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唯有真相再现最能激发共鸣——读黄孝纪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

唯有真相再现最能激发共鸣——读黄孝纪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

《八公分的味道》,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周慧文

八公分村是湘南山区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因为黄孝纪的《八公分的时光》《瓦檐下的旧器物》《故园农事》《一个村庄的食单》《八公分的味道》《节庆里的故乡》等一系列作品真实而温情的记载,使得许多人慕名前往,去寻访书中那几人才能合抱住的柏树,那古旧孤独的油榨坊,那石板巷里的旧玩具……

“刨芋头皮时,常会双手发痒,这个活一般都是母亲包干了,她不让我们干,说我们的手皮嫩,她的手皮老皮厚。”(《母亲的菜谱》)黄孝纪这么平平淡淡的述说,没有多余的抒情。可我知道,在我们成长的那贫穷年代里,乡村母亲无论田地里、菜土里干农活,还是做家务活,都是像陀螺般片刻不停地辛勤劳动。可心疼孩子、爱护孩子的心情,普天下的母亲也是一样的,孩子刨芋头皮后手会痒,难道母亲真的因为“手皮老皮厚”而不痒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而母亲全力守护孩子的心却是肯定的。这样的篇章里,尽管无一抒情语句,情感却藏在具体可感的细节里,隐在平淡无奇的语言中,这也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吧。

“河水泛着银波,稻田里禾苗正在抽穗扬花,山色葱茏,树荫稠密,到处蛙嗓虫鸣,飞鸟起起落落,万物欣欣向荣。辣椒树,一棵棵,一行行,枝繁叶茂,密密匝匝,挂着一丛丛大大小小的青辣椒。”(《母亲的菜谱》)书中的这段描写,如果出现在课文中,会是我这个语文老师要求学生背诵、摘抄下来的句子。在《八公分的味道》一书中,像这样描写景物的语句并不多,多数情况下是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实在是因为那一丛丛大大小小的青辣椒太可爱了,那是生命力的最张扬的时刻。这段描写会成为我指导孩子们作文时的范本。

“南瓜长得如钵,如盆,看着真是件开心的事,一个个,或匍匐,或侧身,墨绿黑绿的,或在枝叶间完全袒露,或只露岀部分油光的青皮,或者深藏不露。”(《母亲的菜谱》)多么有趣的文字,记载着有趣的寻瓜记,小时候,当匍匐于地或高高架起的南瓜、甜瓜、西瓜地中,枝叶繁茂的丝瓜、苦瓜藤中寻找,或意外发现时,都是件开心快乐的事。人到一定年龄,距离土地越来越近,也就越来越喜欢那些熟悉的旧物品,旧事件。连阅读也如此,书中“瓜叶生长”这一章记载的苦瓜、南瓜、茄子、水瓜、冬瓜、丝瓜无不是我欢喜得很的,每一篇我都阅读了好几遍,阅读后掩书,脑子里满满地都是母亲种瓜、看瓜、摘瓜的画面。

“一路把玩,一路踩踏,一路寒风,一路冰盖啷,哈哈,稚嫩的笑声,伴着冰盖啷的清响,丁零当啷。”(《结冰盖啷的日子》)真实地再现了我们那个年代,一年当中会有很久这样结冰盖啷的日子。吹屋檐下那雪杆,池塘里放条小板凳溜冰,这是当今或以后的孩子们永远体会不到的快乐了,文学的功能就在于真实记录,为后世留下不灭的见证吧。

在《八公分的味道》一书中,第一章“瓜叶生长”与第二章“山村朝暮”的十四篇文章中,尽管作者家里生活贫穷如洗,父母劳累不堪,但作者还是幼儿、青年时期,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八公分村有苦涩,但更多的是犹如小溪流里的水:清爽、甜美。

