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當日寇侵華之時,陳寅恪卻帶頭主張“投降日本是上策”?

在日本侵華的時候,中國内部也出現衆多的愛國志士,當時正值民國時期,我們都知道這個時期是大師輩出的時代,有很多出名的國學大師都活躍在這時,他們也都是愛國志士,為了國家殚精竭慮。

其中陳寅恪無疑是這裡面最出名的一個,他被稱為“教授中的教授,”在國學史上,要說智商逆天的人物,必然會有陳寅恪的名字。可在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後,陳寅恪卻發表了一番投降的言論。

正當日寇侵華之時,陳寅恪卻帶頭主張“投降日本是上策”?

當時他在《南渡北歸》中這樣說:“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此次事變,結果必為屈服。華北與中央皆無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國,屈服為上策,保全華南,悉心備戰,将來或可逐漸恢複,至少中國尚可偏安苟存。一戰則全局覆滅,而中國永亡矣。”

投降是上策,這樣的話無論放在什麼時候都是大忌,說出這種話的人,真的有一點民族氣節嗎?其實這句話,很明顯是專門用來諷刺民國政府的,陳寅恪并非是投降派,他反而是堅決主張抗日的人。

早先在淞滬事變的時候,他不僅用自己的财産去支援十九路軍,在國民政府想要妥協的時候他還發表聲明質疑國民政府的決策,極力主戰。

正當日寇侵華之時,陳寅恪卻帶頭主張“投降日本是上策”?

那麼他這樣的一個人,為何會說出投降為上策的話呢?

首先他說這話的時候,是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中國人沒有人不了解這場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可令人非常痛心的是,在這場戰鬥中,日本突然襲擊北平,29軍一開始反應非常迅速,堅守盧溝橋等地,全國上下堅決主張抵抗。

日軍很難突破盧溝橋,可這個時候,日本就開始假借談判的名義,一邊和冀察當局談判,曾經的名将宋哲元,此時居然心存幻想,要知道這次可是蔣介石都态度堅決,表示一定要守住北平,宋哲元居然就主動與日軍談判,就這樣時間白白消耗,日本各路軍隊紛紛到來,部署完畢,29軍形勢越來越危急。

正當日寇侵華之時,陳寅恪卻帶頭主張“投降日本是上策”?

等後面宋哲元和冀察當局醒過來的時候,日軍已基本形成包圍,再想守住北京已經很難,最終日本順利侵占華北等地,宋哲元被迫撤出北京。這場原本有機會的戰争就這樣輸掉,以這種方式輸掉,不僅是陳寅恪,中國人都很難接受。

而他發表的這番話,已經很明顯就指出了當時高層的心态,無論是冀察當局,還是中央都隻想着要屈服,隻顧着自己的利益。日本明明已經打上來,眼看着這又是一個九一八事變,此時居然還心存幻想,白白浪費戰機,宋哲元這些人根本沒有堅決抵抗的心思,對方兵臨城下,明明有一戰之力卻還想着要儲存實力,想要妥協。

那麼還不如就直接投降日本算了,反正照你們這麼打下去,中國早晚要亡國,投降的話說不定還可以儲存國家。

正當日寇侵華之時,陳寅恪卻帶頭主張“投降日本是上策”?

當然,他的這些話頂多就是自己發發牢騷,他從一個堅決主戰,到被逼得說出這樣的話來,明顯是已經被政府的這些操作給搞得絕望。因為每次和日本人打,政府沒有考慮該怎麼去打赢,而是想着怎麼才能讓日本人放過自己。有一個九一八他們還不夠,又弄出一個七七事變放棄北京華北,再往後呢?中國還有多少地方夠他們這麼不斷去妥協放棄。

陳寅恪絕對不是那種投降派的人,他們一家都是堅決的抗日人士,他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氣得也是絕食而死,之後陳寅恪甯可自己餓死,也堅決不和日本人合作,幸好後來蔣介石終于意識到不能一直妥協,這才選擇國共合作,抗戰的形勢總算有起色,說到底,還是由于之前軍閥混戰的影響,導緻國内各路力量都隻想着自己,這才出現宋哲元,張學良他們這樣的選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