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能不能給一個說服我生孩子的理由

能不能給一個說服我生孩子的理由

九歲孩子的父親來回答這個。

首先試着探讨一下生孩子的意義。

你要說養孩子是為了治愈自己童年時的創傷吧,其實,普通人的精神能量沒有那麼強的。

當你想到你小時候多麼渴望玩具而不得,于是就拼命給孩子買,但你不會感到被治愈,甚至會不知不覺間覺得不公平——為什麼我沒有得到的,卻要我付出?為什麼我沒有那麼幸運?【我隻是拿自己舉例,那些覺得能被治愈的,當然最好】

你說養孩子防老吧——這當然是一個現實的考慮,沒有孩子,最終的命運就是無人問津地迎接死亡。如日本孤寡老人那樣屍體爛在房間裡——但那些生了幾個孩子的老人,也多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甚至孩子越多,養老的問題就突出,眼看着幾個孩子因為贍養你,在你面前整日鬧騰,互為仇人,你怕是也心灰意冷,生無可戀。

你說養孩子沒有任何目的,隻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圓滿,隻是為了激活自己愛的能力,隻是為了延續人生。但養孩子這18年裡頭,摩擦不斷,各種日常的沖突都能逐漸讓你這份初心磨滅掉。君不見,那些剛有了孩子的,天天舉着手機拍照,孩子的粑粑都恨不能在朋友圈廣而告之,但當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卻都幾乎失去了記錄的興趣。

這也就說明,養孩子會失去新鮮感,會沒有當初的激情,會在孩子叛逆的時候,咬牙切齒地想,我當初為什麼生這麼個東西。

是以,如果單純地權衡利弊,那麼生孩子是入不敷出的。

但為什麼有些人那麼想要孩子呢?

傳宗接代?社會壓力?為了讓祖國不那麼快的進入老齡化社會?是自私的基因為了自我延續而作祟?

我不知道别人頭腦中所想。

我隻知道撫養後代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外國怎樣教導孩子的,不知道。但我國對孩子确實不大上心,搬來魯迅先生的文章來佐證:

中國人的孩子,隻要生,不管他好不好,隻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雖然“人口衆多”這一句話,很可以閉了眼睛自負,然而這許多人口,便隻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

——一九一八年,《熱風·随感錄二十五》,《魯迅全集》卷一(人民文學出版社)P311-312

孩子未出生之前,很多生孩子的理由大多冠冕堂皇。但孩子生下來了,就隻能着手解決如何把孩子撫養成人。前面說了,這是一個艱辛的工作,出力不讨好,入不敷出,會被不了解,甚至會被恩将仇報,被孩子們當作是自由的攔路虎,解放的絆腳石。他們不是體貼你,感激你的付出,而是緻力于将你推翻。

但先哲有言,我們互相之間都隻是映射。

你心情不好,便會把負面情緒投射到同僚身上,同僚投射到快遞員身上,快遞員回家,揍兒子一頓,兒子暗暗記恨,幾十年後,這份仇恨發酵成土壤,生長出拔掉你呼吸機管子的那隻手。

我并不是說,養出逆子,原因全在于家長。

而是說,找不到生孩子的理由,可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沒有達到最完美的狀态。也可能是在自己眼裡,世界尚未露出明媚的一面。當然更可能是一個人便能活得很好,不需要任何寄托,不需要假手外物便能達到生命的圓融。

生孩子之前,于個體來說,你會找不到任何生孩子的意義。因為意義大概不能事先尋求,而是在過程中自然而然生發的。

比如,你會發現,在跟孩子相處的時候,大大小小的沖突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映射。假如有心,你會發現自己心理上的坑洞,自己精神上的缺憾。即便不是為孩子着想,也能成為自我完善的契機。

為了搞好親子關系,你會試着修補那些不易察覺的坑坑洞洞,在這一過程中,來自孩子的積極回報會先于你自身的回報,因為他們的世界尚未殘缺,代表着人性中最完美的那一部分。你一邊修補,一邊獲得回報,不知不覺間,自我得以完善,而越來越良好的親子關系,也能讓你發現生命中更多的美好。

比如,你會發現,愛既非不要任何條件的給予,也非斤斤計較的衡量。你一心撲在孩子身上,不管他喜不喜歡,把所有你認為最好的東西塞給他,這不是愛,而是一種情感的發洩,其目的可能是精神控制,或者自我證明。你拿着尺子,衡量付出了多少,得到了多少,這也不是愛,而是利益交換。

但隻要有心,總能發現愛的真谛。弗洛姆說愛是生命力的見證。我們也會找到屬于自己的答案。我們會找到屬于我們的愛的表達方式。這沒有标準答案,但結果是大同小異的,那就是愛不僅僅是付出,還是雙向的滋養。既是生命力的見證 ,也是生命力的源泉。

日漫裡有一句我很中意的話,生命的意義,不在于存在,而在于完成。

我們打遊戲,是為了體驗完成的喜悅。一心撲進事業裡,是為了體驗完成的自豪。做一頓飯,種一株花,剪輯一段視訊,看一場日出日落,都是一場完成。在完成裡,獲得心流

,得到自身的價值,品嘗到生命的甘甜。

或許,撫養一個生命,是最具有完成感的事情。

這一過程當然有很多煩惱,極為艱辛。但大概也能産生源源不斷的能量。

這能量包括:對生命的真正認識,學會如何認識愛,表達愛,産生愛;對自己的真正認識,你會發現原來自己不是一無是處,可以很謙遜,能知錯就改,懂得顧及自己的感受;對傳宗接代的認識,那不是事業的傳承,也不是基因的延續。而是一種美好的傳達,一種人性裡最完美的那一部分的傳遞,一種薪火相傳的溫暖和希望。想着自己在曆經磨砺之後得到的一粒珍珠,傳給孩子,再經由孩子傳給孫輩,一代又一代接力,是不是覺得死亡沒有那麼漆黑一團,世界也不再冰冷一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