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

1932年爆发的“淞沪抗战”,双方兵力峰值是中方约60000人迎战日军90000余人,兵力对比大约是2:3,战役中干掉了10000多日寇。而1937年打响的“淞沪会战”,双方兵力峰值是中方约70万人对阵日军25万人,兵力对比约为3:1,整个会战中毙伤鬼子8万余人,数字在这里罗列的很清楚,你认为哪场仗打得更好些呢?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

一定要区分开两次战役时间和性质,“淞沪抗战”源于1932年1月28日的“一二八事变”,中日双方都未做好全面战争的准备,严格来说它属于一场“军事冲突”;而“淞沪会战”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八一三事变”,此时北平的卢沟桥事变已经爆发了一个多月,中日两国实际是全面开打,只不过战场暂时分为华北和华东两大块罢了。

战场上的胜负其实要看两个结果,第一是最后形成的战略态势,以及双方是否实现了自己的战役目标;第二是战场上的代价交换比。普遍意义上,读者好像都认为淞沪抗战打赢了,其实谬也,如果真打赢了,又何必签署中国正规军必须全部撤出淞沪、只能留下保安队和警察的屈辱之《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

一个主权国家不能在自己的城市里驻军,简直堪称奇耻大辱,所以淞沪抗战的结局其实并不圆满,造成大家错觉的原因只是日军最后也撤出了,上海没有沦陷而已。而五年多以后的淞沪会战失利后,日军彻底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所有淞沪地区,直至1945年宣布投降,所以严格来说,两次战役都失败了,只是第一次败得不那么彻底。

至于伤亡对比,淞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了14000余人,毙伤日军10000人冒头,这个交换比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抗日战争每次战役都有这样的战绩,日本人早就撑不下去了;而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了20余万人,毙伤日军8万余人,虽然给日军以重创,但却是以倾国之兵(华北一部除外)应战,可谓元气大伤,不利于长期抗战。

从各方面的情况综合来看,1932年的淞沪抗战应该说打得更漂亮一些,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

一、中方参战主体确实是敢战的精锐。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时,正值老蒋第二次下野期间,是汪精卫和孙科主政,所以粤系的第十九路军才有机会驻防富庶的淞沪地区。在杂牌军中,粤军(后面基本都算中央军旁系部队了)确实是挺能打的,综合北伐战争的进程来看,粤系军队一点不输于黄埔系军队。蔡廷锴是什么人?曾经的第十一军第24师副师长,这个师是以铁军“第四军”独立团为基干扩编起来的部队,蔡其实曾经是叶挺将军的副手。

该师也参加了南昌起义,不过后来在南下过程中蔡廷锴率部离队,也就是说,蔡的部队是北伐军的老底子,战斗力蛮强的。第十九路军总指挥是蒋光鼐,“路军”只是建制级别而已,其实只辖一个第19军,而蔡廷锴是该军军长,当时下辖三个师33000余人,齐装满员并且装备也还可以,得算是当时最能打的部队之一。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

后面增援上来的第五军,则是由黄埔嫡系第87师、第88师和教导总队(当时还是加强团的编制)组成的,军长张治中将军,兵力约在25000到26000人之间。这三支部队都是黄埔系的绝对精锐,而且抗日热情也比较高涨,第87师的旅长宋希濂曾经在上海方面打响后,亲率全旅军官前往军政部请战,而第88师师长俞济时由于是铁杆嫡系,干脆直接致电老蒋,主动请缨驰援上海。

老蒋的复电原文是:“贵师行动,一听何部长命令,如运沪作战,务希奋勇自强,以保荣誉”。中央军嫡系加粤系王牌,某种意义上,这基本就是北伐时期的最强阵容,当然够鬼子喝一壶的。

二、日本当时并没有全面占领淞沪的企图。

1932年的日本,军部势力和法西斯主义还没有完全实现“暴走”,文官政府还是挺有话语权的,包括之前对于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的态度,日本军部和内阁的矛盾和分歧就很大,军部想搞武力扩张,内阁不愿意违反《华盛顿公约》,所以内部一直在掐。但是对于在上海搞搞事情,文武两界又都是比较支持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转移国际社会对日军侵略东北的注意力。

策划“一二八事变”的是板垣和土肥原等人,也就是侵略东北的罪魁祸首们,在国际舆论对日本非常不利的局面下,他们迫切需要在遥远的淞沪地区挑起事端,以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而裕仁的文官党羽“十一人俱乐部”(成员都是重臣),也主张日本在完成对东北的全部占领之前,需要有一个政治上的“思考间歇”期,以应付国内外的许多新问题,为此日本需要在上海发起一场“假战争”。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

