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青”豆瓣:生于文藝,憂于文藝

豆瓣,又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在網際網路行業的快節奏下,成立于2005年的豆瓣顯得格外“低調”,生活中幾乎看不到它的廣告;融資來看,其第三輪融資與第四輪融資中間,間隔了近十年之久。

但紅星資本局注意到,最近,豆瓣卻頻繁因為“點名”“下架”與“被罰”等引發大衆關注。

12月13日,豆瓣被央視點名,指出《風起洛陽》《誰是兇手》的豆瓣評分出現疑似未播先評、“水軍”控評等現象。14日晚,豆瓣深夜回應,從來沒有、以後也不會有任何與評分有關的合作。

“文青”豆瓣:生于文藝,憂于文藝

12月2日,網信中國釋出消息,2021年1月至11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對豆瓣網實施20次處置處罰,共累計罰款900萬元。

12月9号,工信部官微釋出消息,豆瓣因為超範圍收集使用者資訊被下架,相關話題更是直接沖上新浪微網誌熱搜。

“文青”豆瓣:生于文藝,憂于文藝

豆瓣在創立之初以獨特的社群文化被定義為文藝青年的“烏托邦”、小資群體的“精神角落”。回顧豆瓣的16年,講社群的故事似乎一直沒變,隻不過關于如何賺錢,豆瓣似乎一直都顯得有些“擰巴”。

商業化變現難加之近期被罰、被下架等風波,陪伴了中國最早一代網際網路使用者成長的豆瓣,未來将何去何從?

(一)

豆瓣的開始,自己講自己的故事

豆瓣的故事,首先要從它的創始人及其創業故事開始講起。

豆瓣創始人楊勃,陝西漢中人,畢業于清華大學,後在加州大學聖疊戈分校獲得實體學博士學位,1998年加入IBM擔任顧問科學家;2000-2004年,他在北京參與創立供應鍊管了解決方案方面的創業企業Egistics,并擔任首席技術官。

2004年10月,楊勃在北京一家星巴克開始了豆瓣前期的開發工作;2005年3月,“豆瓣網”正式誕生。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前後,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迎來新一輪巨變:門戶、部落格、論壇等概念開始流行。彼時,豆瓣憑借網站互動簡潔大方,内容聚焦知識分享顯得别具一格,是以受到一些小衆群體的追捧。

這一年時間裡,豆瓣網都是楊勃一個人的豆瓣。沒有注冊公司,也沒有辦公室,他獨自承擔起了程式員、内容貢獻者等工作。這也可以看出,楊勃對豆瓣傾注了太多的個人情感。

2006年初,上線不到一年的豆瓣有了11萬使用者,也迅速受到了資本的關注,拿到了第一筆融資,共計200萬美金;同年2月,豆瓣也迎來了除楊勃外的第一個正式員工,開始逐漸走向正規。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9年5月,4年時間豆瓣注冊使用者數已達330萬,月點選率達6億,月通路使用者3000萬。這年,豆瓣也拿到了數千萬美元的B輪融資。

“文青”豆瓣:生于文藝,憂于文藝

豆瓣的誕生,可以說是具有創新意義的,國内外網際網路行業幾乎找不到任何一家企業能與之對标。而關于豆瓣的商業化之路,恐怕當時的楊勃也并沒有一個明确的方向。

豆瓣的開始,仿佛就是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在之後發展的數年時間裡,豆瓣也嘗試過做出創新。但或許正因豆瓣的“初心”難變,使得豆瓣之後的變現故事講起來也一波三折。

(二)

豆瓣錯失過的“成功”機會

2011年,楊勃宣布豆瓣已基本實作盈利,主要收入來源于品牌廣告;同年9月,完成了5000萬美元C輪融資的豆瓣,開始進行更多的商業化嘗試。

2.1 拆分多個子闆塊獨立運作

在移動網際網路浪潮襲來之際,豆瓣選擇用拆分豆瓣PC端不同闆塊的方式,連續上線多個獨立應用。但這些獨立應用之間沒有過多聯系,強行拆分的決定使得豆瓣在後期發展中埋下諸多隐患。

2012年,豆瓣閱讀上線,采用的是與作者分成的模式;同年,豆瓣電影頻道推出了線上選座的服務。但拆分後的小體量,更難得到大衆認可,自然也很難形成規模效應。随後,豆瓣FM上線。音頻付費的變現模式雖然是合理的商業路徑,但在當時由于國内線上音頻行業盜版橫行、使用者付費意識較薄弱,同時使用者體量相對較小,豆瓣FM也未能樹立起行業大旗。

