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唯有真相再現最能激發共鳴——讀黃孝紀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

唯有真相再現最能激發共鳴——讀黃孝紀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

《八公分的味道》,廣東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周慧文

八公分村是湘南山區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因為黃孝紀的《八公分的時光》《瓦檐下的舊器物》《故園農事》《一個村莊的食單》《八公分的味道》《節慶裡的故鄉》等一系列作品真實而溫情的記載,使得許多人慕名前往,去尋訪書中那幾人才能合抱住的柏樹,那古舊孤獨的油榨坊,那石闆巷裡的舊玩具……

“刨芋頭皮時,常會雙手發癢,這個活一般都是母親包幹了,她不讓我們幹,說我們的手皮嫩,她的手皮老皮厚。”(《母親的菜單》)黃孝紀這麼平平淡淡的述說,沒有多餘的抒情。可我知道,在我們成長的那貧窮年代裡,鄉村母親無論田地裡、菜土裡幹農活,還是做家務活,都是像陀螺般片刻不停地辛勤勞動。可心疼孩子、愛護孩子的心情,普天下的母親也是一樣的,孩子刨芋頭皮後手會癢,難道母親真的因為“手皮老皮厚”而不癢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母親全力守護孩子的心卻是肯定的。這樣的篇章裡,盡管無一抒情語句,情感卻藏在具體可感的細節裡,隐在平淡無奇的語言中,這也是一個作家成熟的标志吧。

“河水泛着銀波,稻田裡禾苗正在抽穗揚花,山色蔥茏,樹蔭稠密,到處蛙嗓蟲鳴,飛鳥起起落落,萬物欣欣向榮。辣椒樹,一棵棵,一行行,枝繁葉茂,密密匝匝,挂着一叢叢大大小小的青辣椒。”(《母親的菜單》)書中的這段描寫,如果出現在課文中,會是我這個國文老師要求學生背誦、摘抄下來的句子。在《八公分的味道》一書中,像這樣描寫景物的語句并不多,多數情況下是寥寥數語,一筆帶過,實在是因為那一叢叢大大小小的青辣椒太可愛了,那是生命力的最張揚的時刻。這段描寫會成為我指導孩子們作文時的範本。

“南瓜長得如缽,如盆,看着真是件開心的事,一個個,或匍匐,或側身,墨綠黑綠的,或在枝葉間完全袒露,或隻露岀部分油光的青皮,或者深藏不露。”(《母親的菜單》)多麼有趣的文字,記載着有趣的尋瓜記,小時候,當匍匐于地或高高架起的南瓜、甜瓜、西瓜地中,枝葉繁茂的絲瓜、苦瓜藤中尋找,或意外發現時,都是件開心快樂的事。人到一定年齡,距離土地越來越近,也就越來越喜歡那些熟悉的舊物品,舊事件。連閱讀也如此,書中“瓜葉生長”這一章記載的苦瓜、南瓜、茄子、水瓜、冬瓜、絲瓜無不是我歡喜得很的,每一篇我都閱讀了好幾遍,閱讀後掩書,腦子裡滿滿地都是母親種瓜、看瓜、摘瓜的畫面。

“一路把玩,一路踩踏,一路寒風,一路冰蓋啷,哈哈,稚嫩的笑聲,伴着冰蓋啷的清響,丁零當啷。”(《結冰蓋啷的日子》)真實地再現了我們那個年代,一年當中會有很久這樣結冰蓋啷的日子。吹屋檐下那雪杆,池塘裡放條小闆凳溜冰,這是當今或以後的孩子們永遠體會不到的快樂了,文學的功能就在于真實記錄,為後世留下不滅的見證吧。

在《八公分的味道》一書中,第一章“瓜葉生長”與第二章“山村朝暮”的十四篇文章中,盡管作者家裡生活貧窮如洗,父母勞累不堪,但作者還是幼兒、青年時期,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八公分村有苦澀,但更多的是猶如小溪流裡的水:清爽、甜美。