板垣奉命回东京述职期间,根据日本高层的指示,曾经发电给驻上海公使馆的武官田中隆吉:“满洲事变按预计发展,请利用当前中日间紧张局面进行拟策划之事变,使列强目光转向上海”。所以说,日本在没有完全做好对华全面战争准备、需要消化东北既得利益的情况下,在上海挑起武装冲突是局部行动,并没有彻底占领淞沪地区的计划,这也就意味着,日本人不会真玩命,而是差不多见好就收。

不过老蒋和南京政府倒是认真应战了,他们误判了日本人的企图,以为日军真的要觊觎上海,那可是南京政府的核心统治区域,跟东北不同是轻易丢不得的,因此双方的战略目的,从一开始就不相同。

三、日军的战斗力在1932年还没有那么强悍。

从日俄战争到1932年,日本军队并没有参与过什么规模较大的战争,包括参与一战也就是在青岛混混,所以其军队训练虽然严格,但实战经验真心一般。尤其是从1925年开始,日本文官政府还在搞裁军削预算,使日军的装备水平也迟迟没有提高,我们所熟知的什么九二式重机枪、九二式步兵炮都是1932年才正式列装的(看型号就明白),所以淞沪抗战时期,日军的装备也是大杂烩。

在东北不消说了,因为日军根本没有遭遇到强力抵抗,所以军事冒险成功,然而在上海,面对第十九路军的奋起反击和第五军的坚决进攻,日本人最初是被打得挺懵的,遂有毙伤3000多鬼子的“庙行大捷”。换句话说,在没有日军绝对海空优势火力威胁的情况下,中国军队的精锐部队在战术层面上,还真不怵1932年的日军,并且从蔡廷锴到张治中将军,对日作战的态度也非常坚决。

所以首先是日本海军陆战队被揍得七荤八素,然后就是陆军分批前来增援,计有混成第24旅团、第9师团、第11师团和第14师团等部,到1932年3月下旬,淞沪战场上日军兵力已有三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加海军陆战队约90000人。而老蒋调动的胡宗南第1师、徐庭瑶第4师、蒋鼎文第9师等部队,还没有真正到达战场,国军在只有两个军的劣势兵力下,战局肯定日趋不利,不久第二道防线即被突破。

如果南京方面坚决点,军事运输能力再强一点,以上三个精锐师能迅速投入战场,估计跟日军形成战场僵持是没有问题的。结果这些部队还没有到达,淞沪抗战已经开始谈判,并且是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进行的谈判,最后达成的条款当然不利于中国。

而淞沪抗战之后,日军各师团纷纷抽组混成旅团到东北作战,掳获东北的物资又增强了其装备水平,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军的战斗力其实是有所提高的。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

四、当时的国际局势也不利于日本的侵略行径。

1932年德国的小胡子都还没有上台,在欧洲尚没有德国的威胁,西方列强对远东的事务还比较关注,尤其是其在华利益主要集中在北平和上海等大城市,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当然反对日本的进一步扩张。所以从1932年到1935年,老蒋“以夷制夷”之策还是有些作用的,淞沪抗战爆发后,美国政府就曾正式警告日本,不得破坏华盛顿九国公约。

包括后面的长城抗战,在日军攻破长城沿线后,美英甚至做出了陆战队直接登陆秦皇岛的姿态,所以这一时期的日本还是有所顾忌的,一方面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慑于发动战争时机的不成熟。当然,其中也有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英勇奋战的因素,尽管日军增兵后取得了一定的战场优势,但是这两支中国军队仍然坚持在上海地区,使鬼子一时不能全部得手。

在这样的战线僵持情况下,在美英等国的强力调停下,最终达成了停战,尽管中国正规军被迫撤出了淞沪地区,但是日军除原驻闸北的部分海军陆战队外,陆军部队也分批撤离了上海,好歹主权保留了下来。因此总体而言,1932年淞沪抗战的结局要好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缺憾是老蒋的抗战态度此间并不太坚决,有点首鼠两端,希望国际干涉的心理更多一些,中国军队在后期的战场上比较被动。

淞沪抗战的意义也比较重大,它不仅保住了上海的基本主权,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不仅给南京政府赢得了五年多的备战时间,也迎来了全民族联合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更使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对日军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因其战役进程几乎就是未来淞沪会战的微缩版,所以对如何未雨缪绸保卫华东地区亦大有脾益。

加一句狗尾续貂的话,如果参战部队更多一些,效果恐怕会更好。

淞沪抗战能够不败,为何五年后淞沪会战却完败?四点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