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寅恪晚年詩二首新解

陳寅恪晚年詩二首新解

1964年6月14日的人民日報頭版。(孔夫子舊書網/圖)

1.《甲辰天中節即事和丁酉端午詩原韻》

1964年6月,陳寅恪有《甲辰天中節即事和丁酉端午詩原韻》一首,全詩如下:

争傳飛燕倚新妝,看殺風流趙燕娘。

林邑馴犀勞遠使,昆侖貴客滿高堂。

青蛇白蟒當年戲,綠粽紅花此日忙。

節物不殊人事改,且留殘命卧禅床。

此詩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下冊,釋為“劉少奇出訪東南亞”。劉少奇通路東南亞在1963年4月,似嫌求之過深,不符“天中節即事”,或可再解。

由詩題可知,此詩作于1964年,天中節即端午節,具體日期為6月14日。“和丁酉端午詩原韻”,指1957年《丁酉五日客廣州作》,此詩有黃萱和詩及抄錄當時陳寅恪記憶的楊億詩,今典已釋出(見《黃萱筆記零拾》,《南方周末》2022年2月17日),此處不贅。

詩題謂“天中節即事”,則此詩當作于1964年6月14日,陳寅恪詩興由當天新聞引起,應屬合情。黃萱回憶說,陳寅恪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主要方式是聽廣播和聽讀當時報紙,《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自在其中。“天中節即事”中的“即事”源于當天報紙,應屬合理。

查1964年6月14日《人民日報》頭版,下方刊有一則《國防部歡宴越南人民軍歌舞團——賀龍羅瑞卿副總理陳子平大使出席宴會》的消息,歌舞團演出了《義靜烈火》,陳詩應是有感而發。消息上方是當時文化部和中非友協舉行文藝晚會,歡迎坦尚尼亞卡瓦瓦副總統來訪,董必武、周恩來出席,同時配發大幅劇照,可見演員盛妝,陳詩前兩句,借詠演出寓深意。當天《人民日報》第七版刊有郭沫若歌頌新時代的長詩《黃山之歌》,其中說黃山的溫泉足比華清池,詩曰“平均四十八噸每小時,溫度攝氏四十一,泉含礦質可飲可療醫”,此詩口國文言雜糅,新舊典故混用。陳詩标題“和丁酉端午詩原韻”似有所指。“飛燕倚新裝”寓意明顯;“風流趙豔娘”,用唐玄宗嫔妃趙元禮之女趙麗妃作比,表示離奇驚訝。“林邑馴犀勞遠使,昆侖貴客滿高堂”句,“林邑”為東南亞古國名,即今越南。“馴犀”也是古典,白居易《新樂府》有同題詩,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中有專論,此處可借指為“政事”,“勞”似可作“慰勞”解,切合當時情景。“昆侖”是古代國名,即今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以至東非一帶,此處可了解為亞非各“小國”,因同版《人民日報》上,刊有多則當時政要會見外賓的消息,如彭真會見印尼共産黨代表團,歡迎卡瓦瓦副總統等,此謂“昆侖貴客滿高堂”。當天《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消息是“大陸強烈抗議美機轟炸我駐寮國代表團”,另有陳毅外長寫信給日内瓦會議兩主席,呼籲“必須制止美國侵略和挑釁”等消息。

因陳詩明示“天中節即事”,是以後面四句“青蛇白蟒當年戲,綠粽紅花此日忙。節物不殊人事改,且留殘命卧禅床”,全用端午節事(白蛇傳、粽子)發感慨(當天《人民日報》第二版下方還刊有一篇總結1964年平劇現代戲觀摩的文章《讓平劇革命新花開得更燦爛》)。結合陳寅恪對新時代的感受,于時于地完全相合。

2.《聞甲辰除夕廣州花市有賣牡丹者戲作一絕》

1965年2月初,陳寅恪有一首絕句,全詩如下:

争看魏紫與姚黃,孤負寒梅媚晚妝。

易俗移風今歲始,鬼神不拜拜花王。

胡文輝《陳寅恪詩箋釋》下冊,釋為“移風易俗與花市”。去詩意較遠,可另尋今典。

1958年,郭沫若在《人民日報》上發過許多詠花詩,大約有一百餘首,後結集為《百花齊放》出版,此集現在極易見。郭詩全為白話,風格鮮明。以陳寅恪對時事的關心推斷,他知悉此事。郭沫若十多天時間,寫百首詠花詩,迎“百花齊放”形勢,無異于“種花農”了,陳寅恪寫《解嘲》絕句,《黃萱筆記零拾》已詳釋。

《聞甲辰除夕廣州花市有賣牡丹者戲作一絕》,應是《解嘲》的延續,二詩同作于1964年。由“廣州花市賣牡丹者”引發聯想,再發感慨。郭詩《百花齊放》第一首即是《牡丹》,全詩如下:

我們并不是什麼“花中之王”

也并不曾懷抱過“富貴之想”,

隻多謝園藝家們的細心栽培,

便抽出了碧葉千張,比花還強。

我們的花葉隻有色,沒有香,

不管是什麼魏紫,或者姚黃,

花開後把全部花瓣灑滿田園,

真有些敗壞風光,讓人惆怅。

陳詩“争看魏紫與姚黃,孤負寒梅媚晚妝”,似即出“不管是什麼魏紫,或者姚黃”句,第二句“媚晚妝”即無氣節之意;“易俗移風今歲始,鬼神不拜拜花王”句,可了解為新風氣,亦可了解為郭全用白話改變詩風。“牡丹”詩中有“花中之王”句,陳詩“拜花王”由此而來,“鬼神不拜”倒裝,即“不拜鬼神”。《楚辭·九歌》中有《山鬼》,郭寫話劇《屈原》也譯過部分《楚辭》,陳詩明示“戲作一絕”,應有寓意無疑。1952年陳詩《詠校園杜鵑花》有“南方亦有牡丹王”句,也是借花感事詠人。

謝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