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终结了残酷殉葬制度的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也许是一个好人

终结了残酷殉葬制度的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也许是一个好人

最近读了几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两本是马伯庸老师的书,《两京十五日》和《显微镜下的大明》。还有就是《明朝那些事》,从第一卷开始读起,已经读到了最后一卷。

《两京十五日》和《明朝那些事》第三部,都提到了明朝的殉葬制度,笔墨不多,但是却让人感慨不已。

《两京十五日》是一本非常棒的历史小说,十五天,从南京到北京,这段历史上的几十字的记载,在马老师笔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太子,王爷,富商,白莲教,升斗小民,捕快,形形色色的人卷进了这一场政治阴谋,明争暗斗,追捕暗杀,缜密的情节一环扣一环,让人欲罢不能,只想赶快看到最后的真相。

马老师最后的笔触,绕开了这一切纷纷扰扰,一切真相的面纱被轻柔地揭开,站在这一切后面的,只是一个弱女子,她要做的,只是要杀掉逼她最好的朋友殉葬的仇人,她要复仇,让她满腔的怒火,烧掉这座杀人的陵墓。

她的朋友,历史上没有姓名,他只是明仁宗后宫一个嫔妃,仅仅是因为明朝皇室残酷的殉葬制度,就被剥夺了年轻的生命。在别人眼中,她只是一件物品,家人用她换来封赏,皇家用她完成礼仪,没人关心她的生死。

她也许不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人在乎她。她的好友,一个大夫,一个弱女子,点燃了复仇的火焰。

小说最后,马先生也讲到写这部小说的初衷。历史是王侯将相的历史,从来没有人关心这些被殉葬的宫女嫔妃。他觉得这样不公平,要用自己的笔,让人们注意到历史上这个悲剧的群体。

殉葬,这个残酷的风俗,原本早已在历史长河中消散,却在明朝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利,为了所谓死后继续风光享受,重启了殉葬。明朝历史上皇帝的每一次驾崩,随之而来的就是后宫一片不甘悲戚的哀嚎。朱元璋和朱棣,久经沙场,看惯了残酷的死亡场面,在他们眼中,那些嫔妃宫女能为他们殉葬,死后继续服侍他们,是一种荣耀。

但是他们却忘了,忘记问她们到底愿不愿意。在他们的想法里面,或者在那些仪式执行者的想法里面,她们的想法无关紧要。

而他们之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历史上称之为仁宣之治,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都是好皇帝。但是这两个以仁慈著名的皇帝,依然延续了殉葬制度。他们的仁慈,仅仅体现在殉葬嫔妃的数量上。他们生前决定了哪些嫔妃为自己的父亲殉葬,死前依然下诏决定让殉葬延续,不同的是减少几名殉葬的名额,体现出自己的仁厚。

更为严重的是,明朝皇室为大明天下树立了一个残酷的榜样,皇室王爷、高官富商,平民百姓,纷纷群起效仿,强迫那些无辜的女子,用自己的生命献祭,换来所谓的名节。

终结了残酷殉葬制度的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也许是一个好人

而这一切,在朱祁镇的手里结束了。

朱祁镇,明英宗,只要是对明朝历史稍有涉猎的人,都会对这个名字印象深刻。土木堡之变,宠信王振,兵败被俘,无辜将士白白惨死。夺门之变,杀少保于谦、名将范广,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罪行滔天。

他是一个历史上留下无数恶名的皇帝。但他临终前那一个决定,却让他劣迹斑斑的身上,闪烁出些微的人性光芒。

他下诏不让嫔妃殉葬,明朝殉葬制度,在他手里结束。

他死了,后宫的哭泣,无论真心与否,都是为了祭奠他的死亡。哭泣,不再有畏惧殉葬死亡不甘的悲号。

虽然他依旧不是一个好皇帝,为了皇室权利争斗,犯下了太多罪行。但也许他还有想做一个好人的人性观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