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作者:右右細毛和爸媽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我是獨生子女,我的堂表兄弟姊妹也全是獨生子女。但即使是這樣,在很多情況下,我也覺得:“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那個孩子。我的父母不愛我,我的外婆、奶奶不愛我,更偏愛其他人。”

我家雙胞胎男孩出生後,我也想盡量做到公平,但4歲的弟弟還是認為:“爸爸媽媽更偏愛哥哥。”

我不知道這種備受寵愛卻感受不到愛的怪圈輪回,是如何在你我之間蔓延開來的?

我高二那年的除夕,表姐和大家族鬧掰了。家裡的大人們都在生着氣或者不生氣的人勸着生氣的人。

我媽和小姨讓我和表妹在一邊照顧好外婆。

外婆一隻手牽着我,一隻手牽着我表妹坐着。我和表妹在盡量找話安撫外婆。

外婆嘴裡隻反複念叨了一句:“别那樣說你表姐了!她是我們X家唯一的血脈了,你們倆又不姓X。”

我心裡一顫,這場事件算是表姐“恩将仇報”,明明是她撒了謊,但一直明事理的外婆還是偏袒的:因為即使是女孩,也有不同,她也姓X,是我們家的。

我知道外婆是偏愛唯一的兒子我的舅舅的,其他三個女兒對她萬般好,她也說給她的東西,隻要能送的都給兒子、給媳婦、給孫女。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原來祖輩的偏愛是會代際傳下去的:“我喜歡這個兒子,我也喜歡他生的孫女。”

我的奶奶也是更偏愛我的大伯,可能性格上更溫和,不像我爸爸脾氣那麼大,即使每次我爸在我奶奶面前發脾氣,其實是覺得爺爺總讓奶奶做這做那,累到奶奶了。

我當然也知道奶奶是更喜歡大伯的女兒,我的表姐的。

但爺爺去世後,還是選擇了與我們家同住。我也想着盡量地對奶奶好,但這種偏愛,還是讓我一次次寒心。

一次我與父親因為孩子管教問題有争執,奶奶來扯架:“怎麼說他也是你爸!”

我不知道那一刻發了什麼瘋,沖着奶奶喊:“你總說表姐表妹,她們都有人幫忙帶孩子,都能做自己的工作,我呢?我有誰幫忙,明明是我最辛苦,我最累。我淩晨4點才睡,7點又要起來管孩子,你們知道嗎?就在同一個屋檐下,你們誰知道?誰在意?”

奶奶平時愛說:表姐工作忙又累,表妹要邊讀博士邊管孩子累。我從沒有聽到過誇我不容易,我知道姊妹都不易,對姊妹乜有一點意見,隻是覺得在奶奶眼皮下的我,似乎卑微又透明,不存在一般!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原來不管是做外孫女,還是做孫女,自幼乖巧又愛幫忙做事、成績優異不操心的我,都不是受歡迎被疼愛的那一個。

我想我的父母如果有的選,除了會要個男孩,也一定不喜歡脾氣古怪、愛生悶氣的我。

直到大姑給我拿來了一盒膏藥,我才發現:我錯了30年!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大姑剛來過,這兩天又來了。進門就遞給我一盒膏藥,說:“你奶奶說你肩膀痛得好厲害,我上次那種藥沒了,這種也是醫院開的,你試試,應該也不錯。”

我心裡一驚,“奶奶說的”,她有留意我午飯時間就說過一兩句的落枕了,肩膀也痛。

她也聽我爸說,大姑之前給她的膏藥,我貼了有效,但我爸去藥店沒買到。

大姑細姑大伯連帶堂姊妹兄弟都對我們極好,我一直都知道。但我卻沒想過,這種好,難道不是爺爺奶奶教育引導的嗎?

奶奶并不是不愛我,我到了30歲才懂得釋懷了。

不過表姐表妹自幼在奶奶家長大,我更多是父母親自撫養罷了。表姐每次來都會和奶奶說好久的話,我卻天天在一個屋檐下,也和奶奶說不上幾句,最多借着孩子去找太奶奶聊幾句孩子。

不是不愛,不是看不到,父輩祖輩對我們,又豈會完全不愛呢?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我家雙胞胎,弟弟活潑嘴甜,從當時的月嫂到家裡人、外人,都更喜愛這個總是笑眯眯的孩子。而哥哥陰郁少言,因為太難帶,出生起,一直是我親自帶。

弟弟3歲前,一直和我媽睡。我和老公覺得還是有點虧欠的,是以挑選玩具或食物上,基本是讓弟弟先挑。弟弟提的要求,也基本會滿足;哥哥的反而會打點折扣。

但一次我批評弟弟後,弟弟大哭不止!

