南京政府的核心統治區域,跟東北不同是輕易丢不得的,是以雙方的戰略目的,從一開始就不相同。

三、日軍的戰鬥力在1932年還沒有那麼強悍。

從日俄戰争到1932年,日本軍隊并沒有參與過什麼規模較大的戰争,包括參與一戰也就是在青島混混,是以其軍隊訓練雖然嚴格,但實戰經驗真心一般。尤其是從1925年開始,日本文官政府還在搞裁軍削預算,使日軍的裝備水準也遲遲沒有提高,我們所熟知的什麼九二式重機槍、九二式步兵炮都是1932年才正式列裝的(看型号就明白),是以淞滬抗戰時期,日軍的裝備也是大雜燴。

在東北不消說了,因為日軍根本沒有遭遇到強力抵抗,是以軍事冒險成功,然而在上海,面對第十九路軍的奮起反擊和第五軍的堅決進攻,日本人最初是被打得挺懵的,遂有斃傷3000多鬼子的“廟行大捷”。換句話說,在沒有日軍絕對海空優勢火力威脅的情況下,中國軍隊的精銳部隊在戰術層面上,還真不怵1932年的日軍,并且從蔡廷锴到張治中将軍,對日作戰的态度也非常堅決。

是以首先是日本海軍陸戰隊被揍得七葷八素,然後就是陸軍分批前來增援,計有混成第24旅團、第9師團、第11師團和第14師團等部,到1932年3月下旬,淞滬戰場上日軍兵力已有三個師團、一個混成旅團加海軍陸戰隊約90000人。而老蔣調動的胡宗南第1師、徐庭瑤第4師、蔣鼎文第9師等部隊,還沒有真正到達戰場,國軍在隻有兩個軍的劣勢兵力下,戰局肯定日趨不利,不久第二道防線即被突破。

如果南京方面堅決點,軍事運輸能力再強一點,以上三個精銳師能迅速投入戰場,估計跟日軍形成戰場僵持是沒有問題的。結果這些部隊還沒有到達,淞滬抗戰已經開始談判,并且是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進行的談判,最後達成的條款當然不利于中國。

而淞滬抗戰之後,日軍各師團紛紛抽組混成旅團到東北作戰,擄獲東北的物資又增強了其裝備水準,到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日軍的戰鬥力其實是有所提高的。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

四、當時的國際局勢也不利于日本的侵略行徑。

1932年德國的小胡子都還沒有上台,在歐洲尚沒有德國的威脅,西方列強對遠東的事務還比較關注,尤其是其在華利益主要集中在北平和上海等大城市,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當然反對日本的進一步擴張。是以從1932年到1935年,老蔣“以夷制夷”之策還是有些作用的,淞滬抗戰爆發後,美國政府就曾正式警告日本,不得破壞華盛頓九國公約。

包括後面的長城抗戰,在日軍攻破長城沿線後,美英甚至做出了陸戰隊直接登陸秦皇島的姿态,是以這一時期的日本還是有所顧忌的,一方面沒有完成戰争準備,另一方面也是懾于發動戰争時機的不成熟。當然,其中也有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将士英勇奮戰的因素,盡管日軍增兵後取得了一定的戰場優勢,但是這兩支中國軍隊仍然堅持在上海地區,使鬼子一時不能全部得手。

在這樣的戰線僵持情況下,在美英等國的強力調停下,最終達成了停戰,盡管中國正規軍被迫撤出了淞滬地區,但是日軍除原駐閘北的部分海軍陸戰隊外,陸軍部隊也分批撤離了上海,好歹主權保留了下來。是以總體而言,1932年淞滬抗戰的結局要好于1937年的淞滬會戰,缺憾是老蔣的抗戰态度此間并不太堅決,有點首鼠兩端,希望國際幹涉的心理更多一些,中國軍隊在後期的戰場上比較被動。

淞滬抗戰的意義也比較重大,它不僅保住了上海的基本主權,提振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不僅給南京政府赢得了五年多的備戰時間,也迎來了全民族聯合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更使國民政府的正規軍對日軍的特點有了一定了解,因其戰役程序幾乎就是未來淞滬會戰的微縮版,是以對如何未雨缪綢保衛華東地區亦大有脾益。

加一句狗尾續貂的話,如果參戰部隊更多一些,效果恐怕會更好。

淞滬抗戰能夠不敗,為何五年後淞滬會戰卻完敗?四點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