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有一個著名的醫者,懸壺濟世,拯救萬千患者,此人發明麻沸散和五禽戲,被稱為“外科鼻祖”,後人稱之為“神醫華佗”。以至于後世若有醫者能夠救病患于危急,人們還會稱之為“華佗在世”,或送錦旗給以表彰。在《三國志》中明确記載:
華佗字元化,沛國谯人也。一名旉。遊學徐土,兼通數經。
也就是說,按照中國正史記載,華佗和曹操是老鄉,都來自安徽亳州,但在廣州卻意外找到了一份陳寅恪先生的手稿,他卻證明:華佗不是中國人,而是印度人?

陳寅恪是我國集曆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百年難遇的人物,與呂思勉、陳垣、錢穆并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筆者得知陳寅恪大師說出這樣的話時,也是非常驚訝,但陳寅恪大師對學術十分嚴謹,不妨聽聽他為什麼有這樣的結論。
他經過研究說,華佗漢語的發音,和“agada(藥羅漢)”的天竺語發音相似,天竺即是現今的印度,也就是說華佗實際是印度的藥神,這是其一。其二,天竺在華佗發明麻沸散前就出現了類似胡藥,華佗本名敷,為了印度神話才稱為“華佗”。其三,《三國志》記載華佗為廣陵太守陳登治病時,讓陳登喝下湯藥後,陳登口吐紅色的蟲子,然後就康複了。華佗存在的同一時期,在天竺有一個叫耆域的神醫,也用到了這個辦法,華佗和耆域其實是同一個人。
也就是說,印度的這個耆域就是華佗,中國之是以沒有對華佗準确的出生記錄,其實就是因為他是從印度過來的,類似于一個赤腳醫生,走到哪兒,就行醫濟世到哪兒。陳寅恪在清華學報第6卷第一期裡發表了《三國志曹沖華佗轉與佛教故事》,裡面就有相關問題的詳細記錄,有興趣的可以去仔細閱讀。
若是換做其他專家,“華佗不是中國人”的論斷早已被吐槽得體無完膚,但這個論斷出自“治史嚴謹”的陳寅恪教授,是以很多人開始相信,至少存在這種可能。其實,不管華佗是不是中國人,中國人心中早已把華佗當做古代的神醫,華佗懸壺濟世的醫者思想,早已成為無數國人心中最值得尊敬的崇高精神,這一點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