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教育家馮那斯基說:“孩子成為什麼樣,全靠父母塑造。”我們都希望可以培養出智商高、有能力的孩子,其實孩子有一個好的性格,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内容。

如果我們的孩子是一個缺少感恩,生性涼薄的人,不管是他自己,還是家庭生活,都不會是幸福的。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孩子長大了,不懂感恩、生性涼薄,是父母的悲哀

在我們老家有一位姓張的老人,她活到老96歲的高齡,但是卻一輩子都在痛苦的思念中度過。

老人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現在也已經是70多歲的老人了,我們隻是從老人的描述中知道,并沒有見過真人,因為他從出去工作以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張婆婆的兒子從小就很聰明,他高中畢業以後就去投奔山東的親戚,在那裡參加了工作,後來又成了家。開始,他還會和家裡聯系,後來就杳無音信,就連老父親去世都沒有回家。老母親一度以為兒子是不是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沒有想到他突然回來了。

原來,兒子回來是為了辦理自己關于戶籍上的一些問題,張婆婆這一次說什麼也不讓兒子走,不想和他分開了。兒子無奈,就對老母親說:“那邊的工作很重要,不如你跟我一起回去吧!”老母親欣然答應,兒子領着母親去了汽車站,說去買點吃的,然後三晃兩晃就不見了人影,留下老母親一個人站到天黑也沒有等到兒子。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後來,三個女兒把老母親領回家,然後就一直輪流贍養,一直到老人去世,也沒有見到兒子的最後一面。

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親的人,孩子對母親多年不想念、不過問、不贍養,内心難道不會愧疚嗎?也許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有些人的感情可以自動屏蔽,天生就是生性涼薄之人。

生性涼薄的人,大多數都是後天教育的問題。

生性涼薄的人,是天生的,還是後天教育因素對他的影響形成的呢?我個人覺得,大部分我們口中生性涼薄的人,都是因為後天教育因素的影響。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如果一個孩子從很小的時候,比如一歲、兩歲對父母、親人就比較冷漠,那可能就是天生的比較理智、冷漠。

如果孩子小的時候,對爸爸媽媽都很親近,等到長大了,厭惡自己的父母,不理睬父母,甚至是有的人會傷害自己的父母,這樣的情況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生性涼薄的人,在小時候可能會出現這兩個特征,如果你及時發現,糾正還不算太晚。

一、孩子特别自私自利。

孩子越來越少,家長把孩子都視作掌上明珠,也培養出來一些特别自私自利的孩子。我們看到一些孩子,當父母的能力不足以支付她的消費,就對父母惡語相向,甚至是大打出手。這其中,有一部分孩子已經有了不錯的成就,出國留學的精英,智商當然沒有問題,就是性格太自私了。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不管父母是不是年邁,他們是不是能吃飽穿暖,隻顧自己能不能享受生活。是以,如果孩子從小就表現出比較自私自利的品質,父母就要當心了,不要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培養出來一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這是非常可怕的。

二、孩子特别理智、冷漠。

還有一部分孩子表現出特别理智的心态,比如父母吵架了,他面對媽媽的哭泣,無動于衷。孩子說:“反正我也管不了,該吃飯就吃飯,該看電視就看電視,該睡覺就睡覺呗。”

即使是管不了,人的情感也是不能假裝的,如果自己的親人難過,孩子卻相當理智和冷漠,隻能說明孩子并沒有和他們心靈相通。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當你難過的時候,孩子是不是會感到傷心呢?如果你的感受是,孩子根本就不在乎,也預示着孩子是一個涼薄的人。

人的情感是最不能隐藏的,即使是跨過山河大海,如果孩子愛你,也是可以表達的。我們當然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涼薄的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也要做到這幾點。

一、父母不要溺愛孩子,養成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

很多孩子不愛父母,是因為父母給他們的愛太多了。孩子從小在家庭裡享受特殊的待遇,他會覺得這是應該的,不會有一點點感恩。當你給的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還會心生怨恨。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二、父母要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關愛。

感情是需要慢慢培養的,就算是有最親近的血緣關系,如果你對孩子的陪伴太少,孩子也不會對你太親近。我們賺錢是為了孩子,幕後的默默付出,孩子是感覺不到的,父母要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孩子的心靈才能給出回應。

“生性涼薄”的孩子,通常小時候有兩個明顯的特征,願你家娃不是

三、孩子的成長,父母要逐漸地退出。

很多孩子在成年以後,會和自己的父母反目成仇。我覺得孩子的品質問題有問題,但是父母也應該檢討自己的問題。當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就應該逐漸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總想主宰孩子生活的父母,更容易和孩子發生沖突。

讓孩子在愛裡成長,成為一個會愛的人,共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