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昨晚突然意识到:今年的双十一居然过了… 过了…过了…

不知道你们买了啥?我好像一直忙着工作,并没有买太多东西。

前几天,在拆快递的时候,小万和小亿突然问我“什么是双十一”,我说是商家打折促销的日子。他们很是不解,那既然很便宜,为啥不多买点?

千姐回答:“因为妈妈不需要。”

小万和小亿:“妈妈,我需要,再给我买一盒奥特曼吧!”

千姐拦着:“那拿你们“赚”来的钱买吧!妈妈的清单上没有那么多额度。”

俩兄弟瞬间没电…… 说起来这件事,我想到每天爸妈都在买东西,除了双十一这种“促销节”,平时和孩子谈钱,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

跟小孩子谈钱,有必要么?

很多父母很少跟孩子“谈钱”,甚至会刻意的回避相关的话题。当孩子聊起金钱有关的话题时,常会用:“这都不用你操心,你就把学习学好了就行!”来搪塞。 有人担心,过早的跟孩子“谈钱”会使孩子物质,事故,攀比,拜金。

其实还真不一定。教育家默克尔曾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更是儿童教育的重心。

金钱教育中其实会涉及孩子的边界感,价值观,对自己如何去创造价值,生存的意义等多方面的概念。

当对于金钱的边界感模糊时,往往会理所当然的觉得,我爸妈的就是我的,别人的也是我的…

类似的故事太多,孩子理所应当的划走爸爸卡里的钱去充游戏,一天花掉几万甚至几十万…

当从小回避金钱教育,或者经常打压孩子的需求,这种匮乏感,容易造成孩子成年后价值观扭曲,索取无度,对金钱无法把控,就有可能变成贪腐剧里的“无底洞人格”。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小官巨贪,是从小被金钱的匮乏感深所吞噬,内心发生极度扭曲的最终写照,一旦逮到机会,就会不停地去获取物质和金钱填补自己的空虚。

如何建立孩子的金钱观

那么怎样和孩子谈钱?总不能把成年人所有的艰难都一股脑倒给孩子吧?

总的原则是价值观>价值>价。 《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曾说,金钱观念和理财教育是“餐桌上的教育”,学校里学不到。

一般来说,当孩子有欲望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金钱观的形成。

教孩子“认钱”

在孩子3-4岁时,就拿着不同的纸币、硬币教TA识别面值大小。然后可以试着让TA学会钱币的等值交换,做买卖东西的游戏,甚至让孩子帮父母去采购。让孩子了解买卖的过程,帮助TA去理解比价格更重要的是价值,建立钱的价值观念。

带孩子“来钱”

父母需要告诉孩子,钱是通过爸爸妈妈每天辛勤的劳动获得的,一分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如果有机会,可以带着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体验爸妈赚钱的过程,也可以让孩子参与劳动和家庭分工,获得一定的报酬(但是不建议做家务给钱,额外的劳动可以奖励,但是家庭成员的工作是人人要参与的。)

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来路,取之有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因为我们创造了价值,所以值钱。”

让孩子“管钱”

不妨就让孩子自己支配和管理一部分钱,譬如压岁钱,零花钱。一起商量如何是最合理的,给孩子一个存钱罐或者开个账户,引导孩子将多余的钱进行储蓄,获得复利。同时,像孩子传输合理使用金钱的理念。

陈铭的做法就值得推荐。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给女儿定额零花钱,领完零花钱后所有孩子自己的开销,全部由自己支出。这样孩子就会主动的去计划自己的收支情况,合理支配。

还可能有意外收获哟!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以上原则,总结出一句话,就是培养孩子好的财商,其实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不缺爱”。比起物质匮乏,内心对自己的不满足、不自信才是导致“人穷志短”的根本。 钱永远是有限的,但怎么帮孩子用生命的有限去获得无限的意义,才是“谈钱”的目的。 让孩子又不缺钱,又不缺爱,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所以试着开口和孩子谈“钱”,让他们从小就明白:

1. 比价格更重要的是价值。

2. 比工作更重要的是人生。

3. 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做人。

4. 比收获更重要的是分享。

5. 比家境更重要的是界限。

6. 比财富更重要的是幸福。

7. 比缺钱更可怕的是缺爱。

这些常用“套路”,可能适得其反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小笑话:

一个孩子每次都考第一,突然一次考了第二。爸爸不解的问,为什么这次只考了第二名?孩子回答说:“因为考第二比考第一更划算。”

爸爸不解。孩子解释道:“我考第一,你就给我一百,而我同学考第一他爸给他一千,他答应我,让他考第一会分我五百……” 做家务付费,物质奖励等等是不是也是你平日里你教育孩子常用的“套路”?但其实一些我们惯用的“套路”可能会像这个小笑话一样适得其反。

谨慎应对边界。不要笼统或刻意的表达家庭经济状况。当孩子问“咱们家有钱吗?”,智慧父母可以说“我有,你没有。但是以后你努力,都会有的。”明确边界感,谁的物权归谁所有。

谨慎使用物质刺激。一来避免孩子好吃懒做蛮目攀比,二则可以激励孩子积极进取为未来储备力量。界限感,是财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谨慎把家务当做赚钱机会。个人认为,洗碗擦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不建议付钱,因为家务是每家庭成员的责任。奖励责任,容易让孩子把责任当做额外的任务,本来就该人人分担,为啥要给钱? 公共劳动和公益活动可以奖励。比如清理社区垃圾等可以指定工作标准和酬劳机制。

最理想的是,引导孩子把自我价值和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大一些也可以参与零工,在业余时间体验自己的社会价值。

适合和孩子“谈钱”的工具

培养孩子金钱观更多的是平日的金钱教育。一些图书、电影、纪录片都是不错的财商启蒙工具。是个人推荐,大家可以按需搜索,当当京东都可以买到。

《理财真好玩》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一套专注于孩子财商教育的书籍。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出发,帮助孩子认识钱会花钱会管钱学赚钱。

《反溺爱》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是最受欢迎的财商课,连续3年荣登亚马逊教育榜榜首。9堂家庭实用的财商管理课,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学会金钱管理~

《微笑商店》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帮孩子看到“有价”,珍惜“无价”,不缺钱更不缺爱,有微笑更乐观。

《小狗钱钱》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欧洲巴菲特” 博多·舍费尔用生动的金钱童话,将看似复杂的财富法则一一拆解,更进一步引导在生活中如何自信坚毅地实际操作。一本大人孩子都能读的财商秘籍。纪录片《出 路》

妈妈,咱家怎么这么有钱?

3个孩子的成长相册,教育,是最大的门槛。不管路在何方,你选择的才是出路。 其实,所有的金钱教育,最终都是让孩子知道,有钱没钱,爱在就是幸福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