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康大樓、中百一店、上海市曆史博物館……是誰讓曆史建築“向史而新”?

近日,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第一部反映行業發展曆程、從業現狀、前景展望的《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發展報告2021》(以下簡稱“藍皮書”)正式出版發行。此書籌備曆時兩年,由全國第一家成立的該領域社會團體組織“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組織編撰,開創了文物保護工程領域的先河,填補了上海文物保護工程領域綜合性資料名額的空白,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武康大樓、中百一店、上海市曆史博物館……是誰讓曆史建築“向史而新”?

圖說:《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發展報告2021》出版發行

藍皮書截止到2019年底的統計,全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437處,其中國保機關40處,市級文物保護機關227處,區級文物保護機關423處,區文物保護點2747處,呈現為合理的“金字塔型”結構。與此同時,全市的曆史文化資源,也逐漸形成了 “點線面”的保護體系。

中年從業人員是中堅力量

藍皮書的編寫人員囊括文物保護工程各領域優秀機關,以及協會學術顧問、相關高校、科研機關,實力雄厚、從業經驗豐富,常年奮鬥在文物保護工程一線,專研在文物保護技術發展前沿的專業人員,理論研究水準和實踐操作能力均在業内得到廣泛認可。

武康大樓、中百一店、上海市曆史博物館……是誰讓曆史建築“向史而新”?

編寫團隊經過兩年的問卷調查、一線走訪,反複修改,幾易其稿。一方面從宏觀社會經濟形勢到行業發展環境,以及近年來影響行業發展趨勢的重要政策,系統整理了影響行業發展的外在影響力和自身内驅力。另一方面,第一次公布了上海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領域發展現狀的關鍵大資料,分别從資質與技術力量、經營狀況、從行業的總體情況、從業内容、技術力量、經營狀況、人員結構等多方面進行了資料統計和分析,資料來源于行業機關的問卷調查,具有樣本的廣泛性和資料的客觀真實性。比如,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從業人員年齡以30-40歲所占比例最高,達到27.7%,其次是51-60歲,占27.3%,20-30歲青年從業者和退休人員較少。說明中年人為文物保護的中堅力量,青年員工普遍經驗不足,急需培養一批專業基礎強、擁有先進理念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向史而新的先進理念

本書設定了專門的章節介紹近年來上海建築遺産保護方面的優秀案例,不僅包含文物本體保護修繕,也有文物控制地帶内的建立項目;不僅重視設計理念,也考量施工工藝。對文物如何保護利用有一定參考價值,對文物周邊環境風貌保護,新舊建築協調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在分析具體工藝技術時,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闡釋文物保護技藝在現實工程中的運用範圍和呈現效果。

武康大樓、中百一店、上海市曆史博物館……是誰讓曆史建築“向史而新”?

以南京東路830号的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的修繕改造過程為例,項目在2017年進行。第一百貨商店大樓始建于1934年,原名大新公司,由著名華人建築師關頌聲主持建造。大樓外貌簡潔明朗,外立面采用中西結合的手法,總體上屬于裝飾藝術派風格,局部和裝飾細部處理上揉入了中國元素,後經曆了1986年、1994年、2007年、2008年的數次改造和修繕。2017年的修繕主要是對室内使用功能的整體提升,将室内空間重新規劃,劃分為購物區、展示區、娛樂區、餐飲區等,在室内裝飾設計上把梧桐樹、上海大劇院、石庫門等新老上海主題搬入室内。更重要的是,在總體規劃上,把三座大樓設計為可關聯的整體商業中心,市百一店與東方商廈的原有連廊被更新替換為多條富有節奏韻律感的斜向連廊,并在上增設了采光頂達到整個空間開放通透的效果。修繕工程在排水、照明、暖通工程方面進行了綠色改造更新,賦予了老建築全新的活力。這樣的改造,令市百一店和東方商廈南東店通過連廊合為一體,整體更名為第一百貨商業中心,文物建築做到了舊中有新,新中有舊,為消費者帶來全新體驗的同時,也在城市更新改造過程中提供了“向史而新”的上海樣本。

曆史文化遺産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核心競争力的重要展現。這本藍皮書一定程度上客觀反映了行業發展的實際情況,行業内的真實述求。不僅揭秘了修文物背後的工匠技藝、探究了行業存在的瓶頸問題,結合國家和上海的未來發展規劃,倡議行業從業機關和人員将來的工作重點和方向。(新民晚報記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