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前幾天,聽到了一個噩耗,一位相處得很不錯的同僚,不幸離開了。現在的心情,猶如萬箭穿心,她是那麼的樂觀開朗,年僅36歲,非常的能幹,然而,她離開的原因,竟然是“累S了”。

真的不敢相信,平時有說有笑,上個禮拜還在一起聊天,三天以後,她卻因為生病,早早地離開了我們。這種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邊,真的無法接受!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以前,經常和身邊的朋友談論“生命的意義”,沒有想到生命真的是如此脆弱嗎?

這位同僚,平時工作,非常的認真積極,是以也會有熬夜的習慣吧。時間長了,她的身體也出現一些小毛病,但并不影響正常的生活。但是,前段時間,她做了一個小手術,需要靜養一段時間。

可是,沒有過幾天,就看見她去上班了,她确實是怕耽誤工作,有非常強的責任心。

除此之外,同僚在家庭裡,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總是會為孩子精心地做一些美食,經常熬夜陪孩子寫作業,為孩子報了許多興趣班,可以看出來,她對孩子的照顧簡直是“無微不至”。

同僚在我們面前,總是表現得很積極樂觀,把最好的一面留給了别人,卻把痛苦留給了自己。

同僚是典型的“好員工”“好媽媽”,自己承受了太多太多,唯獨沒有好好照顧自己。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恨不得做“超人媽媽”,替孩子“分憂解難”。

但是,同僚的離開,讓我明白,要想做一個好媽媽,首先要學會“偷懶”,讓自己“輕松”起來。

隻有自己好好地活着,才有能力去愛孩子,才有機會去擁抱世界。

1

會“偷懶”的媽媽,幫助孩子獨立

孩子從出生開始,媽媽們就開始像個陀螺一樣從早忙到晚,自己身兼數職,廚師、家庭教師、保姆等,硬把孩子養成了“巨嬰兒”。

美國的教育家詹姆斯博士曾說:

“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當你做滿了90分,孩子隻有10分;

電視節目上,有位媽媽正在喂8歲的兒子吃飯,原因竟然是,媽媽害怕孩子自己用筷子不安全,竟然親手喂孩子吃飯。結果,孩子已經上國小了,還不會用筷子。

這位媽媽平時對兒子,簡直是“百般呵護”,幫孩子穿衣服,幫孩子刷牙,幫孩子收拾書包等,孩子基本上沒有什麼生活自理能力。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其實,媽媽為孩子做那麼多事情,表面上是媽媽太能幹了,實際上,會削弱孩子的能力感。讓孩子不得不依賴媽媽。

要想培養一個獨立自強的孩子,媽媽要學會偷點懶。

“懶”不能簡單地定義為貶義詞,并不是說,媽媽可以什麼都不做,而是選擇恰當的方式,學會“放手”,學會讓孩子“嘗試”!

微網誌上有一位“懶”媽媽。她有兩個兒子,她分享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兩個孩子從1歲開始,就學習自己吃飯。3歲的時候,可以獨自穿衣服、整理衣櫃,還會幫助媽媽掃地。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這位媽媽,平時特别“懶”,自己做飯的時候,會讓兩個孩子幫忙洗菜,雖然孩子們做得不好,但是,她從來都不會批評他們,而是讓孩子不斷練習。

等到孩子上國小後,媽媽給兒子買了一個鬧鐘,告訴孩子提前一天定好鬧鐘。等到起床的時候,媽媽不會主動叫醒他們,而是,讓孩子們獨自起床。

有時候,鈴聲過了,孩子們還是沒有起床,媽媽會扮演成大灰狼,來敲小兔子的“門”,每次孩子們都會,高興地配合媽媽。

如今,兩個孩子的自理能力都很強,自己疊衣服,自己收拾書包,自己寫作業,總之,孩子們自己能幹的,媽媽都不會去插手,簡直就是一個“懶媽媽”。

這個媽媽,表面上很“懶”,但是卻成就了孩子,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強,越來越獨立。

2

會“偷懶”的媽媽,幫助孩子更優秀

波媽有個朋友,家裡隻有一個女兒,小名叫美美。

她的女兒,今年7歲。有一次,朋友帶女兒去參觀了一場鋼琴演奏會,女兒被鋼琴演奏家,深深地吸引。于是,她和媽媽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自己以後,也要當一名“鋼琴家”。