而书中第三章“奔突者”与第四章“回乡记”的十四篇文章,八公分村则多是苦涩、辛酸的味道了。

“五花八门鼓囊囊的蛇皮袋子提着、背着、扛着、担着,随着黑压压脑袋的人潮而流动。”(《涵管里的一夜》)作者年轻时一度失业,来到广东,盲目地步行到东莞,到虎门,厂矿、建筑工地一一问询,企图求职谋个糊口的工作。这个通过勤学跳出龙门的读书人,曾经是父母的骄傲,八公分村的骄傲,可中专毕业后,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国营小厂工作,拿着几十元的工资,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最后被迫加入南下打工盲流。无处安身,遭劫匪,住涵管,攥紧一元钱尽量把身体紧缩,装作看街景逃票的经历,恐怕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南下打工的集体一代的记忆。当时通讯不发达,没手机、没电话,不存在今天网上先应聘好再去上班的事,而是提两身换洗衣服,口袋里装着几十元路费,挤进南下火车,涌岀站后,茫茫然,没有接待,没有住宿地,一家一家工厂去找,时间越久,口袋里越瘪,宿厕所,住涵管,卧桥洞,遭抢劫,遇偷扒,受驱赶,这些相同的经历者,读着《八公分的味道》,一定会让很多读者回忆起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今天依然会感慨良多。

青年时代的黄孝纪,尽管生活无着,但依然心怀梦想写着诗歌。1993年黄孝纪有诗集《南游集》得到了出版社的肯定,尽管他十分渴望出书,也尽管已得到一些老师、朋友的支持,但四千元的出版费,对四处飘零生活无着,连两元专家评审费都拿不岀的他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岀诗集也成了痴人说梦。

贫穷阻挡了诗集出版,却没有遏止黄孝纪的文学梦。尽管后面很多年,迫于生计,他辗转于多个城市,考着多个证书,谋着多个职业,养家糊口,送走双亲,可他还是不忘初心,成为了一个写作者。多年来,他在工作之余,每天凌晨坚持写作,而八公分村则是他源源不竭的素材库、灵感激发站。他以十年之功,写成了以出生地八公分村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的的八公分系列散文集八部,其中就包括这部《八公分的味道》。

在《八公分的味道》一书中,《送葬记》一篇真实地记录了当今农村送走老人时,子女、媳妇等的复杂人心,都在他人眼晴中呈现着,都在被他人掂量着。当父母中最后那个远去时,围绕着“养老钱”“人情往来款”“安葬费”等等会上演各自家庭的戏剧。这也是兄弟姐妹们以后成为一如既往、彼此牵挂的亲人,还是心存芥蒂、平淡相处的一般熟人,甚或刀结如仇、形同陌路的仇敌的分水岭。尽管所有的父母爱孩子们都是一样的,但也因为子女们品性不同,或各自的经济状况不同,父母的爱是不可能像放天平称上称量那样,平均分配。可在农村,兄弟姐妹们在父母逝世时,特别是后一个辞世时,互相比较、掂量、算计、吵架、甚至大动干戈,远比哭丧更纷繁复杂。看着黄孝纪的作品,能唤醒我们的记忆,让曾经的人、事,现在的人、事,不断涌现我们的脑海。

“他日相思回故里,何人檐下笑相迎?”(《父母的坟》)父母不在,家不在,空留房屋日晒雨淋,自己掏出钥匙开门,房屋内空空荡荡、冷冷清清,一层灰尘,一堆垃圾。再也没人出门迎接,再也无人为我们斟杯热茶,再也无人为我们在灶前灶后忙碌,连吃餐饭都要思寻着落,这就是我们曾经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亲戚朋友生活的老家。一把辛酸泪顺着脸颊滑落至衣襟,我们也在慢慢老去。

日子在前行,故乡从未远离,曾获文津图书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的黄孝纪以八公分村为落脚点的乡土系列作品,多年以后,受众不会越来越小化,而是越来越大化,因为我们终将不仅是怀念故土,而且得回归故土、亲近故土。八公分的味道,是我们这代人共同的味道。

本文作者简介:

周慧文:女,中学高级讲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中青年作家研讨班第19期学员,在各级期刊发表文章上百篇,著有散文集《抖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