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一提到带娃,总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妈妈,或爷爷奶奶。毕竟大多数家庭中,爸爸参与照顾孩子的时间会少很多。

不过,爸爸们也有与孩子们相处的时光,一到爸爸大显身手之时,就会发现爸爸带娃与妈妈带娃的状况大不相同。

没有他做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频频出现各种超出妈妈意料的状况,让习惯了事无巨细体贴的妈妈们,不得不降低期待,自我调侃“爸爸带娃,不哭就好”。

1.

先按捺住波涛汹涌的心情,来看看爸爸看娃有哪些惊人表现吧。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作业时间

爸爸在很多问题上就像是佛系的代表。

孩子放学了,偷玩是天性,不想做作业,回家看到有好玩的游戏,第一时间就是玩游戏了。爸爸这时候在哪儿呢?

爸爸也在玩游戏、下象棋。假如你问他,孩子作业写完了吗?

爸爸扭头就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很会看人答题:“爸爸,我不想一回家就做作业,先让我玩一会儿嘛!”

“好,好,不着急,先玩一会儿,玩完了再写。”

回归平静,又各自玩各自的,不亦乐乎。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睡觉时间

孩子的生活就像是永远都有使不完的劲,用不完的注意力,夜幕降临,终于一天结束了,却阻止不了孩子热情澎拜的活力。

爸爸看娃的时候,孩子的活力更加消停不下来,只因熊爸参与和孩子的游戏中,带来的是更加高涨的情绪。

这时若妈妈催促:“都10点了,该睡觉了吧!”

孩子马上会说:“妈妈我睡不着。”

时间这个问题,在爸爸这儿是不存在的,爸爸会接腔:“是呀,人家不困呀,睡也睡不着呀!”

妈妈很难忍住不想教训这样的俩人一顿,想想还是算了吧,省点心,干嘛掺和进来操心呢?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妈妈好说话

爸爸有时明明站在那里,可熊孩子像把爸爸当成空气似的,啥事只会逮住妈妈,诉求个不停。

在妈妈面前,不管妈妈表现得温柔体贴,还是愁眉苦脸,凶神恶相,孩子总能有说不完的请求和条件,

“妈妈,我找不到衣服了。”

“妈妈,我饿了,饭好了吗?”

“妈妈,我害怕!”

孩子们总想和妈妈交流更多,到了爸爸这里,通常变成:“爸爸,妈妈在哪儿了?”

就连睡觉也是不一样的待遇。

爸爸带孩子睡觉,只需要说一声:“孩子们,闭上眼,睡觉了啊!”

然后,

也不管人家孩子听了没有,自我陶醉式地呼噜入睡,鼾声传来。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你以为孩子睡了,孩子却坐在床边,呆呆的眼神望着他爸爸秒睡,进入香酣的梦中,然后竟也无奈又自觉地躺进被窝,乖乖睡下。

这可是什么待遇,妈妈每天不是得讲睡前故事,有时还要陪着才睡的吗。

买买买

逛街遇到喜欢的玩具,孩子充满童心的小脸瞅向爸爸:“爸爸,这个玩具好酷哦,我好喜欢!”

妈妈赶紧插嘴:“你家里有那么多玩具了,还买干什么呀?”

孩子无辜的眼神告诉人家爸爸:“这个不一样,这个有XX功能,爸爸,我真的很喜欢它!”

爸爸十足的老好人,“喜欢是吧,那就买吧!”

天热孩子想吃冰淇淋,可妈妈常说了:“夏天要少吃凉的,身体才健康!冷热交加更容易生病!”

一到爸爸带娃出门。

“好热呀!我们买几个淇淋吃吧!”

“好呀!好呀!”孩子们欢呼雀跃。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妈妈似乎又成了黑脸。可这心明明是为了孩子的健康不是!

在一些小钱上,爸爸在孩子面前,总是表面出慷慨和尊重的态度,常常赢得孩子的出欢心,而当妈妈的克制自律还被孩子戴上“扣门”的帽子。

站如松

孩子学习新的技能需要大人陪伴和指导。

教孩子骑自行车,妈妈一般会勤当苦力,前后监督,不是扶前就是扶后,生怕孩子发生意外,摔到哪里。

轮到爸爸了,爸爸就只会站在一旁,看着,偶尔提醒,让孩子自己去折腾去。

这心大的!当妈妈的有时会想,这站如松的定力究竟是怎么练成的呢?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虽然爸爸照顾孩子,有时候显得很孩子气且任性,但不能否认,他们对孩子的爱,并不比妈妈少。

2.

爸爸带孩子也会存在一些相当多的优点,而这些优点也是妈妈们可以多效仿学习的。

善于沟通和处理冲突

与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爸爸会灵活针对孩子的问题,破坏行为,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去了解孩子的想法。

爸爸可能会问“你刚才为什么会.......?可以告诉我吗”

妈妈常常更容易是采用一种权威和压制的方法去制止孩子的问题。

“你再这样做,我就......”采用威胁和攻击的方法来管孩子。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在这个时候,沟通疏泄情绪比用权威手段来管教孩子更容易使孩子接受,改正问题。

情绪较稳定

孩子不懂事的时候,难免会大哭大闹。

这个时候妈妈一般比较感性,容易受到情绪的波动,而冲动采取极端的方式,打孩子或严厉批评孩子。

爸爸一般都是较为理性,对孩子的崩溃和极端情绪,能表现出有耐心,不摆架子,不会情绪化的态度。

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的情绪冷静,恢复正常状态。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3.

在对待孩子上,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哪一种对孩子更有利呢?

根据心理学家托里.希金斯的理论,我们可以把一个人的行为目标分为两类:进取型目标和防御型目标。

在目标倾向上,大多数爸爸们是进取型目标。

一个人内心潜藏着进取型目标,就意味着他会从成就角度来思考问题,在经济上会考虑收益最大化,而避免错失机会,这也是这种目标的本质。

有着进取型目标的人会被批评所激励,会因正面反馈而进一步提升,不会轻易放弃。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而作为女性,妈妈们大多是追求的防御性目标,这意味着她会主要是衡量安危,考虑如何履行职责,基于“我应该做什么”的目标。而从经济角度来讲,防御性目标更侧重于“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住本钱。

这样的人容易被赞扬所鼓舞,也容易过早放弃。

在《成就,动机和目标》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人为何会进取,会防御。

"进取与防御目标,均来自我们需要被爱,需要安全这种普遍的需求。

追求进取目标,追求成就,是为了得到爱。

如果我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能让别人钦佩,便能充满爱与归属感地活着。

同样,追求防御目标,认真负责,避免犯错,以得到安全。

如果我能成为我该成为的样子,人们便不会对我生气,失望,我便能置身于麻烦之外,平和有保障地活着。"

“爸爸带娃,不哭就好”,看完你就懂了!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分析孩子所处的情境,来决定目标是进取还是防御。

根据情境适时转换目标, 以帮助孩子获得安全和成就。因为孩子既需要爱又要安全。

为了扩大积极影响,减少消极影响,人一生都会在这两种目标之间周旋。

也就是,在对待孩子问题上,不存在有哪一种方法和目标是最恰当的。

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与情境,确定合适的目标,为孩子提供既有安全的环境,也有向上成长的机会。

期待着更多爸爸能参与到带娃中来,能回家陪陪孩子。

你对他们的成长真的很重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