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者探訪兒童福利院:模拟的家 真實的愛

記者探訪兒童福利院:模拟的家 真實的愛

鄒吉紅和孩子們

入冬後,呼和浩特的氣溫比往年偏低,但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的小樓裡卻是暖意融融。在兒童福利院一樓,一條走廊穿起了四個“家庭”。這裡就是福利院裡的“模拟家庭”——每戶都是六口之家标準配置,招募來的“父母”負責養育四個年幼的孩子。他們模拟正常家庭生活,嘗試給福利院裡低幼齡孩子溫暖的成長環境。

四個孩子一個家

12月2日,記者拜訪了兒童福利院裡的“模拟家庭”。上午10時,幾個四五歲模樣的孩子正在樓道裡玩耍,見到人也不害怕,都好奇地圍了過來。從業人員告訴記者,今天二樓的幾個活動室正在更換地墊,是以孩子們就沒有去樓上活動。

“奔奔牛”家庭是四個“模拟家庭”之一,屋内布局和普通有孩子的家庭很是相似。廚房、客廳、卧室、衛生間一應俱全,到處都是童趣的裝飾布置。和樓上的集中養育相比,“模拟家庭”更有家的氛圍。客廳的牆上挂着全家福,一家人臉上都挂着幸福的笑容。牆壁是溫馨明快的色調,屋裡窗明幾淨,幹淨舒适。家具簡單,卻也齊全。孩子們的床鋪和衣物鞋帽擺放得井井有條。

記者探訪兒童福利院:模拟的家 真實的愛

鄒吉紅正在照顧軒軒

這個時間,“爸爸”外出工作了,52歲的“媽媽”鄒吉紅正忙着給4個月大的軒軒喂奶粉。陽光照進屋裡,軒軒躺在嬰兒搖椅上曬着太陽,特别安靜。兩歲的小唐和9個月的康康則在地墊上玩耍。

兩個孩子的活動能力一般,在地墊上翻身還很費力。鄒吉紅說,康康的脾氣大,聽音樂能讓他心情舒緩,是以家裡總是放着輕音樂。這個家庭唯一的女孩媛媛,這時正在樓上上課,在家的小兄弟三人各自忙碌着吸引他們視線的事情。

稍微留心,就可以發現三個孩子不尋常的地方——兩歲的小唐患有唐氏綜合征,身材矮小,還不會走路;康康右眼有些斜視;軒軒左手三根手指先天畸形,頭部有些變形。但他們在“媽媽”鄒吉紅的眼裡,都是應該被呵護長大的小寶貝。

每天早上6時,鄒吉紅就起床,開始照料四個孩子的飲食起居。一日三餐是院裡統一制作的,是以“媽媽”們要做的主要是給孩子喂食、洗漱和換洗衣物,還有陪他們玩耍。照顧四個特殊的孩子,非常辛苦。直到晚上11點,看着孩子安然入睡,勞累了一天的“媽媽”才能休息。

記者探訪兒童福利院:模拟的家 真實的愛

“媽媽”正在給孩子喂輔食

退休後來當“媽媽”

半年前,鄒吉紅從某高校的食堂退休。閑不住的她,想再找份工作。一位同僚給她介紹了一個聽起來很是新鮮的工作——兒童福利院正在招募“模拟家庭”的“父母”,要求是夫妻倆要在福利院吃住,照看配置設定給他們的孩子。

多年來朝九晚五工作慣了的鄒吉紅,在征得家人支援後,決定嘗試一下這個頗有挑戰性的工作。鄒吉紅夫妻正符合招募條件,唯一的兒子剛剛成家,還沒有孩子,能夠讓她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新工作上。

上崗後,鄒吉紅體會到,在這裡當“媽媽”,是一項嚴謹的工作,卻又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所要付出的,是更多的愛。鄒吉紅和其他“媽媽”一樣,都不是專業護理人員出身,也從未照顧過特殊兒童。是以,剛入院時,她們都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訓練,學習如何喂食、怎麼陪着孩子玩、如何護理幼年的孩子等。

經過教育訓練,鄒吉紅開始照料第一個孩子,就是當時才兩個多月大的康康。那時候,康康的臍帶發炎,總是哭鬧。經過鄒吉紅的精心照料,康康的情況大為好轉。一個月後,小唐被送了過來。當時,小唐剛做過一次心髒手術,身子特别弱,不會翻身也坐不起來。看着這個幼小的生命,鄒吉紅别提多心疼了。她最自豪的事情是,體弱多病的小唐自從送到自己身邊,就再沒生過毛病。

