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不少朋友都對古代戰争十分感興趣,與其說戰争是曆史的一部分,不如說人類曆史離不開戰争的構築。特别是在生産力并不發達的古代,一旦發生戰争,必定是一件舉家國都投入進去的事情,戰争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資源消耗,但戰争又是人類所無法避免的事情。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每個國家的農業生産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戰争而儲備資源的。一旦發生戰争,口糧是第一個被迅速消耗掉的資源。這其實也很好了解,畢竟“人是鐵,飯是鋼”,士兵們也都是肉身的勇士,如果要參與殘酷的戰争,維持良好的體能和體力就是必要的一環,而這個時候,口糧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
在《管子》當中,關于戰争就曾這樣記載:一旦發生戰争,一個國家一整個國庫的資源都要傾盡;哪怕隻是出了僅僅一次兵,國家存了十年有餘的糧草都要被消耗在維持軍隊的效率上;更不用說萬一遇到持久戰,那麼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消耗,都将是幾代人的辛勤勞動都難以彌補的空缺。
那麼很多人可能就會問了,就算是軍隊,這些士兵們平時不打仗的時候,不也是照樣需要吃口糧嗎?那為什麼一到了上戰場的時候,國家的資源和糧草就會供應不足呢?
前面說到了,糧草對于一個古代的國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戰略物資,是以國家平時也會存糧。但關鍵的問題并不在這裡,關鍵在于一旦發生戰争,戰争當中所損耗的物資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簡單。
首先,就算每個士兵平時也是需要消耗口糧的,但在遇到戰事的時候,士兵們所消耗的口糧将會成倍增加。這主要是因為士兵在戰場上所經曆的劇烈的體能消耗,無論是殺敵、伏擊、還是行軍,人體一旦“動起來”,就會需求額外的能量,這些額外的能量加起來,也夠一個國家國庫的消耗了。
另外,古代士兵們操練肯定是在本地的軍營操練,但是一旦遇到戰争,保不準會被調去哪裡的前線戰場。加上古代的運輸能力不如今天發達,士兵們行軍并沒有什麼複雜的運輸手段,有的隻有雙腳和牲畜,這些士兵在路上走多久,就要消耗多少的體力,這些體力也是需要糧草進行彌補的。
不僅是士兵需要行進,緊随其後的糧草也必須到位,不然沒有口糧的話,再如何強大的軍隊都将是空殼一具。是以古代也有說法,打仗拼的就是糧草和資源,這句話是完全不假的。是以在古代,一些有眼力見的統治者都很會在糧草運輸上做文章,比如說戰國時期的秦國,修築了“秦直道”來讓運輸糧草的道路變得平坦,這樣一來,糧草也能快一點到達戰場前線。
調一次兵,就有數以萬計的士兵需要多吃一口糧,而碰到真正的戰争,調兵可不止一次兩次就結束了,通常都是跨度十分長的遠征,這樣一來,軍隊需要的口糧消耗自然也就變得多了。
是以并不是和平年代士兵們都不吃糧,隻是因為一旦遇到戰争,軍糧的消耗必定會增加。除了軍隊原本的士兵編制之外,一旦遇到戰争,後方糧草的供給也會變得不固定。因為有的時候,軍隊會碰上人手不足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軍隊隻好從平民當中抽調一部分的勞動力,讓他們加入到軍隊當中,為國家效力。
這些後來加入到軍隊當中的平民,有的是平時種地耕田的農民,更有的是一些勞工。一旦這些青壯年勞動力被抽調走了,那麼國家後方的資源儲備也會變得不穩定,地沒有人耕、糧食沒有人收割,糧草的産量自然也就減少了。
是以,一旦遇上戰争爆發,前線的消耗就會增加,而後方的儲備也會急劇削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