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老黃曆到明星挂曆,再到千姿百态的文創月曆,時光如何在改變

從老黃曆到明星挂曆,再到千姿百态的文創月曆,時光如何在改變

歲末年初,挑選一款中意的文創月曆,成為許多人眼中既幸福又有儀式感的事情。從曾經的老黃曆,到挂在牆上的風景、明星等挂曆,再到如今的植入文化、藝術、生活等元素的文創月曆……月曆的“顔值”和功能都在悄然發生變化。一本月曆,如何穿越時光見證時代的發展?

文創月曆紮堆上市

2022年将至,文創月曆紮堆上市,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等文博機構都推出了極具自身文化特色的小月曆。挑選一本中意的文創月曆,為不少人的新年增添了生活趣味。

“2022年《故宮月曆》和以往有些不同,讓人耳目一新。”這是白領青年小歐第8年購買《故宮月曆》,他驚喜地發現,《故宮月曆》的封面風格變了,不再是之前宮牆紅布鑲金字的“紅磚頭”版,而是用了一張喜氣洋洋的老虎紋樣,采自故宮藏品“清代紅色紗繡雲紋飛虎旗”。他說,這些年,《故宮月曆》都是以新年生肖為主題,比如今年就選取了故宮館藏的表現虎與騎射、運動、武備等相關的文物藏品,畫面展示了虎虎生威、吉虎迎瑞、虎嘯丹青、冬運冰嬉等豐富場景。

從老黃曆到明星挂曆,再到千姿百态的文創月曆,時光如何在改變

2022版《故宮月曆》

今年,國家圖書館推出的《雲遊山海》月曆中,嵌入了300多幅山海圖。《山海經》成書于戰國時期至漢代初期,與《易經》《黃帝内經》并稱為上古三大奇書,對許多讀者來說具有一些神秘感。翻看月曆,可以看到300多種神獸或先民的圖繪,鑒賞到古籍中原汁原味的美感,内書脊包布印有晉代文學家郭璞所撰《山海經序》的最後一句話:“達觀博物之客,其鑒之哉。”

“有生之年要去一次敦煌,也要購買一次《敦煌月曆》收藏。”文博愛好者小蔣的新年購物單上增添了一本最新版的《敦煌月曆》。她說,千百年來,敦煌是東西方文明交彙之地,特别是壁畫勾勒出的繁複绮麗的敦煌世界讓她癡迷。讓她欣喜的是,最新版的相關月曆上,收錄了敦煌壁畫中經典且重要的作品與形象,比如有《反彈琵琶》《山水》《飛天》等經典畫作,也有較少出現在大衆視野的壁畫作品。

《三星堆月曆》《頤和園月曆》《國家博物館月曆》……不少人将各式各樣的文創月曆作為禮物贈送給親友,用他們的話來說,“文創月曆更像代表了一種生活态度和審美品位。”

從老黃曆到文化符号

“以前買月曆是老年人的專屬,現在年輕人更愛買月曆。”在文化學者郭浩看來,從過去的老黃曆到如今炙手可熱的文創月曆,月曆的功能也在不斷更新。

月曆是世界共有的文化現象。埃及人很早就知道,一年的長度約為365天,公元前4000年,埃及使用的曆法就規定一年為12個月,每月30天。郭浩說,在中國的農耕文明時代,月曆是指導農業生産的工具,是以制定月曆是一件國家大事。唐代時由皇帝頒布曆法,雕版印刷,公開售賣,故稱作“皇曆”。中國曆朝曆代,月曆都是官方壟斷的,直到清代和民國,私印的月曆才合法,按照那時的說法,月曆是軒轅黃帝制定的,是以稱作“黃曆”。

許多人對月曆最初的記憶來自家中老人。過年前夕,祖輩從集市上順道帶回一本紅色封面的黃曆,元旦那天将它挂在家中的牆上。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一張張月曆陸續撕下,由厚到薄,有時家庭中碰到搬家、嫁娶、祭祀等重要事件,家中老人還要檢視月曆,挑選黃道吉日。