媛媛則是第三個被送來的孩子,兩歲多的媛媛發育遲緩,不會自己吃飯也不會獨立行走,見到生人就愛哭。現在她會自己走路了,還會說一些簡單的話,會向“爸爸媽媽”表達感情了。最後來到這個家庭的是軒軒,也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剛來的時候軒軒的頭被擠壓得像個小冬瓜,現在恢複得好多了。半年多的共同生活,鄒吉紅夫妻倆和孩子們更像是一家人了。

像“奔奔牛”家庭一樣,兒童福利院裡的“模拟家庭”都是六口之家的“标配”。每個模拟家庭背後,都有一對“職業父母”。他們大多五十出頭的年紀,是真實的夫妻關系,無不良嗜好,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能夠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溫暖的“家”。四對“父母”,最短的工作了半年多,最長的已經在這裡工作了十幾年了。

“模拟家庭”的日常運轉是這樣的:媽媽全職在家,負責照顧孩子們和做家務;爸爸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與家人一起吃飯,飯後父母陪孩子做遊戲、看電視、輔導功課。周末,一家人還會一起出去玩兒。充滿溫情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們得到精心照料,健康成長,有機會體會有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家庭生活。長期的相處,更是讓“爸爸媽媽”和孩子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家庭式養育的探索

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是内蒙古最早嘗試家庭式養育的兒童福利機構。2009年12月,呼和浩特兒童福利院首次從周邊居民中招聘了8對真實夫妻,嘗試讓他們和孩子住在一起,像正常家庭一樣生活。多年來,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逐漸形成了單元式、模拟家庭、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式、小家庭、醫護結合的養育模式。

目前,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的“模拟家庭”,則是與北京春晖博愛公益基金會的“春晖媽媽——春晖家庭”項目合作。多年來,我國福利機構對孤兒主要采取集中照顧的教養方式。而随着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業内人士逐漸形成共識:對兒童最好的福利,是家庭福利。

記者探訪兒童福利院:模拟的家 真實的愛

快樂的一家人

能夠被正常家庭領養,是福利院孩子們最好的歸宿。然而,目前國内生活在福利院的孩子大部分是殘障兒童,被收養的可能性較低。在領養者缺乏的情況下,國内一些福利院推行過“家庭寄養”的方式,即把孤兒們放到真實家庭中養育,但這一方式并不太适應當下福利院兒童實際的健康狀況。在福利院生活的“模拟家庭”便成為了較為适合的家庭式養育模式。

北京春晖博愛公益基金會的“春晖媽媽——春晖家庭”項目就是這樣的嘗試。項目從社會上招募富有愛心的夫婦,經過教育訓練後組建“模拟家庭”,為兒童福利機構的孩子創造類家庭的成長環境。

每個“模拟家庭”有3~5名少有機會被領養的孤殘兒童。他們共同生活在福利院提供的寓所内,媽媽全職照顧孩子,爸爸在社會上有全職工作,下班後回到家中。他們一起讓孩子們在家庭的關愛和溫暖中成長。截至目前,春晖媽媽項目已覆寫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19家兒童福利機構,其中内蒙古有呼和浩特、烏蘭察布、標頭三地的兒童福利院參與。

多年來,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與北京春晖博愛公益基金會的合作項目形成了成熟的運作模式,2014年1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看望殘疾兒童時,曾稱贊這裡的“模拟家庭”:“這樣的方式很好,有家庭的溫暖感覺。”

目前,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模拟家庭”養育的孩子集中在0~5歲,這個年齡段正是孩子建立母子依戀的關鍵時期。母親與孩子、孩子與孩子的朝夕相處,不僅能搭建孩子們成長交流的平台,更能培養、健全他們的心智。而能被“模拟家庭”撫養的孩子仍是少數,上百個集中撫養的兒童中,僅有16個年齡較小的孩子有機會成為“模拟家庭”中的一員。

“模拟媽媽”的工資偏低,年齡結構偏大,招募困難都是“模拟家庭”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和參與孩子們的成長。懂得愛,接受了愛,長大後才會去愛他人。

願這些被父母抛棄的孩子們,依然被珍惜。

(文·攝影/北方新報正北方網首席記者查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