而書中第三章“奔突者”與第四章“回鄉記”的十四篇文章,八公分村則多是苦澀、辛酸的味道了。

“五花八門鼓囊囊的蛇皮袋子提着、背着、扛着、擔着,随着黑壓壓腦袋的人潮而流動。”(《涵管裡的一夜》)作者年輕時一度失業,來到廣東,盲目地步行到東莞,到虎門,廠礦、建築工地一一問詢,企圖求職謀個糊口的工作。這個通過勤學跳出龍門的讀書人,曾經是父母的驕傲,八公分村的驕傲,可中專畢業後,在一個瀕臨破産的國營小廠工作,拿着幾十元的工資,連養活自己都困難,最後被迫加入南下打工盲流。無處安身,遭劫匪,住涵管,攥緊一進制錢盡量把身體緊縮,裝作看街景逃票的經曆,恐怕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南下打工的集體一代的記憶。當時通訊不發達,沒手機、沒電話,不存在今天網上先應聘好再去上班的事,而是提兩身換洗衣服,口袋裡裝着幾十元路費,擠進南下火車,湧岀站後,茫茫然,沒有接待,沒有住宿地,一家一家工廠去找,時間越久,口袋裡越癟,宿廁所,住涵管,卧橋洞,遭搶劫,遇偷扒,受驅趕,這些相同的經曆者,讀着《八公分的味道》,一定會讓很多讀者回憶起許多不堪回首的往事,今天依然會感慨良多。

青年時代的黃孝紀,盡管生活無着,但依然心懷夢想寫着詩歌。1993年黃孝紀有詩集《南遊集》得到了出版社的肯定,盡管他十分渴望出書,也盡管已得到一些老師、朋友的支援,但四千元的出版費,對四處飄零生活無着,連兩元專家評審費都拿不岀的他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岀詩集也成了癡人說夢。

貧窮阻擋了詩集出版,卻沒有遏止黃孝紀的文學夢。盡管後面很多年,迫于生計,他輾轉于多個城市,考着多個證書,謀着多個職業,養家糊口,送走雙親,可他還是不忘初心,成為了一個寫作者。多年來,他在工作之餘,每天淩晨堅持寫作,而八公分村則是他源源不竭的素材庫、靈感激發站。他以十年之功,寫成了以出生地八公分村為樣本、書寫中國南方鄉村社會變遷的的八公分系列散文集八部,其中就包括這部《八公分的味道》。

在《八公分的味道》一書中,《送葬記》一篇真實地記錄了當今農村送走老人時,子女、媳婦等的複雜人心,都在他人眼晴中呈現着,都在被他人掂量着。當父母中最後那個遠去時,圍繞着“養老錢”“人情往來款”“安葬費”等等會上演各自家庭的戲劇。這也是兄弟姐妹們以後成為一如既往、彼此牽挂的親人,還是心存芥蒂、平淡相處的一般熟人,甚或刀結如仇、形同陌路的仇敵的分水嶺。盡管所有的父母愛孩子們都是一樣的,但也因為子女們品性不同,或各自的經濟狀況不同,父母的愛是不可能像放天平稱上稱量那樣,平均配置設定。可在農村,兄弟姐妹們在父母逝世時,特别是後一個辭世時,互相比較、掂量、算計、吵架、甚至大動幹戈,遠比哭喪更紛繁複雜。看着黃孝紀的作品,能喚醒我們的記憶,讓曾經的人、事,現在的人、事,不斷湧現我們的腦海。

“他日相思回故裡,何人檐下笑相迎?”(《父母的墳》)父母不在,家不在,空留房屋日曬雨淋,自己掏出鑰匙開門,房屋内空空蕩蕩、冷冷清清,一層灰塵,一堆垃圾。再也沒人出門迎接,再也無人為我們斟杯熱茶,再也無人為我們在竈前竈後忙碌,連吃餐飯都要思尋着落,這就是我們曾經與父母,與兄弟姐妹,與親戚朋友生活的老家。一把辛酸淚順着臉頰滑落至衣襟,我們也在慢慢老去。

日子在前行,故鄉從未遠離,曾獲文津圖書獎、冰心散文獎、孫犁散文獎的黃孝紀以八公分村為落腳點的鄉土系列作品,多年以後,閱聽人不會越來越小化,而是越來越大化,因為我們終将不僅是懷念故土,而且得回歸故土、親近故土。八公分的味道,是我們這代人共同的味道。

本文作者簡介:

周慧文:女,中學進階講師,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毛澤東文學院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第19期學員,在各級期刊發表文章上百篇,著有散文集《抖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