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離家出走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所有父母都需了解的。

據悉,每年警方收到的尋找失蹤兒童的報案中,有40%是主動離家出走的未滿19歲的青少年。這些孩子大都是在讀的中學生,此外還有國小生,甚至是學齡前的孩子。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孩子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做出了離家出走舉動。

先來看幾則新聞:

有一篇報道講述一個15歲的女孩——小蕊9次離家出走的經曆。

小蕊有個幸福的家庭。“小蕊有個弟弟,即使如此,我們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實際生活中,對小蕊寵愛有加,同齡人擁有的電腦、手機、MP4、我們都給她買了。”

“但不知為什麼,從初三開始,她就不間斷地離家出走。開始有時晚上沒回家,也不告訴我們。第二天我們就追問,她就說在朋友家玩得太晚就沒回來,之後這種情況發生頻率越來越高。有一次,她整整四天沒有回家,我們也聯系不上她。找遍了她所有可能去的地方,問遍了她所有要好的朋友,都看不到她的身影。”

小蕊的父母曾想過報警,但是小蕊在出走之前就“警告”過他們,不要報警,否則後果自負。

每天晚上,小蕊不回家,她的母親就徹夜等她,生怕女兒在外面出點事。有時候小蕊回來,母親就盯緊了她,害怕她又出走。小蕊的母親說:“平常一個電話都能把我們吓得冷汗直出,就害怕小蕊出事。”

小蕊的父母就不明白,15歲本是一個無憂的年紀,這時的孩子理應在學校和家庭的關懷下成長,而小蕊卻執意要過漂泊的生活。面對複雜的社會,他們很是擔心小蕊也許下一次出走,就變成了她與父母的永别.

小蕊的事件并不是個例,對于青春期孩子離家出走的問題,專家稱:孩子有問題父母難辭其咎,這給父母們帶來了不小的困擾。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這些孩子會出走呢?分析其原因有:

1.逃避學習壓力

曾經有一則調查報告稱:在被訪的中學生中,35%的學生坦言“做中學生很累”,有34%的學生說,有時”因功課太多而忍不住想哭”,面對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而是繼續給他們施壓。更可怕的是,1/5的學生有過“不想學習想自殺”的念頭。

有些孩子的壓力來自自己,他們為自己訂立各種學習目标,而一旦沒有實作,他們便感到氣餒甚至有逃避的想法。

也有的壓力來自父母,家長的目标太高,孩子的考試成績達不到要求,就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就感到恐懼,希望一走了之。

2.逃避懲罰

有的孩子做了錯事,害怕父母懲罰,于是,他們選擇出走,這種情況般出現在那些經常懲罰孩子的家庭。

3.被外界環境誘惑

有的孩子通過各種管道接受很多資訊後,經受不住誘惑,對讀書不感興趣,熱衷于讀書以外的東西,像早戀或者迷戀網吧,進而發展到離家出走“實作理想”。

對于家庭來說,孩子的出走,是山崩地裂般的災難。有的父母舉着孩子的照片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尋找,有的父母因找不到孩子而精神失常,有的父母為了孩子的出走互相責怪而導緻離異,還有的家庭為了找孩子而債台高築。那麼,作為家長又該怎麼做呢?

心理支招

1.預防為主,讓孩子自由成長

專家建議,家庭教育對孩子影響相當大,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不少孩子離家出走是由于缺乏與父母溝通。是以,父母在平時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一些事,給孩子的自由成長創造空間。對孩子的學業,我們也不應該過多幹預,青春期的孩子已經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整天唠叨與叮囑會讓孩子反感。

2.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

很多孩子離家出走都出乎父母的意料,父母應經常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和需求。如果孩子犯了錯誤,要循循善誘,指出問題的嚴重性,提出解決的辦法,使之自覺改正錯誤。而不應該橫加指責,否則,孩子就會因為逃避責罵而離家出走。

3.增長孩子的見識,使其正視社會誘惑

讓孩子經曆一些挫折和磨難教育,吃一些苦。家務勞動,隻要适合孩子做的,應讓孩子去做,根據孩子的年齡,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做錯、做壞也不怕,家長要抓住機會給指點,直到圓滿完成。積極培養孩子的勇氣、自信心、責任感,使孩子健康成長。

4.真誠接納歸家的孩子

如果離家出走的孩子回來了,家長一定不要惡語相向,甚至打罵,要好好與其溝通,安慰并關心孩子,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緩和沖突,解決問題。

專家建議,“父母的恰當做法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定、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那顆紛亂的心安定下來,慢慢地講道理,讓孩子從‘出走’的失誤中懂得人生”。

具體而言,我們的建議如下:

尊重你的孩子,就像你會尊重任何他人一樣,而不是把孩子們當成自己的所有物、或者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人兒。

父母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等,然後再去陪伴孩子。尤其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出氣筒。

一個家庭内部,允許不同成員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不強求别人與自己觀點相同。

允許孩子犯錯。不盯着孩子的問題不放,多看到孩子身上的長處。

鼓勵孩子的獨立思考與自由表達。即使你不認可孩子的想法/做法,但先聽孩子說,再作引導,永遠不要着急給一個孩子定下一個結論,貼上一個标簽。

家庭中并非隻能說歡樂的事,也可以讨論不愉快、傷心的事,并讓孩子看到這些事情得到解決。

對自己的家人多說善意的話,不要把冷酷無情的言語都留給身邊親近的人。要肯定家庭中每個人的能力、價值、對家庭的貢獻,包括自己的。

有固定的家庭互動項目,比如定期的親子遊,每周末出去吃飯,每天晚飯後散步,一起做某項體育運動等等。借機去傾聽孩子,詢問孩子的情感狀況,與孩子共苦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