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去上幼稚園,就不去……”早上,眼看就要遲到了,但陽陽依然躺在地上聲嘶力竭地哭着不上幼稚園,怎麼勸也不聽。雖然已經開學好幾天了,但是這樣的場景依然每天在家裡上演,這讓爸爸媽媽既心疼又無措!最後沒辦法,爸爸隻能硬抱着哭泣的陽陽去幼稚園。
各位親愛的家長,您家孩子剛上幼稚園會有這樣的狀況嗎?當孩子哭着說不想去幼稚園時,身為家長的你會怎麼辦?是嚴厲告訴他“必須去”?或者心軟停止送園?還是諄諄教誨,灌輸一番“幼稚園裡可以學知識”的大道理?
其實,當孩子哭着說不想去幼稚園,家長的回答很重要,對孩子影響深遠。
入園焦慮,是孩子必經的階段
對于剛上小班的孩子來說,面對新的環境和陌生的老師同學,他們或多或少會産生一些分離焦慮。英國兒童心理學家John Bowlby指出,剛進幼稚園,孩子通常會經曆三個階段:
階段一:反抗
這個階段通常表現最為強烈,會使用哭、鬧、打滾、打人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反抗。
階段二:失望
這個階段雖然還會哭泣,但是表達方式會逐漸減少,并不想理睬别人。
階段三:超脫
熟悉環境以後,對老師産生信任,對小夥伴不再陌生,孩子開始釋然,接受集體生活,愛上幼稚園。
是以孩子剛上幼稚園,哭鬧是正常的,這利于他們情感的宣洩。隻要堅持送園,多則一個月,少則三五天,孩子就能很好地适應幼稚園的集體生活。
緩解孩子焦慮情緒的“三部曲”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說:“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在幼稚園,離開爸爸媽媽整整八個小時,他心裡肯定會有失落,會抗拒,想和爸爸媽媽在一起。
是以,當孩子說不想上幼稚園時,如果我們不了解孩子心中所想,隻會讓他陷入無助,更加抵觸上幼稚園。
以下緩解孩子焦慮情緒的三部曲,家長不妨和孩子反複吟唱:

第一曲:共鳴曲
面對孩子的哭鬧,家長不要一味地告訴他幼稚園有多好玩,老師有多親切……這些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鳴。不妨這樣說:
“媽媽知道上幼稚園不容易,媽媽不在你的身邊,你感覺什麼都不一樣了,對不對?”
這樣說是告訴孩子,媽媽是了解他的,我們也知道上幼稚園是多麼的不容易。這可以讓孩子得到情感上的共鳴,也更容易向爸爸媽媽吐露心聲。等到知道了孩子的想法,我們才可以用更進一步的方式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第二曲:接納曲
當孩子情緒稍微有些穩定時,家長可以趁熱打鐵,接納孩子的不良情緒。不妨這樣說:
“幼稚園的環境你不熟悉,你不喜歡吃幼稚園的飯,不喜歡睡在幼稚園的床上,不喜歡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你隻想在家裡和媽媽一起玩,這些媽媽都知道。”
作為家長,我們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當知道孩子心裡的想法後,我們要讓他知道媽媽是怎麼想的。我們接納孩子,孩子也接納我們,這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第三曲:鼓勵曲
接納完孩子的情緒後,我們要鼓勵孩子并表達自己的期望。不妨這樣說:
“你能做到堅持上幼稚園已經很不容易了,你真的很棒!再堅持一下,媽媽相信有一天你會愛上幼稚園!”
當我們說完這些話以後,孩子很可能會嚎啕大哭,我們不用擔心,這不是孩子不想去上幼稚園,而是他壓抑了太久,終于有人了解自己了,情緒此時可以充分進行發洩了。
除了接納孩子的情緒,想要孩子順利克服入園焦慮,盡快地适應幼稚園集體學習和生活,家長們不妨看看以下幾點妙招:
1
要“長期堅持”,不要“上上停停”
入園的第一周是孩子非常重要的适應期,一般來說,隻要度過了這段時間,大部分孩子就已經适應幼稚園生活了。但有小部分家長,在孩子哭鬧嚴重、不吃飯的情況下,出于心疼孩子,便想送入園幾天、在家裡休息一天,給孩子調理調理……如此這般,孩子會調動全身智慧讓這個意願繼續得逞。最終,孩子和家人在入園時,會陷入反複的緊張和哭鬧中。
幫孩子建立起與老師、同伴之間的依戀感情尤為重要
2
要“分享快樂”,不要“負面引導”
不少家長會在接回孩子的路上會問:“今天有沒有沒哭?”“老師喜不喜歡你呀?”“其他小朋友欺負你了嗎?”這樣的“負面引導”會讓孩子對幼稚園産生不好聯想。
家長可以問讓孩子聯想到快樂的問題,比如:“你認識哪個小夥伴了?”“老師帶你們做了哪些好玩的遊戲?”“你喜歡在幼稚園裡做哪些事情?”這樣的溝通,很自然地強化了孩子對幼稚園美好的回憶,有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體驗,并盡快适應幼稚園的生活。
強化孩子對幼稚園美好的回憶也很重要
3
要“保持平靜”,不要“刨根問底”
孩子入園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孩子離開一整天,家人的惦念是可以了解的,但接孩子回家後,全家人圍着孩子問這問那,會強化孩子入園的“不适應”。
建議家長接孩子回家後,不要過分渲染對孩子入園問題的關注。家長平和的态度是孩子很快适應幼稚園生活的良好外部環境。
其實,緩解入園焦慮,無論對孩子、父母還是老師來說,都是一個漫長且并不輕松的過程。作為家長,要提前調整好自己的心态,并且努力地幫助孩子去适應新的環境,那麼孩子很快就會融入幼稚園這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