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詩:文章
八股文章試帖詩,宗朱頌聖有成規。
白頭宮女哈哈笑,眉樣如今又入時。
(1951年,推測作于5月左右。)
(該詩另一錄稿的差異:第三句“白頭學究心私喜”,第四句“眉樣當年又入時”。)
曆史背景:
1950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合并,陳寅恪繼續任中山大學教授,唐筼家族受到了土改改革運動的沖擊而突然隻身去香港,經友人勸回;8月,由杜國庠主持的中國曆史學會廣州分會成立,陳寅恪應邀擔任該會委員。1951年,助教程曦因職稱與校方産生沖突,不被中文系再聘任,攜妻離開中山大學到香港。
1949年初馬寅初倡導的政治學習運動于1950年底結束。1950年初,陳垣于《人民日報》發表《給胡适之的一封公開信》,胡适接着在《自由中國》上發表文章,10月又在美國《外交季刊》發表《斯大林雄圖下的中國》,11月 胡适兒子胡思杜在香港《大公報》發表《對我的父親—胡适的批判》,許多知名人士也紛紛參與其中,吹響了批判胡适的号角,運動直到1956年結束。
賞析:
“八股文章試帖詩”句中“八股文”的文體發展曆史複雜,一般指明清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普遍認為是《四書五經》。“試帖詩”也叫“賦得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詩體,起源于唐朝,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常用于科舉考試。全句直譯為科舉考試中陳舊落後的文本《四書五經》和試帖詩。此處暗喻教條的文本《zb論》。
“宗朱頌聖有成規”句中“宗朱”指宋代朱熹的代表作《四書章句集注》,此處指宋以後元、明、清三朝都以此為學官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标準答案。“頌聖”一般指贊頌聖人,此處指歌功頌德。“成規”就是“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全句直譯為尊崇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進行歌功頌德久已有通行的規則。此處暗喻盲目迎合某些思想主張,死闆地學習教條的文本。
“白頭宮女哈哈笑”句中“白頭宮女”出自唐代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同時借鑒了元稹的詩歌《行宮》,指上陽宮的老宮女,此處暗喻整個知識界的人士,也可以了解為暗喻作者自己。全句直譯為上陽宮的老宮女哈哈大笑。此處另一個版本為“白頭學究心私喜”,暗喻上陽宮的老宮女也在哈哈大笑那些死闆地學習教條文本的人士,或者是自己哈哈大笑那些死闆地學習教條文本的人士。
“眉樣如今又入時”句化用唐代朱慶馀《近試上張籍水部》的詩句“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而來。全句直譯為畫眉的式樣如今又能合乎時尚。此處另一個版本為“眉樣當年又入時”,暗喻整個知識界的人士丢棄原來的政治思想主張,轉而迎合以某些思想主張,死闆地學習教條的文本。
全詩借用或化用“八股文”、“試帖詩”、白居易的《上陽白發人》、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朱慶馀的《近試上張籍水部》等典故和詩意,諷刺整個知識界的人士在政治學習和批判胡适思想的運動中,迎合某些思想主張,死闆地學習教條的文本《zb論》。
附詩1:《舊史》
厭讀前人舊史編,島夷索虜總紛然。
魏收沈約休相诮,同是生民在倒懸。
(此詩借魏收撰寫的《魏書》中稱南方政權為“島夷”、沈約撰寫的《宋書》稱北方政權為“索虜”的曆史,諷刺在國共宣傳中互稱為“匪”,以及在政治學習和批判胡适思想運動中父子、同僚、師生、好友之間互相辱罵、诋毀、攻擊等負面影響,也包含有作者對中國優良文化在繼承與傳播中的痛惜。)
附詩2:《辛卯廣州端午》
菖蒲似劍還生綠,艾葉如旗不閃紅。
唯有沉湘哀郢淚,彌天梅雨卻相同。
(1951年6月。)
(此詩借端午節這個特殊的節日,以及普通的菖蒲、艾葉,暗喻各派别都有優勢和缺陷;借用屈原在《哀郢》中痛罵子蘭的曆史素材,表達中國知識分子優良的傳統本質,抒發自己的理念永遠不會改變的個人氣節。)
(所有照片均為網絡下載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