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一提到帶娃,總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媽媽,或爺爺奶奶。畢竟大多數家庭中,爸爸參與照顧孩子的時間會少很多。

不過,爸爸們也有與孩子們相處的時光,一到爸爸大顯身手之時,就會發現爸爸帶娃與媽媽帶娃的狀況大不相同。

沒有他做不到的,隻有你想不到的。

頻頻出現各種超出媽媽意料的狀況,讓習慣了事無巨細體貼的媽媽們,不得不降低期待,自我調侃“爸爸帶娃,不哭就好”。

1.

先按捺住波濤洶湧的心情,來看看爸爸看娃有哪些驚人表現吧。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作業時間

爸爸在很多問題上就像是佛系的代表。

孩子放學了,偷玩是天性,不想做作業,回家看到有好玩的遊戲,第一時間就是玩遊戲了。爸爸這時候在哪兒呢?

爸爸也在玩遊戲、下象棋。假如你問他,孩子作業寫完了嗎?

爸爸扭頭就問孩子:“作業寫完了嗎?”。

孩子很會看人答題:“爸爸,我不想一回家就做作業,先讓我玩一會兒嘛!”

“好,好,不着急,先玩一會兒,玩完了再寫。”

回歸平靜,又各自玩各自的,不亦樂乎。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睡覺時間

孩子的生活就像是永遠都有使不完的勁,用不完的注意力,夜幕降臨,終于一天結束了,卻阻止不了孩子熱情澎拜的活力。

爸爸看娃的時候,孩子的活力更加消停不下來,隻因熊爸參與和孩子的遊戲中,帶來的是更加高漲的情緒。

這時若媽媽催促:“都10點了,該睡覺了吧!”

孩子馬上會說:“媽媽我睡不着。”

時間這個問題,在爸爸這兒是不存在的,爸爸會接腔:“是呀,人家不困呀,睡也睡不着呀!”

媽媽很難忍住不想教訓這樣的倆人一頓,想想還是算了吧,省點心,幹嘛摻和進來操心呢?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媽媽好說話

爸爸有時明明站在那裡,可熊孩子像把爸爸當成空氣似的,啥事隻會逮住媽媽,訴求個不停。

在媽媽面前,不管媽媽表現得溫柔體貼,還是愁眉苦臉,兇神惡相,孩子總能有說不完的請求和條件,

“媽媽,我找不到衣服了。”

“媽媽,我餓了,飯好了嗎?”

“媽媽,我害怕!”

孩子們總想和媽媽交流更多,到了爸爸這裡,通常變成:“爸爸,媽媽在哪兒了?”

就連睡覺也是不一樣的待遇。

爸爸帶孩子睡覺,隻需要說一聲:“孩子們,閉上眼,睡覺了啊!”

然後,

也不管人家孩子聽了沒有,自我陶醉式地呼噜入睡,鼾聲傳來。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你以為孩子睡了,孩子卻坐在床邊,呆呆的眼神望着他爸爸秒睡,進入香酣的夢中,然後竟也無奈又自覺地躺進被窩,乖乖睡下。

這可是什麼待遇,媽媽每天不是得講睡前故事,有時還要陪着才睡的嗎。

買買買

逛街遇到喜歡的玩具,孩子充滿童心的小臉瞅向爸爸:“爸爸,這個玩具好酷哦,我好喜歡!”

媽媽趕緊插嘴:“你家裡有那麼多玩具了,還買幹什麼呀?”

孩子無辜的眼神告訴人家爸爸:“這個不一樣,這個有XX功能,爸爸,我真的很喜歡它!”

爸爸十足的老好人,“喜歡是吧,那就買吧!”

天熱孩子想吃冰淇淋,可媽媽常說了:“夏天要少吃涼的,身體才健康!冷熱交加更容易生病!”

一到爸爸帶娃出門。

“好熱呀!我們買幾個淇淋吃吧!”

