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陶淵明歸隐是雙歸人生,他才是真農人寫田園詩?|徐景洲

為何說陶淵明歸隐是雙歸人生,他才是真農人寫田園詩?|徐景洲

有朋友問我如何看待陶淵明,因為我的QQ網名就是“東籬采菊”。提起陶翁總有滿腹話要說,曾滔滔不絕講過他的作品,曾寫過好幾篇談他人與作品的文字,然而,真懂得古今第一隐士嗎?我給QQ名的注解是“有菊采菊,無菊看山”,有閑情,有無奈,有超脫,有擔當,但是我的隐之情。欲說還休時,反問他:陶淵明活在當下會隐嗎?

北京大學的傅剛教授是我江蘇師大中文系的學兄,贈我《漢魏南北朝詩歌史論》一書。因為陶淵明情結根深蒂固,便單挑有關陶淵明一章來讀。他以史筆寫陶翁,上升于美學哲學高度,彰顯其文學史彪炳千古之裡程碑價值意義,若燭照隧道探奇,需慢讀再讀回味:眼前陶翁又幻變成一尊自由男神巍峨雕像千古矗立。慢讀兩頁,又插讀韋力《覓詩記》有關陶翁專章,平添對比閱讀奇趣。有圖有真相,文字淺白流暢,十幾頁一氣讀完,所講大緻兩事:陶詩的流傳與陶翁墓地的尋訪。文化随筆的妙處就是輕舟飛流下,痛快刺激,但好風景卻細品深究不得,僅能帶你佳境入門。真長見識,還是得慢讀傅剛兄這類讀不動的學術專著,那是字字有來曆,來曆就是學問。

有趣的發現,是韋力論陶翁引傅剛兄觀點!于是兩書有了交合點,便讀出了文外的奇趣。回頭再繼續讀傅剛兄的書。先粗讀一遍,優先激賞關于陶詩“新“”欣”二字的數量統計,洞見陶詩靈魂,微觀切入又見一新陶翁。先前讀過該書責編記述本章開端原有一段作者訪陶翁故居的性情文字,因文體所限而删,但本章開端一段還是寫得十分性情,愛陶之心熾烈可感。

我曾在外地工作多年,因為總想調回老家工作,對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更多一分感悟與激賞。其實人在旅途,世事紛擾,亂其心志,迷其情思,總是知去而不知歸。學學陶翁,一時迷途,原路返歸,回到原點,我還是我。養精蓄銳,重作調整,看準方向,再作出發,正是歸去來兮的陶翁真意。世上少了一個縣令,卻多了一個千古詩人,能退方能進,能縮方能伸。然而真悟者少,迷失者多。該歸零時應歸零!

當然,回歸田園的陶淵明常常”帶月荷鋤歸“,看着很美很快樂,其實很辛苦很無奈。月下漫步吟詩很美,月下鋤草,那該是多麼勞苦與無奈?杜甫”細雨荷鋤立“,顯然化陶詩而來,卻是表面很辛苦,其實很快樂。下雨了,真正的農人或避雨,或在雨中忙未完的活兒,絕不會扛着鋤站立雨中淋雨欣賞雨。陶淵明的田園詩是寫農人之典型尋常生活,也是自畫像,而杜甫寫的卻是非典型農人生活。是以可以說,詩裡的陶淵明是真農人,詩裡的杜甫是假農人。

陶淵明的隐居田園生活,雖然很貧苦,但他貧而不改志,苦而得其樂,他的魅力,在于把勞苦貧困的農家生活詩化了。“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極具畫面感,但若把詩意畫下來,卻又有着虛實構圖的不同。可以畫巷中狗吠而遠處屋後有桑樹梢不見雞,可以畫桑樹颠雞鳴而樹下屋巷不見狗,可以樹雞巷狗同一畫中,還可以畫樹屋村舍遠景而雞狗全不見。有朋友看我相關微網誌,發來她的一幅畫,就是最後的一種構想,類齊白石畫蛙鳴十裡泉。何以為佳?正是詩與畫的美學關系奧秘所在啊!當然,陶公美化田園生活,并不是美化農民生活的貧苦,美化社會貧富對立的不公,他是要以田園的美化來表達對黑暗的官場與勢利的現實社會的蔑視與批判。

