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我已經12年沒有回過家了!4歲那年,爸爸把我送到這裡,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從那以後,這裡就成了我的第二個家”

很難想象這句話是從一個16歲的少年嘴裡說出來的。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來自尼泊爾的尼瑪·古隆剛出生媽媽就去世了,4歲之前父親就是他的全部,年幼的孩子從未想過父親會離開自己。

然而這一天卻來得那樣突然,4歲的一天,父親帶着古隆來到了加德滿都的一所寄宿學校。至今他都記得那天父親離開時的背影。少年說:“那天,爸爸一次也沒有回頭。”

古隆所在的這所學校是由當地的僧侶為貧困孩子建造的,他的經曆在這裡并不特别。學校裡有150多個來自尼泊爾最偏遠山區的孩子,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從4、5歲就被父母送來這裡,直到中學畢業才能回家和父母見一面。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每年都有孩子被送到這裡來,孩子們懵懵懂懂地跟着父母來到學校,一回頭父母留給他們的就隻剩一個背影。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16歲的女孩澤林·德基,同樣也是4歲被送到學校,她說:突然有一天被送到這裡,剛來時非常害怕,那時她覺着媽媽不要她了。12年過去了,當年那個被母親“抛棄”的女孩,已經長成了大姑娘,但在她心裡4歲那天的經曆成了永遠的一道疤。

我們視為平常的東西,卻是他們用十幾年團聚的時光換來的奢侈

這是紀錄片《漫漫求學路》中的兩個孩子,影片講述了3個尼泊爾少年,在中學畢業後重走回家路的經曆。孩子們都是在4、5歲被父母送去寄宿學校,12年來從未與家人見過面。在這所學校,中學畢業後孩子們将迎來3個月的長假,這是他們十幾年唯一一次能與父母見面的機會。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12年過去,幾個孩子哪怕早已從無知幼兒長成了未來可期的少年,但那融入血肉的思念卻未曾減少分毫。和澤林·德基、與尼瑪·古隆一起畢業的,還有16歲少年吉萬·馬哈提拉。3個少年幻想了許久和父母的重逢時刻,于是就有了這部《漫漫求學路》。

習慣了城市生活的我,從未想過在有些地區,孩子們的求學之路會如此漫長!孩子們必須經過大巴車、飛機、外加徒步才能到家。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以古隆為例,他的家鄉在尼泊爾境内的喜馬拉雅山脈附近,這裡沒有公路,僅有的土路是鄉親們踩出來的。為了回家古隆需要乘坐14小時的大巴,接着還要換乘飛機,再徒步15天,這還是有導遊帶路的情況下。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古隆徒步的十幾天裡,他終于明白家人為什麼十幾年不來看自己。這裡太落後了,即便父母能夠翻山越嶺走出大山,但那張薄薄的機票卻成了擋在他和父母之間的巨大鴻溝。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紀錄片開頭的一句話,讓我深受觸動:這所學校既是教書育人的學府,又是制造離别之苦的“人間煉獄”。家人為了孩子能夠跳出貧窮,哪怕忍受十幾年的思念之情,也毅然決然地将孩子送到了學校。對比他們,我們孩子唾手可得的學習環境簡直就是天堂。

身邊不乏有些孩子,逃課上網、拒絕學習,他們理所應當地享受着父母給予的一切,慢慢地這些孩子們變得不懂感恩、不會付出,甚至不孝順父母。有時候我也會想,是不是真的應該讓我們的孩子也去吃點苦,才能明白這世間本就沒有那麼多理直氣壯!

如果條件允許,誰願意送走幼子?

3個少年回家之前,對父母送走年幼的自己多少有些微詞,尤其澤林曾一度懷疑,因為自己是女孩,媽媽并不愛她!但在與媽媽朝夕相處的這個假期裡, 她才知道母親那深沉的愛。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從得知女兒回來的那一刻,這位母親就一直在期待。女兒回來的當天,她早早地站在山頭眺望,從早上一直等到傍晚。見到女兒的那一刻,我看見了這位母親飽含思念的淚花,她極力克制着自己的表情,但微微顫抖的嘴角卻洩露了她的激動。

澤林和母親相處後才知道,原來在她家鄉女人是家裡的主力,割草、撿柴、做飯都是一個女生的責任。出了一輩子苦力的媽媽意識到,隻有學習才能改變女兒的命運。正是因為吃夠了生活的苦,才不願女兒重走自己的老路,是以哪怕要忍受12年不能與女兒相見,這位母親依舊選擇放手讓女兒去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另一位母親同樣用了12年,才等待兒子叫一聲“媽媽”。吉萬的媽媽自從聽了兒子要回來,每天都去村口眺望,直到站累了才回家,她說:“我太希望見到吉萬了。”但12年的間隔讓這位母親竟沒有認出自己的兒子,怔了幾秒後她才突然意識到兒子回來了!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少年們與家人的相處中,12年來的疑惑、不解、藏在心裡的疤都被家人用“愛”一一撫平。哪裡是不愛?正是因為太“愛”才狠心将孩子推向懸崖,讓他們獨自學會翺翔。

育兒路上的一些反思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這部紀錄片讓我深受震撼的有兩點:

其一,父母們即便窮到十幾年都無法攢夠路費看望孩子,但仍然堅定地送孩子去上學。

其二,雖然每個年幼的孩子都受過心靈創傷,但一個假期的相處讓他們變得更加感恩。

現在不少專家都呼籲,要給孩子足夠的關注、足夠的愛,但這些年身邊孩子抑郁的情況越來越多,對比這幾個少年我們是否應該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當然,不是鼓勵父母忽視孩子。而是想說,我們當父母的,是否也應該試着讓孩子去接受一些不完美?

4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10幾年見不到家人,他們隻是為了改變命運

比如,有些專家強調父母不應該在孩子面前吵架,但父母也是人,哪能沒有情緒?我一直認為:當着孩子的面吵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事後如何解決,讓孩子見證問題解決的過程,學會解決問題難道不是更香嗎?

有些育兒專家說,孩子出問題,矛頭永遠指向的是父母。這部影片卻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即便父母不在,我們的孩子依舊能成長為一個善良溫暖、心懷感恩的人。教育就是這樣,父母和孩子抱團成長,永遠比互相指責更有作用。

我們的父輩生活條件都不太好,但那代人堅韌、勇敢、永不放棄,困難磨難給了他們諸多考驗,最後這些苦難也都成了他們的人生财富。

而我們這代人天天因為學區房、教育訓練班焦慮,内卷到自己都快崩潰了,熊孩子卻無動于衷,有時候想想都心累。

見過苦難才能品味幸福,我們的孩子注定是幸福的一代,是以我非常建議各位父母讓孩子去看看《漫漫求學路》此類影片。這種艱難得超乎想象的求學路,它直覺的視覺沖擊帶來的震撼,絕對好過于你我天天地念叨。

圖檔來自網絡視訊,若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