“好呀!好呀!”孩子們歡呼雀躍。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媽媽似乎又成了黑臉。可這心明明是為了孩子的健康不是!

在一些小錢上,爸爸在孩子面前,總是表面出慷慨和尊重的态度,常常赢得孩子的出歡心,而當媽媽的克制自律還被孩子戴上“扣門”的帽子。

站如松

孩子學習新的技能需要大人陪伴和指導。

教孩子騎自行車,媽媽一般會勤當苦力,前後監督,不是扶前就是扶後,生怕孩子發生意外,摔到哪裡。

輪到爸爸了,爸爸就隻會站在一旁,看着,偶爾提醒,讓孩子自己去折騰去。

這心大的!當媽媽的有時會想,這站如松的定力究竟是怎麼練成的呢?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雖然爸爸照顧孩子,有時候顯得很孩子氣且任性,但不能否認,他們對孩子的愛,并不比媽媽少。

2.

爸爸帶孩子也會存在一些相當多的優點,而這些優點也是媽媽們可以多效仿學習的。

善于溝通和處理沖突

與孩子發生沖突的時候,爸爸會靈活針對孩子的問題,破壞行為,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爸爸可能會問“你剛才為什麼會.......?可以告訴我嗎”

媽媽常常更容易是采用一種權威和壓制的方法去制止孩子的問題。

“你再這樣做,我就......”采用威脅和攻擊的方法來管孩子。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在這個時候,溝通疏洩情緒比用權威手段來管教孩子更容易使孩子接受,改正問題。

情緒較穩定

孩子不懂事的時候,難免會大哭大鬧。

這個時候媽媽一般比較感性,容易受到情緒的波動,而沖動采取極端的方式,打孩子或嚴厲批評孩子。

爸爸一般都是較為理性,對孩子的崩潰和極端情緒,能表現出有耐心,不擺架子,不會情緒化的态度。

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的情緒冷靜,恢複正常狀态。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3.

在對待孩子上,為什麼爸爸和媽媽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哪一種對孩子更有利呢?

根據心理學家托裡.希金斯的理論,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行為目标分為兩類:進取型目标和防禦型目标。

在目标傾向上,大多數爸爸們是進取型目标。

一個人内心潛藏着進取型目标,就意味着他會從成就角度來思考問題,在經濟上會考慮收益最大化,而避免錯失機會,這也是這種目标的本質。

有着進取型目标的人會被批評所激勵,會因正面回報而進一步提升,不會輕易放棄。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而作為女性,媽媽們大多是追求的防禦性目标,這意味着她會主要是衡量安危,考慮如何履行職責,基于“我應該做什麼”的目标。而從經濟角度來講,防禦性目标更側重于“最大限度減少損失”,保住本錢。

這樣的人容易被贊揚所鼓舞,也容易過早放棄。

在《成就,動機和目标》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人為何會進取,會防禦。

"進取與防禦目标,均來自我們需要被愛,需要安全這種普遍的需求。

追求進取目标,追求成就,是為了得到愛。

如果我能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就能讓别人欽佩,便能充滿愛與歸屬感地活着。

同樣,追求防禦目标,認真負責,避免犯錯,以得到安全。

如果我能成為我該成為的樣子,人們便不會對我生氣,失望,我便能置身于麻煩之外,平和有保障地活着。"

“爸爸帶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分析孩子所處的情境,來決定目标是進取還是防禦。

根據情境适時轉換目标, 以幫助孩子獲得安全和成就。因為孩子既需要愛又要安全。

為了擴大積極影響,減少消極影響,人一生都會在這兩種目标之間周旋。

也就是,在對待孩子問題上,不存在有哪一種方法和目标是最恰當的。

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場景與情境,确定合适的目标,為孩子提供既有安全的環境,也有向上成長的機會。

期待着更多爸爸能參與到帶娃中來,能回家陪陪孩子。

你對他們的成長真的很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