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孤獨死”現象:關愛獨居老人,反思“不要小孩”的風險後置問題

“孤獨死”現象:關愛獨居老人,反思“不要小孩”的風險後置問題

(小塵4x/圖)

中國消防在微網誌釋出的一條消息令人在扼腕中沉思。上海虹口消防站的隊員們接警,有人報警說隔壁70多歲的獨居老人,已經5天沒有出門了。到現場後,隊長發現異常,現場的空氣中彌漫一股臭味。鄰居說,每天下班回來,老人都會和他打招呼,他已經有5天沒有看到老人了。隊長憑借經驗判斷老人兇多吉少,立即通知警察一起破門,發現老人已經去世。随後聯系上老人的孩子,老人孩子居住在遠郊,據他說老人有高血壓。那位每天倚門和鄰居噓寒問暖的老人,是被意外帶走的。因而,這場死亡事件對人心更具沖擊力。

一個經常和鄰居噓寒問暖的老人,或許并沒有意識到死亡如此之近、如此讓人猝然,而在他的孩子眼裡和心裡或許是這樣的:自己的父親并未老态龍鐘甚至失能,需要自己寸步不離照料他的日子還早着呢。

一些網友指責孤獨離世老者的兒女沒有盡到責任。這種沉重的指責,是很難收回,也很難從“兒女”身上拿開的。事實上,有些子女确實沒有盡到為人子的責任和義務,導緻老人陷入孤獨無依的境地。但也有必要指出,有些在無人知曉的狀态下凄慘離世的老人,其子女未必就是鐵石心腸的不孝者,在外地艱辛打拼難以抽身陪伴老人或一時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渾然不覺”的問題。

在正常情況下,“無人知曉”其實是一個極端例子。如果子女的上門和電話聯系更為緊密,如果老人在危急關頭向子女的提醒、求援更為堅決——事實上有很多老人事事不願“麻煩子女”——老人在去世之前,是可以享有子女在身邊的“待遇”的,而這通常是國人最為看重的人倫之基本。

應該看到,子女撒手不管或者因種種原因不知道老人陷入“死境”的例子,畢竟不多。隻要家庭結構正常、彼此關系正常,老人受到兒女的臨終關懷,更為常見。

解決老人離世無人知曉的問題,其實并沒有太多好辦法。陪伴和其他形式的關心,是防止老人“孤獨死”的最直接形式。首先是子女,其次是近親屬與好友,再次是鄰居與社群。是以,在這個意義上,沒有子女的老人,面臨死後無人知曉的風險更大。

而作為老人自身,隻要不是天性的孤獨愛好者,通常來說,多參加社會活動,多與外界接觸,往往有助于避免進入危險境地。

安徽蚌埠一小區發生了這樣一件事:獨居老人摔倒4天無人知曉,通過敲打臉盆才引來外人注意,是以獲救。“敲盆”的“象征”意義在于,與外界保持必要的聯系再重要不過了,關鍵時刻是有用處的。

但多數人更會把防止不測事件的希望寄托于兒女身上,是謂“養兒防老”終極意義。子女當然有可能靠不住,但有血緣關系的子女大機率是最靠得住的,如果因為擔心子女靠不住指望别人,恐怕會有更多的失望

我去山村拜訪同學的父親,他已78歲,身體健康,一如60多歲。我在村口打聽他的名字,村裡人脫口就說“你說的是釣魚的老Y”。他每天釣魚,愛吃魚,耳聰目明。我的父親73歲,從醫院中藥師崗位退休之後,被診所聘去,每天忙忙碌碌,腿腳十分利索。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成“老人”看待,說起80歲以上的,總是一句“他們這些老人”。

當然,他們都有兩個以上的兒女和孫輩經常上門聚會、電話聯系,因而精神狀态頗佳,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忙得有勁”。

人生暮年的精神世界,有沒有子女參與,有沒有兒女可供牽挂,結果是不一樣的。

相對而言,不婚不育者,或其他原因沒有子女者,面臨的危險和考驗,相對而言更為深重。

2020年,上海也有一位63歲的獨居老人去世多日無人知曉。她沒有結婚,沒有子女。

在日本,早就有一個名詞形容這種情形,這就是“孤獨死”。這是一個老齡化社會難以回避的現實難題。日本一部名為《無人知曉》的紀錄片影響頗著,種種“孤獨死”的場面,像一個巨大的問号,懸在所有人面前。

由于個性問題,一些老人即使有子女,也會選擇自己獨居。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離開人世時年僅63歲的老婦,隻有一位九十多歲的父親,定期會與父親聯系但并不住在一起。人們也會對她更為蒼老的父親寄予幾分擔憂。

種種事實和經驗告訴我們,選擇獨身,不要小孩,實際上是将成本後置了,也是将風險後置了。年輕時往往難以體驗孤獨局面的困苦,我聽過不少不婚不育者說過:沒有孩子,别提多自由快樂了。

我承認這是一個“眼見為實”,但這個“眼見為實”可能是短視的。所有将成本和風險後置的人生選擇,其“風光時間”必然寫好了期限。這是人生規律和風險幾率所決定的。

今年3月,我在陪護住院的父親時看到,鄰床的一位老婦服侍着卧床難起的老伴,艱辛異常。無人替換,也無人和她分擔憂喜,因他們無子女。老婦成天沉默着,以瘦小的身軀抵抗着各種苦難。遇到難題,她求助過我,并為我和其他“年輕人”的幫忙再三感謝。但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無助,是一種常态。

回到前述“有子女又好到哪去”的争議,不能不說,如果對養育自己的子女、寄望于子女的關心都沒有信心,那還能對什麼有信心呢?養育兒女,把按照積極的教育理念把他們培養成知書達理、敬愛父母的孩子,其實也沒那麼難,至少要比在孤獨終老中獨自處理一切事務容易得多。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伍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