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時常聽見老一輩的人說他們年輕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很是佩服,但長大了再聽到這句話時,突然覺得很反感。一開始也想不通,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原來,小時候聽到這句話,重點放在“早當家”,長大以後聽到這句話,重點放在了“窮人家的孩子”。
父母那一輩,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家裡的經濟條件自然一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也深深的記在心裡。言外之意,窮人家的孩子,生下來就是給家裡減輕負擔,早早地明白生活的不易,父母的勞苦。
在社會普遍的認知裡,“早當家”對于孩子的教育,也許是件好事,因為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懂得努力,更會體貼照顧别人,更想翻身做自己。但一定程度上孩子的心靈也會受到一定的傷害。

但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一定是好的教育嗎?小編認為并不見得。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雖說這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在另外一個層面上來講是家庭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由于生活不安定,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你隻能過好當下的生活,走一步看一步的人生。
窮人家的孩子,尤其是單親或者經曆過重大挫折的孩子,心理上往往比富人家的孩子早熟,也會早成家立業,娶妻生子,共同承擔家庭的重擔。這樣的日子看起來很日常,但現實生活中,我們知道,這樣的結果不過是多了一個人跟你搭夥過日子,陪你一起過艱難的生活而已,再加上一個孩子,生活會更艱難。
相比于較為富裕的家庭之下,生活條件富足的孩子就幸福多了。他們不會患得患失,也不會為了有上頓沒下頓而焦慮。生活得以從容,擁有更多的時間去計劃未來的生活,升學教育學習,個人技能的提升,開闊視野。當挫折或變故來的時候,他們長期養成的性格和能力也能夠遊刃有餘的解決。
其實窮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要早當家,慢一點長大,也并非壞事。孩子的童年不應該是充滿财米油鹽的生活,而是天真無暇的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