我問:“你是覺得我偏袒哥哥嗎?”

沒想到弟弟一邊哭一邊狠狠點頭。

我一把抱住弟弟:“傻孩子,你和哥哥都是媽媽的寶寶,犯了錯都是一樣批評的,你看哥哥挨的闆子比你還多些。”

原來陽光外向的弟弟,在父母寵愛上,也有着敏感的小心思。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暈輪效應”,指的是: 我們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識和經驗以偏概全,以點概面。 好比像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産生的暈輪模糊不清的現象。

童話《小王子》中有一句話:“真正重要的東西,是用眼睛看不見的。”

我們看着眼前的親疏遠近,如我家弟弟看着我批評他,如我看着我的奶奶沒提過我也辛苦我也不易,卻沒有用心去感受過。

愛可以用眼睛看到,更要用心去感受!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姜文在一次綜藝節目中說:“我平常是一個不自信的人。”

能導能演,既是影帝,又是最佳導演,婚姻幸福的人,卻說自己不自信。

問及緣由,原來是他始終沒有得到母親的肯定,始終想向母親證明自己。

小時候是用成績證明,考起了中央戲劇學院,他想母親該誇我了吧。誰料到母親隻說:你的衣服還沒有洗。

長大了,給母親買了大房子。母親卻不去住,住在自己的小破屋裡。

他一直想博得母親的寵愛!哪怕一次,哪怕一刻!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作家三毛有一封家書讓人淚目,是寫給她的父親的:“我一生最大的悲哀,不是沒有賺得全世界,而是請你欣賞我。”

父親的回信同樣感人:“為身邊有你這樣的小草而驕傲。”

三毛說:“這句話我等了一生一世,直到你親口說出來,才抹殺了我在家裡永遠抹不掉的自卑與心虛。”

我們都想要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一句的肯定,我們覺得那才是愛是寵!

其實十個指頭還不一般粗了,偏差總會或多或少存在的,但我相信本質都是愛我們的吧!

《被嫌棄的松子》是部有點壓抑的電影。

女主從小喜歡對父親扮鬼臉,因為隻有那樣,父親才會稍微注意下她;長大後,她繼續讨好着包庇着隻要對她有一點點好的人,哪怕他是個盜竊犯的學生,哪怕明知是利用自己的男友,哪怕是背叛自己的伴侶,她用盡心思的讓他們能夠“喜歡自己一點,喜歡自己多一點”。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她從一名教師,淪落到做人情婦,當起了浴室女郎,殺人,未婚生子,自暴自棄,了此殘生。

松子的每一次讨好,讓人痛心疾首:“明明很可愛,幹嘛非要做鬼臉。”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祖輩父輩是否寵愛自己,都請放下,也放過吧!放過自己,放下過去!

不怨恨,也不讨好,自己活好,不是更好嗎?

莎士比亞曾說過:“自我懷疑就是叛徒。他人的懷疑我們可以主動發起反擊,但自我懷疑總是在不經意間消耗掉我們原有的企圖心。”

是以不要懷疑自己不夠好,我又不是人民币,怎麼可能人人都愛我了!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知否》裡盛老爺一直偏愛小妾林小娘,以及她所生的女兒墨蘭。因為他也是庶出,母親和他都備受欺淩。

成年成婚後,他想用自己的力量保護林小娘和墨蘭,很多時候是明顯的偏袒。

他是在保護小妾和庶出女兒嗎?

不,不是的!

他是在保護小時候的那個自己,和自己的母親。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可這樣對子女、對家庭、對子女下一代的教育,又好嗎?

當然非常的不好!

為人父母,如果生下多個子女,請把好心裡的那杆秤。别再學那盛老爺了,事事小心謹慎,唯獨家中卻家長作風,最後還家宅不甯。

我是家裡最不受寵的孩子,是這樣嗎?原來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人生走過了30幾年,我也才看清楚,祖輩父輩何嘗不愛我們呢?

請記住:你不是不受寵的那個小孩!

如果改變不了,就放下吧!愛自己愛子女,同樣也能收獲愛與肯定褒揚!

(部分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