從老黃曆到明星挂曆,再到千姿百态的文創月曆,時光如何在改變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故宮月曆》是文博場館最早推出的文創月曆。其實,早在民國時期,《故宮月曆》就已出現了。郭浩介紹,故宮博物院的學者們認為月曆是一種較好的文化普及工具,是以開始在月曆上介紹文物知識,當時的廣告語是“案頭壁上,皆可适用;自備送禮,均極相宜”,這時期的月曆曾風靡一時。“直到2010年,故宮出版社恢複了20世紀上半葉出版《故宮月曆》的做法,當時的社上司和編輯老師都是文化普及意識很強、文物保護意識很強的一批人,他們推陳出新,在美術上重視排版,字型上重視書法,知識上重視通識,在當時頗有新意。”

10年前的《故宮月曆》并沒有在市場上引起太大的波瀾。但從2015年起,文創月曆迎來了爆發式增長。2015年版《故宮月曆》的銷量達到20萬冊,2016年版的銷量更是達到30萬冊,已夠得上暢銷書級别。後來,不少文博場館陸續跟進,比如現在比較成功的《敦煌月曆》《陝西博物館月曆》等,文創月曆的集結出現,使其變成了一種文化符号。

人們看的不隻是“日子”

繼文博場館後,果殼、豆瓣、知乎等網際網路企業陸續推出相關的主題月曆,文創月曆的外延不斷擴大。一本小小的月曆,人們看的不隻是“日子”,更是滿足自己的興趣與審美需求。

2015年,果殼網就發揮自身科普平台的優勢,推出了具有趣味性又能科普的《物種月曆》,每一頁月曆介紹一種自然界的神奇物種,通過月曆的形式與讀者互動,也開啟了科學傳播的新途徑。

再比如,豆瓣網推出了《豆瓣電影月曆》,每天推薦一部好電影,配以電影劇照和經典台詞等,成為不少電影迷的月曆首選。一些傳播健康知識的網絡平台推出《健康月曆》,每天傳播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識,讓讀者伴随月曆成為“養生達人”。

從老黃曆到明星挂曆,再到千姿百态的文創月曆,時光如何在改變

《豆瓣電影月曆》。來源:豆瓣網

還有一些文創企業或書店推出相關月曆,配以精美的插畫和啟發式的文字,也成為不少年輕人喜歡的“小玩意”。比如,《星光曆》上就寫道:“每天一點小小的改變,小小的思考,365天後,你可以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專家認為,文創月曆的誕生和流行,和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是聯系在一起的。“有了智能手機的便利,許多人翻看傳統月曆的習慣基本消失了。”在郭浩看來,智能手機時代,人們的閱讀行為和方式也有所改變,文創月曆将系統性的内容拆分成“每日一看”“每日一學”,也滿足了大家“碎片化”的閱讀習慣。

另外,網際網路時代成功打通了分衆傳播的通道,不同種類的文創月曆契合了不同人的興趣愛好。文化、藝術、科普、電影、健康、心理、讀書……相關主題的月曆,總有一款能打動你。

文化符号需要創新和共情

不過,文創月曆走到今天,無論是大IP的博物館月曆,還是新潮的藝術月曆,都無法在一成不變中坐享其成。由果殼網推出的《物種月曆》在今年畫下了終止符,也給文創月曆市場帶來一些思考。

“月曆是否受歡迎,一是文化符号是不是被大衆所接受,二是美學風格是不是可推陳出新。”郭浩說,月曆年年都與衆人“見面”,成為一個年節符号,這是十分不容易的。如今消費者的審美和購買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更需要月曆出品方費心思,稍有松懈可能就在市場上站不住腳。他認為,做好月曆的出品,堅持市場思維是一方面,文化普及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而要做好文化普及,也需有創新思維,并與大衆共情。

在北京的一些書店,《常小亮北京話台曆》頗受歡迎。作為高人氣的自媒體部落客和畫家,常小亮通過月曆将北京城最有味道的語言,用掃碼看短視訊的方式介紹給更多讀者,讓大家随時能感受胡同裡的童年記憶和北京話的魅力。

還有一些小而美的月曆不斷創新,也占有了一席之地。比如将大師級名畫作品做成葉片的手搖機械月曆,用紙雕建築記錄時間的手撕月曆,以當地生活百态為題材的懷舊月曆等,都讓人耳目一新。

(文内圖檔除注明外,均來自新華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