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孤独死”现象:关爱独居老人,反思“不要小孩”的风险后置问题

“孤独死”现象:关爱独居老人,反思“不要小孩”的风险后置问题

(小尘4x/图)

中国消防在微博发布的一条消息令人在扼腕中沉思。上海虹口消防站的队员们接警,有人报警说隔壁70多岁的独居老人,已经5天没有出门了。到现场后,队长发现异常,现场的空气中弥漫一股臭味。邻居说,每天下班回来,老人都会和他打招呼,他已经有5天没有看到老人了。队长凭借经验判断老人凶多吉少,立即通知警察一起破门,发现老人已经去世。随后联系上老人的孩子,老人孩子居住在远郊,据他说老人有高血压。那位每天倚门和邻居嘘寒问暖的老人,是被意外带走的。因而,这场死亡事件对人心更具冲击力。

一个经常和邻居嘘寒问暖的老人,或许并没有意识到死亡如此之近、如此让人猝然,而在他的孩子眼里和心里或许是这样的:自己的父亲并未老态龙钟甚至失能,需要自己寸步不离照料他的日子还早着呢。

一些网友指责孤独离世老者的儿女没有尽到责任。这种沉重的指责,是很难收回,也很难从“儿女”身上拿开的。事实上,有些子女确实没有尽到为人子的责任和义务,导致老人陷入孤独无依的境地。但也有必要指出,有些在无人知晓的状态下凄惨离世的老人,其子女未必就是铁石心肠的不孝者,在外地艰辛打拼难以抽身陪伴老人或一时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浑然不觉”的问题。

在正常情况下,“无人知晓”其实是一个极端例子。如果子女的上门和电话联系更为紧密,如果老人在危急关头向子女的提醒、求援更为坚决——事实上有很多老人事事不愿“麻烦子女”——老人在去世之前,是可以享有子女在身边的“待遇”的,而这通常是国人最为看重的人伦之基本。

应该看到,子女撒手不管或者因种种原因不知道老人陷入“死境”的例子,毕竟不多。只要家庭结构正常、彼此关系正常,老人受到儿女的临终关怀,更为常见。

解决老人离世无人知晓的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多好办法。陪伴和其他形式的关心,是防止老人“孤独死”的最直接形式。首先是子女,其次是近亲属与好友,再次是邻居与社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子女的老人,面临死后无人知晓的风险更大。

而作为老人自身,只要不是天性的孤独爱好者,通常来说,多参加社会活动,多与外界接触,往往有助于避免进入危险境地。

安徽蚌埠一小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独居老人摔倒4天无人知晓,通过敲打脸盆才引来外人注意,因此获救。“敲盆”的“象征”意义在于,与外界保持必要的联系再重要不过了,关键时刻是有用处的。

但多数人更会把防止不测事件的希望寄托于儿女身上,是谓“养儿防老”终极意义。子女当然有可能靠不住,但有血缘关系的子女大概率是最靠得住的,如果因为担心子女靠不住指望别人,恐怕会有更多的失望

我去山村拜访同学的父亲,他已78岁,身体健康,一如60多岁。我在村口打听他的名字,村里人脱口就说“你说的是钓鱼的老Y”。他每天钓鱼,爱吃鱼,耳聪目明。我的父亲73岁,从医院中药师岗位退休之后,被诊所聘去,每天忙忙碌碌,腿脚十分利索。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老人”看待,说起80岁以上的,总是一句“他们这些老人”。

当然,他们都有两个以上的儿女和孙辈经常上门聚会、电话联系,因而精神状态颇佳,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忙得有劲”。

人生暮年的精神世界,有没有子女参与,有没有儿女可供牵挂,结果是不一样的。

相对而言,不婚不育者,或其他原因没有子女者,面临的危险和考验,相对而言更为深重。

2020年,上海也有一位63岁的独居老人去世多日无人知晓。她没有结婚,没有子女。

在日本,早就有一个名词形容这种情形,这就是“孤独死”。这是一个老龄化社会难以回避的现实难题。日本一部名为《无人知晓》的纪录片影响颇著,种种“孤独死”的场面,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在所有人面前。

由于个性问题,一些老人即使有子女,也会选择自己独居。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离开人世时年仅63岁的老妇,只有一位九十多岁的父亲,定期会与父亲联系但并不住在一起。人们也会对她更为苍老的父亲寄予几分担忧。

种种事实和经验告诉我们,选择独身,不要小孩,实际上是将成本后置了,也是将风险后置了。年轻时往往难以体验孤独局面的困苦,我听过不少不婚不育者说过:没有孩子,别提多自由快乐了。

我承认这是一个“眼见为实”,但这个“眼见为实”可能是短视的。所有将成本和风险后置的人生选择,其“风光时间”必然写好了期限。这是人生规律和风险几率所决定的。

今年3月,我在陪护住院的父亲时看到,邻床的一位老妇服侍着卧床难起的老伴,艰辛异常。无人替换,也无人和她分担忧喜,因他们无子女。老妇成天沉默着,以瘦小的身躯抵抗着各种苦难。遇到难题,她求助过我,并为我和其他“年轻人”的帮忙再三感谢。但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无助,是一种常态。

回到前述“有子女又好到哪去”的争议,不能不说,如果对养育自己的子女、寄望于子女的关心都没有信心,那还能对什么有信心呢?养育儿女,把按照积极的教育理念把他们培养成知书达理、敬爱父母的孩子,其实也没那么难,至少要比在孤独终老中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容易得多。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