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作者:報君知史
本文内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标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每當提到“圓明園”,兩個畫面就會浮現在我們眼前:

一個是花園林立、瓊樓玉宇遍布的盛景;另一個是火焰滔天,将萬園之園付之一炬的慘象。

很多人以為,那場大火将圓明園燒了個幹淨。

其實并非如此,它先後經曆了“火木石土四劫”,結果150多年後人們竟還從中找到了5萬多件文物。

巅峰時期的圓明園,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它經曆了哪些曲折坎坷?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一 、“小紫禁城”與“萬園之園”

康熙46年,圓明園初建,彼時它還是四皇子胤禛的“賜園”,構造十分簡單。

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在《園景十二詠》中寫道,這個園子裡有菜圃、魚池和葡萄園,正兒八經的建築不多,放到今天就是農家樂。

直到雍正登基,從風水師那裡得知“這塊也很好,西北高而東南低,和國家版圖頗為相似”,雍正才重視起來。

并決心将圓明園擴建為皇家園林,其中核心地帶是九個小島圍成的“九州”,算是對“華夏九州”的呼應。

應當有不少人聽說過“禹鑄九鼎”的故事,雍正建圓明園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受到他的影響,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等帝又對園子進行了擴建,最終讓圓明園成為“小紫禁城”。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有的人不了解,圓明園再壯麗也不過是個園林罷了,怎能和紫禁城媲美?

這還得從雍正說起,在他住進圓明園後,大臣們以為他是去享樂的,于是相當一段時間沒給他上奏折。

結果雍正察覺到了不對,當即下令道:

“此地與宮中無異,凡應辦之事照常辦理,若有贻誤必将治罪!”

乾隆等帝學得有模有樣,逐漸把圓明園變成了一個治國場所。

後人翻閱《起居注》發現,上述5位皇帝待在圓明園的時間,甚至比紫禁城還多。

其中最誇張的是道光,一年在那裡住300天左右,最後還是在那裡去世的。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至于“萬園之園”這個稱号,在當時是東西方公認的。

很多人都認為圓明園是當時園林藝術的巅峰,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甚至競相模仿打造中國園林,法國公園八角亭以及英國倫敦邱園塔,都是這一時期的“遺留”。

圓明園能夠取得這樣的地位,當然不隻是靠“珍寶無盡”,其中景觀布局也頗有講究,數量排前三的景觀分别是農業景觀、文化景觀及宗教建築。

農業景觀好了解,畢竟“重農”算是國本,文化景觀也不出奇,乾隆重視文化這是衆所皆知的。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唯有宗教建築有些出人意料,裡面各種宗教建築都有,用乾隆的話來說,“何分西土東天,倩它裝點名園”——

不管是東西方哪裡的神佛,都想來裝點我的園林,保佑我吧!

更有甚者,圓明園裡還有“東海三神山”,即蓬萊、方丈之類。

昔日秦始皇求而未得的東西,雍正、乾隆等人将其蓋在了自己的園子裡,由此也可見他們的肆意灑脫,以及想象力充沛的特點。

圓明園是東方園林的集大成之作,它不僅影響了歐洲的建築,甚至還促成了歐洲浪漫主義轉向,成為歐洲浪漫主義的起源之一,屬實令人感慨。

隻不過當時誰又能想到,圓明園竟會遭遇“四劫”呢?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二 、圓明園遭四劫

倘若問起圓明園是怎麼被毀掉的,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英法聯軍劫掠後放的那一把火,國文課本上《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曾提到:

“聯軍闖入圓明園,把能拿走的東西全拿走,拿不走的就毀掉;為了銷毀罪證他們還放了一把火,大火整整燒了三天,煙雲籠罩整個北京城……”

其實,這段描述不夠準确。

放火燒園根本無法掩飾罪證,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是光天化日下的行為,他們自己也供認不諱,況且放火燒園比單純的劫掠要嚴重多了。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一開始焚燒圓明園是英國人單獨幹的,法國人沒參與甚至還勸阻過。

