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間清醒的波伏瓦|讀書筆記8

作者:白芷汪汪

曆經一周,大概花了八個半小時,終于把《成為波伏瓦》這本傳記看完了。第一天很興奮,讀的時候,進入了心流狀态,仿佛穿越回1908年,看着一個偉大的哲學思想家、女權主義者誕生在巴黎第六區。

後面幾天的閱讀體驗是有點頹廢,甚至不耐煩,可能是一種落差感造成的吧。

之是以會讀這本書,是因為我先被薩特的哲學思想所吸引,他的“存在就是虛無”,“他人即地獄”,“自由選擇是很沉重的負擔”等,以及他以自己的實際生活踐行着他的哲學觀,這些都忍不住想讓人進一步就了解他的生活。無數後人企圖模仿薩特和波伏瓦的愛情契約,他們不想以結婚的方式來捆綁在一起,而是以自由意志每兩年簽訂一個合約,來确定他們之間最本質的愛,當然這期間他們的關系不是排外的,如果遇到各自偶然的愛也是可以開誠布公地告訴對方的。

書中有幾個章節是介紹他們各自的情人,甚至他們共有的情人。我看到他們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不是很感興趣,甚至有點看不下去了。因為之前聽到在那個年代居然有這麼先進的關系理念,并且他們還真的堅持了52年,直到薩特去世,感覺不可思議,很好奇。但是真的通過這部傳記了解到了那些公開的書信等細節,其實對我個人的沖擊比較大,至少目前我是不認同的,真正的愛情怎麼能不具有排他性呢?

全部讀完之後,我在想,之是以波伏瓦能寫出那些著作,以及她掀起的女權主義的浪潮,都離不開她那些和情人或友人的共同經曆,以及最重要的是和薩特在精神上的共鳴,她在日記中寫道:薩特之于我,是“我的心靈、我的身體,但最重要的是,我的思想收獲了一個無可比拟的朋友。身體和心靈的夥伴,别人也可以做,但思想的朋友隻有他,不可替代”。

這本書想要試圖證明,波伏瓦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她不是薩特的附屬品,可惜的是《倫敦時報》在宣布薩特死亡的文章中将她介紹為薩特“最親密的朋友”之一,“成為他的情婦和一生的政治、哲學和文學盟友”,波伏瓦就像是活在薩特的陰影中。

媒體的導向确實起到了作用,我也是因為薩特才去了解波伏瓦,這本書讀完,一個立體鮮活的她仿佛就站在我面前,隔着一百多年的時空,我表示深深地敬意,她的勇氣,她的智識,她的清醒,在那時那地很少人能做到,甚至是今天。

原生家庭能影響一個人,但成長過程中的思考更能塑造一個人變得理智成熟。波伏瓦的媽媽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的父親是堅定的無神論者,生活在這樣的環境,導緻她的童年是懷疑主義和忠誠信仰之間的一場拉鋸戰。好在她熱愛讀書,喜歡寫日記,養成了反駁既定的應該要遵循的舊規章制度和教條主義的習慣。

波伏瓦是一個妥妥的學霸,兩年間拿下了6個高等教育的資格證,如數學、法國文學、拉丁語、哲學史、希臘語等,她把大部分地精力放在學習上,但與此同時也經曆了青春期對愛的懵懂與好奇,她有強烈的批判性思維,她與她的父親讨論“愛意味着什麼”,她父親認為“愛”意味着“奉獻、愛慕和感激”,她對此是不認同的,她早期讀過很多哲學思想家的作品,是以不再屈服于長輩的權威,開始自己獨立的思考,她覺得“互相回饋是愛的必要條件”。

波伏瓦的哲學思想光芒在很大程度上被薩特掩蓋了,在薩特出版《存在與虛無》之前,她就已經在自己的日記中涉及存在主義,隻是沒有得出問題的解決答案。但不管怎樣,她和薩特的關系貫穿了半個世紀,更像是靈魂伴侶、精神依靠,他們過往的情人隻是短暫地陪同了一段旅程,而他們倆彼此才是自始至終互相了解互相支撐的伴侶和朋友。

波伏瓦的一生,經曆了無數次被人嘲諷诋毀,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回憶錄中,波伏瓦說她決心不走入婚姻這個資産階級的制度,而且也不願要孩子,因為她寫作需要時間和自由,是以她說:“沒有孩子,我才能完成我應當的使命。”

波伏瓦,絕對的人間清醒。這樣拿自己的一生踐行其哲學觀的一個人,值得我花8個多小時走進她的世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