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昨晚突然意識到:今年的雙十一居然過了… 過了…過了…

不知道你們買了啥?我好像一直忙着工作,并沒有買太多東西。

前幾天,在拆快遞的時候,小萬和小億突然問我“什麼是雙十一”,我說是商家打折促銷的日子。他們很是不解,那既然很便宜,為啥不多買點?

千姐回答:“因為媽媽不需要。”

小萬和小億:“媽媽,我需要,再給我買一盒奧特曼吧!”

千姐攔着:“那拿你們“賺”來的錢買吧!媽媽的清單上沒有那麼多額度。”

倆兄弟瞬間沒電…… 說起來這件事,我想到每天爸媽都在買東西,除了雙十一這種“促銷節”,平時和孩子談錢,确實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

跟小孩子談錢,有必要麼?

很多父母很少跟孩子“談錢”,甚至會刻意的回避相關的話題。當孩子聊起金錢有關的話題時,常會用:“這都不用你操心,你就把學習學好了就行!”來搪塞。 有人擔心,過早的跟孩子“談錢”會使孩子物質,事故,攀比,拜金。

其實還真不一定。教育家默克爾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更是兒童教育的重心。

金錢教育中其實會涉及孩子的邊界感,價值觀,對自己如何去創造價值,生存的意義等多方面的概念。

當對于金錢的邊界感模糊時,往往會理所當然的覺得,我爸媽的就是我的,别人的也是我的…

類似的故事太多,孩子理所應當的劃走爸爸卡裡的錢去充遊戲,一天花掉幾萬甚至幾十萬…

當從小回避金錢教育,或者經常打壓孩子的需求,這種匮乏感,容易造成孩子成年後價值觀扭曲,索取無度,對金錢無法把控,就有可能變成貪腐劇裡的“無底洞人格”。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小官巨貪,是從小被金錢的匮乏感深所吞噬,内心發生極度扭曲的最終寫照,一旦逮到機會,就會不停地去擷取物質和金錢填補自己的空虛。

如何建立孩子的金錢觀

那麼怎樣和孩子談錢?總不能把成年人所有的艱難都一股腦倒給孩子吧?

總的原則是價值觀>價值>價。 《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曾說,金錢觀念和理财教育是“餐桌上的教育”,學校裡學不到。

一般來說,當孩子有欲望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金錢觀的形成。

教孩子“認錢”

在孩子3-4歲時,就拿着不同的紙币、硬币教TA識别面值大小。然後可以試着讓TA學會錢币的等值交換,做買賣東西的遊戲,甚至讓孩子幫父母去采購。讓孩子了解買賣的過程,幫助TA去了解比價格更重要的是價值,建立錢的價值觀念。

帶孩子“來錢”

父母需要告訴孩子,錢是通過爸爸媽媽每天辛勤的勞動獲得的,一分耕耘才會有一分收獲。如果有機會,可以帶着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體驗爸媽賺錢的過程,也可以讓孩子參與勞動和家庭分工,獲得一定的報酬(但是不建議做家務給錢,額外的勞動可以獎勵,但是家庭成員的工作是人人要參與的。)

讓孩子明白金錢的來路,取之有道,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因為我們創造了價值,是以值錢。”

讓孩子“管錢”

不妨就讓孩子自己支配和管理一部分錢,譬如壓歲錢,零花錢。一起商量如何是最合理的,給孩子一個存錢罐或者開個賬戶,引導孩子将多餘的錢進行儲蓄,獲得複利。同時,像孩子傳輸合理使用金錢的理念。

陳銘的做法就值得推薦。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給女兒定額零花錢,領完零花錢後所有孩子自己的開銷,全部由自己支出。這樣孩子就會主動的去計劃自己的收支情況,合理支配。

還可能有意外收獲喲!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以上原則,總結出一句話,就是培養孩子好的财商,其實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不缺愛”。比起物質匮乏,内心對自己的不滿足、不自信才是導緻“人窮志短”的根本。 錢永遠是有限的,但怎麼幫孩子用生命的有限去獲得無限的意義,才是“談錢”的目的。 讓孩子又不缺錢,又不缺愛,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是以試着開口和孩子談“錢”,讓他們從小就明白:

1. 比價格更重要的是價值。

2. 比工作更重要的是人生。

3. 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做人。

4. 比收獲更重要的是分享。

5. 比家境更重要的是界限。

6. 比财富更重要的是幸福。

7. 比缺錢更可怕的是缺愛。

這些常用“套路”,可能适得其反

前段時間,看到了一個小笑話:

一個孩子每次都考第一,突然一次考了第二。爸爸不解的問,為什麼這次隻考了第二名?孩子回答說:“因為考第二比考第一更劃算。”

爸爸不解。孩子解釋道:“我考第一,你就給我一百,而我同學考第一他爸給他一千,他答應我,讓他考第一會分我五百……” 做家務付費,物質獎勵等等是不是也是你平日裡你教育孩子常用的“套路”?但其實一些我們慣用的“套路”可能會像這個小笑話一樣适得其反。

謹慎應對邊界。不要籠統或刻意的表達家庭經濟狀況。當孩子問“咱們家有錢嗎?”,智慧父母可以說“我有,你沒有。但是以後你努力,都會有的。”明确邊界感,誰的物權歸誰所有。

謹慎使用物質刺激。一來避免孩子好吃懶做蠻目攀比,二則可以激勵孩子積極進取為未來儲備力量。界限感,是财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謹慎把家務當做賺錢機會。個人認為,洗碗擦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務不建議付錢,因為家務是每家庭成員的責任。獎勵責任,容易讓孩子把責任當做額外的任務,本來就該人人分擔,為啥要給錢? 公共勞動和公益活動可以獎勵。比如清理社群垃圾等可以指定工作标準和酬勞機制。

最理想的是,引導孩子把自我價值和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大一些也可以參與零工,在業餘時間體驗自己的社會價值。

适合和孩子“談錢”的工具

培養孩子金錢觀更多的是平日的金錢教育。一些圖書、電影、紀錄片都是不錯的财商啟蒙工具。是個人推薦,大家可以按需搜尋,當當京東都可以買到。

《理财真好玩》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一套專注于孩子财商教育的書籍。從兒童的實際生活出發,幫助孩子認識錢會花錢會管錢學賺錢。

《反溺愛》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是最受歡迎的财商課,連續3年榮登亞馬遜教育榜榜首。9堂家庭實用的财商管理課,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學會金錢管理~

《微笑商店》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幫孩子看到“有價”,珍惜“無價”,不缺錢更不缺愛,有微笑更樂觀。

《小狗錢錢》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歐洲巴菲特” 博多·舍費爾用生動的金錢童話,将看似複雜的财富法則一一拆解,更進一步引導在生活中如何自信堅毅地實際操作。一本大人孩子都能讀的财商秘籍。紀錄片《出 路》

媽媽,咱家怎麼這麼有錢?

3個孩子的成長相冊,教育,是最大的門檻。不管路在何方,你選擇的才是出路。 其實,所有的金錢教育,最終都是讓孩子知道,有錢沒錢,愛在就是幸福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