又想,何以陶淵明的“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颠”最得我心,愛不釋目?一句話:如話如畫!如話是明白如話,一看就明白寫的什麼:多麼親切熟悉的生活場景!如畫是形象鮮明如畫,如在眼前,又如在畫中!共鳴之悅,激賞之美,陶翁閑适自然之情調透砌千古時空,而能熨帖今我之情懷,何其神之乎、偉之哉、大之美矣!

同是最美田園詩,都是寫田園之樂,陶淵明是窮樂,是己樂,樂中有苦有不平氣。而以”師法自然“為創作圭臬的南宋詩人楊萬裡則是閑樂,是他樂,樂的單純也表面。故陶詩是真隐士之詩,内蘊深,是性靈文字。楊詩是真閑士之詩,內蘊淺,是性情文字,當然,他詩裡形象也是假農人。

将唐代著名田園詩人王維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與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并讀更有奇趣。陶淵明的聽而不聞,聞而不聽,與王維的視而不見,見而不視,都是真孤獨真隐居,也真自在。但兩相比較,還是陶淵明的詩更有離世靜修、清爽耳目、淨化心靈之奇效。因為大多數人都生活在”車馬喧“的“人境“,于人聲喧嚣中而能保持聽耳不聞,這才是真隐士真靜心。

有一次與網絡文史達人李萌”面聊“——吃着面與面對面一一說起常有外網友問他,正式出版五本暢銷書的網紅,應該是當地文化名人,有何社會職務。阿萌很得意回說:一無所有,唯有自由。我說你這叫社會素人,也是社會達人,出于污泥而不染,沒有世俗糾纏紛擾,方能盡情享受自我,充分實作人生價值。李萌反問:你現在也是社會素人吧?這一說,再一想,在這個小城裡,我竟然比他還是社會素人:不僅從工作崗位上徹底退下來,而且曾經有過的一大串大大小小社會職務,全都退得一幹二淨,甚至連戶口都遷離了!真是太素了!在我不知不覺徹底成為社會素人的幾年裡,樂于讀書寫作遊曆,多在網絡空間耕耘,小城各種圈子的世俗紛争都遠離我而去,不是絕對社會素人一個嗎?成為社會素人的感覺真好!自由自在,正是我最為仰慕的陶淵明的人生啊!

退休者宜多讀陶淵明詩。陶翁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歸園田居,享受退休賦閑生活,一般人學不來,能學來的是退休後的他的那種恬淡任真率性獨處的心境與狀态。歸園田歸的是人性的本真,至大境界,很美!

我退休後,覺常睡到自然醒,是豬一樣的幸福。也想學陶翁田園樂,飲酒賞菊,好讀書不求甚解,隐逸稼穑。喜歡便仿效,于是淘寶種菜盆與菜種,種微田,當微農,正是”盆土将蕪兮故不歸“。我把這叫”仿隐“。我在居所三樓的大陽台種菜。從一樓搬土上三樓,種了五大塑膠筐各類蔬菜,興奮得沒了午睡,像當年的知青勞模小徐。晚散步,如戴月荷鋤歸的陶淵明,又學他讀書不求甚解,打開一本書來,不久,便呼呼一枕夢黃粱,醒來不知東方既白。喜歡稼穑,應是本能,也是創造生命喜悅的最簡單形式,明乎此,似乎與陶翁的心靈世界又近了一步。

還經常夢到從小長大,生活了近二十年的老屋,總覺那三間老屋還在,屋裡還有我少年時代收藏起來的各種寶貝。揮之不去的懷舊情結,聯想到的是葉落歸根與返老還童兩個成語,是最典型的中國人的思鄉與懷舊情結的集中展現,是身體與精神兩個層面的皈依,那是一個人真正的精神家園吧?而這不自助是陶淵明棄官而歸、隐居田園的精神追求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