2013年,豆瓣推出了電商導購産品“豆瓣東西”。當時正值唯品會(NYSE:VIPS)、蘑菇街(NYSE:MOGU)等垂直電商平台當紅之際,前去分一杯羹的豆瓣在電商業務上并沒能激起太大的市場浪花。

2014年豆瓣年會上,楊勃曾親口回應:“因為自己對技術和産品過于自信,導緻豆瓣錯失了3年時間。”

2.2 入局電影、直播、電商,未有爆款

之後的豆瓣,在商業化變現的道路上開始放緩,但依舊沒有停止探索。

2016年,豆瓣成立子公司“飛船影業”,扶持青年導演創作,入局電影行業。

2017年,豆瓣上線内容付費産品豆瓣時間,加入知識付費領域的熱潮。

2021年11月,公開資料顯示,北京豆網科技有限公司的“豆瓣線上直播Android版應用系統”獲登記準許,登記号為2021SR1732546,準許日期是2021年11月15日。不過截至目前,豆瓣方面尚未正式宣布進入直播領域,是以其直播将以哪種形式與使用者見面,暫時還不得而知。

在過去的數年時間裡,豆瓣在線上音頻、知識付費、電商業務等諸多領域都有嘗試,但始終沒有一個“能打”的爆款産品,也始終找不到核心業務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撐點。

2.3 豆瓣的商業化為何難以成功?

一方面,源于前文所述早期豆瓣将每個功能都拆分成單獨應用,使得各自獨立的APP成為孤島,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原本的使用者群體對于豆瓣的黏性,使得沒有聚焦發力的豆瓣不斷被競争對手反超。

另一方面,可能來自于豆瓣團隊的“偏執”。楊勃在接受《第一财經周刊》采訪時,曾被記者問到如何看待豆瓣的商業化困境。他當時的回答是:“豆瓣是一家純粹的産品公司,他更在乎産品價值。”

在豆瓣對廣告業務的态度上也可以看出它的“嚴格”,前豆瓣産品和技術VP耿新躍曾表示:豆瓣制定的廣告規則是,每天的開屏隻開放1/4的流量給廣告,同時,如果使用者一天之内已經看過一次産品廣告,無論再打開多少次,都不會再給他看這條廣告。

或許豆瓣團隊并不抗拒商業化,隻是團隊過于理性,不希望豆瓣在商業化過程中失去了創立之初的“自我”。這也使得豆瓣之後走的每一步都慎重且局限。

(三)

如今的豆瓣,卻因内容内憂外患

如今的豆瓣,對于大多數使用者而言,更多的“存在感”可能來自于“豆瓣評分”或“豆瓣小組”。

但豆瓣社群内太過“主觀”的評價與言論同樣備受争議與質疑。

2016年12月8日,《人民日報》用戶端轉載了《中國電影報》的一篇文章,并以《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惡評傷害電影産業》為題釋出。随後,關于豆瓣評分的相關讨論不斷出現,有不少觀點認為豆瓣是披着大衆皮囊的小衆群體,這部分小衆群體不斷影響着大衆決策。

今年,豆瓣再次陷入内憂外患的境地。

2021年12月9日,工信部宣布下架106款APP,豆瓣位列其中,原因是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數日前的12月2日,網信中國釋出消息,2021年1月至11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指導北京市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對豆瓣網實施20次處置處罰,共累計罰款900萬元。

“文青”豆瓣:生于文藝,憂于文藝

多次處罰的原因主要是,平台傳播含禁止内容的網絡出版物,包括淫穢、色情、賭博、暴力等資訊。

如此種種,或許都源自于豆瓣這個去中心化的社群平台,如今對于内容本身的漸漸失控。

飯圈文化、灰色水軍、營銷賬号的入侵,對豆瓣的社群以及評分系統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豆瓣上兩極分化的評分以及小組中個人的極端言論,都在不斷損害最初豆瓣小而美的社群氛圍,也損害着整個網際網路生态。

小結

曾經的豆瓣,有多次轉型的機會,但都與其失之交臂;現在的豆瓣,在自己僅剩的“一畝三分地”中,仍是内憂外患,沖突重重。

如今激烈的市場競争下,豆瓣再求變,顯得更為困難重重,或許豆瓣現在能做的,僅剩下“做自己”。

紅星新聞記者 俞瑤 劉谧

編輯 餘冬梅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