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終結了殘酷殉葬制度的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也許是一個好人

終結了殘酷殉葬制度的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也許是一個好人

最近讀了幾本有關明朝曆史的書。兩本是馬伯庸老師的書,《兩京十五日》和《顯微鏡下的大明》。還有就是《明朝那些事》,從第一卷開始讀起,已經讀到了最後一卷。

《兩京十五日》和《明朝那些事》第三部,都提到了明朝的殉葬制度,筆墨不多,但是卻讓人感慨不已。

《兩京十五日》是一本非常棒的曆史小說,十五天,從南京到北京,這段曆史上的幾十字的記載,在馬老師筆下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曆史畫卷,太子,王爺,富商,白蓮教,升鬥小民,捕快,形形色色的人卷進了這一場政治陰謀,明争暗鬥,追捕暗殺,缜密的情節一環扣一環,讓人欲罷不能,隻想趕快看到最後的真相。

馬老師最後的筆觸,繞開了這一切紛紛擾擾,一切真相的面紗被輕柔地揭開,站在這一切後面的,隻是一個弱女子,她要做的,隻是要殺掉逼她最好的朋友殉葬的仇人,她要複仇,讓她滿腔的怒火,燒掉這座殺人的陵墓。

她的朋友,曆史上沒有姓名,他隻是明仁宗後宮一個嫔妃,僅僅是因為明朝皇室殘酷的殉葬制度,就被剝奪了年輕的生命。在别人眼中,她隻是一件物品,家人用她換來封賞,皇家用她完成禮儀,沒人關心她的生死。

她也許不知道,這個世上還有人在乎她。她的好友,一個大夫,一個弱女子,點燃了複仇的火焰。

小說最後,馬先生也講到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曆史是王侯将相的曆史,從來沒有人關心這些被殉葬的宮女嫔妃。他覺得這樣不公平,要用自己的筆,讓人們注意到曆史上這個悲劇的群體。

殉葬,這個殘酷的風俗,原本早已在曆史長河中消散,卻在明朝死灰複燃。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利,為了所謂死後繼續風光享受,重新開機了殉葬。明朝曆史上皇帝的每一次駕崩,随之而來的就是後宮一片不甘悲戚的哀嚎。朱元璋和朱棣,久經沙場,看慣了殘酷的死亡場面,在他們眼中,那些嫔妃宮女能為他們殉葬,死後繼續服侍他們,是一種榮耀。

但是他們卻忘了,忘記問她們到底願不願意。在他們的想法裡面,或者在那些儀式執行者的想法裡面,她們的想法無關緊要。

而他們之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曆史上稱之為仁宣之治,他們在曆史上的評價,都是好皇帝。但是這兩個以仁慈著名的皇帝,依然延續了殉葬制度。他們的仁慈,僅僅展現在殉葬嫔妃的數量上。他們生前決定了哪些嫔妃為自己的父親殉葬,死前依然下诏決定讓殉葬延續,不同的是減少幾名殉葬的名額,展現出自己的仁厚。

更為嚴重的是,明朝皇室為大明天下樹立了一個殘酷的榜樣,皇室王爺、高官富商,平民百姓,紛紛群起效仿,強迫那些無辜的女子,用自己的生命獻祭,換來所謂的名節。

終結了殘酷殉葬制度的朱祁鎮,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也許是一個好人

而這一切,在朱祁鎮的手裡結束了。

朱祁鎮,明英宗,隻要是對明朝曆史稍有涉獵的人,都會對這個名字印象深刻。土木堡之變,寵信王振,兵敗被俘,無辜将士白白慘死。奪門之變,殺少保于謙、名将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罪行滔天。

他是一個曆史上留下無數惡名的皇帝。但他臨終前那一個決定,卻讓他劣迹斑斑的身上,閃爍出些微的人性光芒。

他下诏不讓嫔妃殉葬,明朝殉葬制度,在他手裡結束。

他死了,後宮的哭泣,無論真心與否,都是為了祭奠他的死亡。哭泣,不再有畏懼殉葬死亡不甘的悲号。

雖然他依舊不是一個好皇帝,為了皇室權利争鬥,犯下了太多罪行。但也許他還有想做一個好人的人性觀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