當然他們也不是出于“好心”,而是想把圓明園占下來當以後的領事館,不得不說這有點異想天開,清政府明确拒絕了法國人的要求。

或許正因如此,英國人放火燒園的時候,法國人才隻是象征性攔了一下。

這場火災導緻圓明園大量珍貴文物遺失,不少地方變成一片焦土,不過圓明園還是有不少地方得以保全下來,譬如說前面提到的“東海三神山”。

因為這些建築建于水中,英國人沒船,不便于上島放火,這才讓蓬島瑤台等景緻躲過一劫。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不過“火劫”隻是開始,後面還有三劫。

譬如說八國聯軍入北京時期的“木劫”,直接導緻圓明園内大量古樹被砍伐,有些人甚至原地将其燒成炭,然後拿出去賣。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殘餘陳設遭到洗劫,甚至有一些建築物都被拆毀了。

北洋軍閥時期,圓明園迎來石劫。

此時的圓明園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不少人覺得與其将那些石料荒置在那裡,不如拉出來修園子、陵墓。

典型代表就是軍閥王懷慶、張作霖等人,後來民間不少建築也用了這裡的石料。

至此,圓明園内唯一保留下來的,也隻剩下山形水系了,奈何當時人們并沒有認識到它的珍貴。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1917年後不少農民進入圓明園“填湖造地”,又或者是挖山建房、圈土地養牲畜,最終讓圓明園徹底呈現出一片破敗景象。

不管怎麼說,是英法聯軍當年開的“壞頭”。

還有人為英法聯軍開脫,說他們之是以劫掠、火燒圓明園,是為了給當初被囚禁在圓明園裡的英法談判代表和部分戰俘“報仇”,這純屬無稽之談。

且不說清政府是如何對待談判代表、戰俘的,關押地就不可能在圓明園。

試問英國人會将侵略者關押在白金漢宮,法國人會将侵略者關押在凡爾賽宮嗎?

清政府的南北兩監,以及各地縣獄又不是擺設!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英法聯軍之是以劫掠,完全是出于貪婪。

至于“放火”則是要進一步打擊清政府,讓清政府在精神上對外屈服,關于這點英軍統帥格蘭特承認過。

“我們就是覺得要對清帝進行嚴厲責罰,才将他那輝煌的避暑行宮,燒成了一片平地……”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三 、考古圓明園,發掘文物

新中國成立後,對圓明園遺址進行了保護,1996年至今更是組織了三次大規模考古。

盡管隻挖掘了幾萬平方米,隻占到圓明園陸地面積的2%左右,可還是發掘出了5萬多件文物!

這些文物基本是殘片,不過仍然有着巨大價值,修複之後即可作為展品展出。

此外,這對于我們研究曆史也是極有意義的,譬如說之前挖掘出來的粉彩瓷磚和嘉慶皇帝禦題石刻——

粉彩瓷磚花紋精美,其中用的是幹沙,無論受熱散熱都很均勻,推測應是取暖所用。

根據這一點,人們進而推出了這片遺址應當是當年皇帝休息的“暖閣”。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至于嘉慶禦題石刻,上面蓋有兩個印章,一個是“嘉慶禦筆之寶”,另一個則是“夙聞詩禮凜心傳”,推測應當是嘉慶皇帝在遊玩園林時留下的。

除了考古發掘之外,人們也一直在嘗試“複原遺迹”。

在現實中還原是比較困難的,畢竟場地已經遭到了嚴重破壞,大量文物也遺失了;

相對來說“數字複原遺迹”要簡單一些,于是2009年大陸啟動了數字圓明園項目。

如今,圓明園盛時全景模拟場館中,已經有了一個“17×13”的沙盤模型。

透過這個模型,我們能清晰地看到當初的圓明園景觀,部分建築的複原精準率甚至達到了95%,可以說它和“真正的圓明園”已經快完全貼合了。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每當說到此處,就讓人忍不住想要痛斥溥儀、王懷慶等人。