面對女兒的“理想”,朋友非常開心,并支援孩子。于是,她給女兒買了一架鋼琴,女兒還讓媽媽給她報了鋼琴班。

美美剛開始,非常的積極,每天回家都會主動彈鋼琴,可是時間久了,她就感覺彈鋼琴枯燥無味。是以,開始找各種理由,想放棄“鋼琴夢”。

朋友看見美美的現狀,心裡有點着急,不過她沒有“強迫女兒彈鋼琴”。而是,在吃飯的時候,故意和她的老公說,“咱們女兒彈的鋼琴有很大的進步呢,看來這孩子還挺有耐心的。”

朋友還專門在美美面前,“假裝”自己不認識“五線譜”,請教女兒如何學習五線譜,美美看見自己的媽媽還要讓她“教”,頓時有了興趣,開始認真學習鋼琴。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後來,美美在她媽媽的不斷鼓勵下,越來越喜歡彈琴,還參加了學校的各種演出,并且被學校的老師點名表揚。

美美現在不僅喜歡彈鋼琴,也喜歡和小朋友交往,并且性格變得開朗樂觀,更加自信起來。

朋友雖然在女兒學習鋼琴的時候,經常“偷懶”,沒有時時刻刻監督着孩子,表面上,她什麼都沒有做,實際上,她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媽媽。

朋友利用“無痕引導的方式”,讓“沒有耐心的女兒”,漸漸喜歡上鋼琴。

而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的媽媽,看到孩子“不争氣”時,就會喜歡唠叨孩子,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甚至會産生逆反的情緒,有的甚至走上了絕路。

我們經常在新聞上看到,父母逼着孩子學鋼琴,結果孩子為了逃避鋼琴課,直接從樓頂上跳下去,釀成悲劇。

是以聰明的媽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懶得去唠叨”,孩子才能變得更加自律和優秀。

3

會“偷懶”的媽媽,幫助孩子更幸福

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說過:女性的情緒能量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是以說,媽媽的情緒是家裡的體溫計、晴雨表。

現如今的媽媽們,為了家庭和孩子,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圈子”,每天就像一個陀螺似的,在日常生活中,等待媽媽的是做不完的雜事和瑣事,恨不得自己變成超人。

當孩子主動提出,要幫助媽媽做家務的時候,許多媽媽會認為孩子礙手礙腳,索性自己來做,漸漸媽媽做得越來越多,孩子也不再主動申請幹活。

媽媽承受太多的壓力,就會變得焦慮起來,時間一久,媽媽就會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孩子也會變得的小心謹慎。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一個焦慮抑郁的媽媽,必定會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敏感自卑的孩子。

媽媽隻有先愛自己,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才能溫暖孩子,給予孩子愛和力量。

媽媽應該學會适當地“偷懶”,家務活不想幹,可以邀請孩子一起幫忙;自己不想洗碗,可以适當地讓孩子參與;不想整理衣櫃,可以暫時不去整理;屋子有點亂,可以讓爸爸一起幫忙。總之,媽媽要學會“愉悅自己”,這樣的媽媽可不是真的“懶”,而是學會“呵護自己的需求”。

這會在無形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的能力,并且讓孩子明白,自己屬于家庭的一員,每個人都有義務承擔相應的家務,而不是理所應當由媽媽自己來承擔所有的家務。

作為媽媽有義務将自己的孩子撫養長大,給孩子全心全意的愛,但如果以“大包大攬”的方式去培養孩子,不僅會讓自己身心疲憊,抑郁焦慮,勢必會讓孩子變成“弱能兒”。

是以,媽媽隻有學會适當的“偷懶”,才能讓孩子變得幸福!

人生無常世事難料,同僚的離開,真的讓人很痛心。希望她在另外一個世界,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

别讓你的一“聲”再見,變成一“生”再見。 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哪一個會先來。

希望天下所有的媽媽,好好地愛惜自己,好好地保重身體,好好地度過每一天!

36歲的她離開了我們,原因竟然是“累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