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華軒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發膚保護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把對頭發的保護,提升到"孝"與"不孝"的高度來認識,令人不可馬虎大意。在清朝之前,漢人成年之後不可剃發,讓頭發自然生長,男子們,把頭發在頭頂绾成發髻,用一塊布包上,紮起來,或者戴着帽子加以保護,《天仙配》董永的發型,就是标準的男人發型。如果把一個人的頭發剪掉一绺,那可是奇恥大辱。
滿族的發型與漢人迥異,他們的男子把前顱頭發剃光,在後腦勺留那麼一绺頭發編成一條長辮垂下。
清軍于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1645年6月15日攝政王多爾衮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在釋出剃發令的同時,還頒布了"易服令",1645年7月9日,清廷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廷把剃發作為歸順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這是一句讓人聽了,後脊梁冒涼氣的口号。很多漢族剛烈男兒,因為抗拒"剃發令",丢了性命。也是啊,大漢族幾千年來的習俗,突然改變,難度太大了。

到現在鄉下保留的一個風俗,"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實際上,這正月不剃頭決不是為了娘舅的安危。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志》卷二《風俗》揭出了這一習俗的謎底:"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诏于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制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
滿族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要改變幾千年曆朝曆代方方面面的習俗,大漢族的心裡抵觸情緒,可想而知。
然而,清朝經曆了二百多年後,被辛亥革命推翻了,建立立的民國政府,本來是想順應民意,号召國民剪辮子,剪掉這條羞辱了大漢族二百多年的辮子,按理說,全國應該立馬響應,一夜之間"咔嚓,咔嚓!",把辮子全都剪掉了!你猜怎麼着?嘿!很多人又不剪了!捂着護着不剪辮子。
最著名最頑固的,要數北洋将領張勳的辮子軍,清朝覆亡後,為表示效忠清室,張勳禁止所部剪辮子,他的士兵都拖着一條大辮子,被稱為"辮子軍",張勳被稱為"辮帥"。張勳1913年鎮壓讨袁軍後,任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1917年以調停"府院之争"為名,率辮子兵進入北京,于7月1日與康有為擁溥儀複辟,但12日為皖系軍閥段祺瑞的"讨逆軍"所擊敗,折騰了11天的複辟後,逃入荷蘭駐華公使館。
1923年9月12日,當年"仲夏複辟鬧劇"的總導演張勳死于天津寓所,終年七十歲,臨死依舊拖着長長的辮子(其實,此時的溥儀已經剪了辮子)。張勳六個兒子拟就了家祭啟示,遍刊報章。其中提及了張勳自傳中沒有涉及的一些事情,其中一則為:1915年,張勳來到北京谒見年僅九歲的遜位小皇帝。一些人嘲笑他仍留着辮子,開玩笑說要剪掉他的辮子,張勳勃然大怒,說:"孰動之,與俱死!"他履行了自己的諾言,至死不剪辮子,也沒有人敢對此作出嘗試。另一則為:張勳死前,紫禁城的溥儀不僅緻信問候,還專門派了一名禦醫為其治療。獲悉此訊後,張勳不顧病體,翻身下床,跪道地:"吾年屆七十,辛亥當死未死,丁巳當死亦未死,今死遲矣!吾焉能安于悔恨之痛耶?嗚呼!吾勿能報皇恩于萬一。"說罷仰面痛哭,淚水灑滿衣襟。看得出來,張勳一直到死,都帶着花崗岩腦袋去見閻王爺了。
還有一個福建的秀才,清朝滅亡後,他拖着辮子,從福建千裡迢迢跑到到河北易縣清西陵憑吊光緒,前後來了九次,每次都悲悲切切痛哭流涕。
從1913年開始,民國政府曾幾次給遜位的溥儀發來信件,希望能通過皇室内務府來勸說滿清遺老及旗人剪掉辮子。不過,民國政府幾次來函如同泥牛入海。
然而,8年後,1922年春天的一天,遜位在紫禁城的溥儀突然叫來專門剃頭的太監,提出要剪掉辮子。皇帝要剪掉辮子?這可如何是好,剃頭太監根本不敢動手。情急之下,溥儀自己抓起剪刀,"咔嚓!"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得知溥儀剪掉了辮子,宮内亂成了一鍋粥,老太妃和宮女們都哭作一團。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記載了這一幕,"太妃們痛哭了幾場,師傅們有好多天面色陰沉。"據說,目前北京故宮就收藏了溥儀當年剪掉的這條辮子,每天很多人來參觀。
這一年,在紫禁城,剪了辮子的遜帝溥儀還買了一輛小汽車,不過因為很少有機會走出紫禁城,這輛汽車很少能夠使用,一直放在紫禁城的某個角落作為擺設。喜歡新事物的溥儀,還在紫禁城的寝宮裡安裝了一部電話,經常試着找到一些京城名人的電話号碼,孩子氣地亂撥一氣,然後放下話筒哈哈大笑。溥儀甚至還化名鄧炯麟向發行量很大的《益世報》投稿。鄧是中國最普通的姓氏之一,"炯麟"可以解釋為"閃光的麒麟"。《益世報》的編輯感歎于"鄧炯麟"的才氣不錯,幾乎全部刊登了他的詩作。不過自始至終,編輯和讀者都不知道這個叫鄧炯麟的到底是什麼人。
可能溥儀并不知道,雖然他剪了辮子,當時全國藏着掖着不肯剪辮子的人還有很多很多。
實體學上有個實體現象叫"慣性",看來思想上的慣性,比物質的慣性,表現得更強烈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