溥儀是典型的“崽賣爺田”,在退位之後,為了維持自己的小朝廷,長期依靠變賣圓明園内的遺存度日,

“每次沒錢了,就拉一車東西出去,門口還停着兩輛空車,因為這一車裝得滿滿的,其實是三車的東西,靠賣這些東西維持表面的‘體面’……”

當然,像王懷慶、曹锟這樣手裡有兵的軍閥,從裡面拉東西是不給錢的。

溥儀一開始還控訴一下,後來意識到“形勢比人強”便隻能悻悻接受了。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根據住在周邊的居民反映,民國成立後,幾乎每天都有車輛在圓明園内外往返,四季不停。

就這樣一連拉了20多年,也難怪昔日的萬園之園到最後隻剩下一片殘壁斷垣了。

當時也不是沒人站出來呼籲保護文化遺寶,可問題是内有軍閥割據,外有強敵窺伺,緊接着就是一連串的戰争,保護實在是無從談起。

時間久了,甚至連住在周邊的人也忘記了這裡曾有過一個極盡輝煌的“園林之巅”。

20世紀70年代,大陸專門成立了“圓明園管理處”,這才有了後來的一系列保護、挖掘與修複。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四 、重建園林,找回文物

得知圓明園管理處成立,不少有志之士都非常高興,紛紛為之奔走;

管理處成員們也非常上心,哪怕條件艱苦、需要上山種樹,也一直盡職盡責。

按規定,從業人員每人每天要挖18個樹坑,可實際上大家平均能挖30個,最多的時候能挖60個。

倒不是說大家“沉迷種樹”,實在是不種不行——

改善遺址環境還在其次,要是不早點把地“占上”,搞不好這些地就被拿去種田了。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種完地、初步清理完渣土,侯仁之等人開始忙于另一項工作,即盡可能地從民間收回當初屬于圓明園的東西。

譬如說“燕京大學”當初建校的時候,就從圓明園廢墟裡拉走了石麒麟、華表和石橋等舊物。

已經用上的東西,倒也不好現拆,不過一些不用的東西,索要回來合情合理。

于是侯仁之找到了北大原副總務長王希祜,希望能把閑置在北大裡的石屏風和石方塔拿回去,王希祜得知事情始末後也爽快答應了。

就這樣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找,侯仁之等人為圓明園找回了不少殘存遺物,各個機構也都很配合。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可是有一些文物流落民間乃至于國外,這就有些不好辦了,一是不好找,二是找到了也很難讨要回來。

好在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投身于這項事業。

在這股“尋找圓明園文物”的熱潮中,有不少曆史愛好者“掃街串巷”,帶着一台相機四處探訪,最終真的找到了不少東西,譬如說大秤鈎胡同裡的那條甲魚。

至于流落海外的那些文物,能商量着拿回來自然最好,實在不行,也隻能走拍賣會途徑了。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譬如說2009年法國佳士得拍賣行拍賣的鼠首和兔首。

一開始大陸就反對拍賣,可是法國拍賣行方面不管。

最終蔡銘超高價吓退所有拍賣者後,以“非法流失文物無法申報入境”為由拒絕付款,最終實作了兩尊獸首的流拍。

雖然沒能将獸首拿回來,可能讓它們流拍也不錯,後來佳士得股東之一出于各種原因将獸首買了下來并贈還中國,事情算是迎來了一個好的結果。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當然,也有一些國家主動将文物歸還給中國,譬如說瑞士,之前就同意讓七根圓明園石柱回到故土。

一方面是瑞典向大陸表達了善意,另一方面也是大陸文物保護工作者長久努力的結果。

這些文物,不僅是瑰寶,更共同鑄就了“中華根脈”,無論到什麼時候,我們總是要拿回來的。

圓明園被毀150年後,專家準備對其修複時,意外找到50000多件文物

參考資料

《七根圓明園石柱萬裡歸家記》 國家文物局

《對圓明園古建築的再認識》 光明日報

《圓明園曾遭遇四劫:到底流失多少文物》 人民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