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间清醒的波伏瓦|读书笔记8

作者:白芷汪汪

历经一周,大概花了八个半小时,终于把《成为波伏瓦》这本传记看完了。第一天很兴奋,读的时候,进入了心流状态,仿佛穿越回1908年,看着一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家、女权主义者诞生在巴黎第六区。

后面几天的阅读体验是有点颓废,甚至不耐烦,可能是一种落差感造成的吧。

之所以会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先被萨特的哲学思想所吸引,他的“存在就是虚无”,“他人即地狱”,“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等,以及他以自己的实际生活践行着他的哲学观,这些都忍不住想让人进一步就了解他的生活。无数后人企图模仿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契约,他们不想以结婚的方式来捆绑在一起,而是以自由意志每两年签订一个合约,来确定他们之间最本质的爱,当然这期间他们的关系不是排外的,如果遇到各自偶然的爱也是可以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的。

书中有几个章节是介绍他们各自的情人,甚至他们共有的情人。我看到他们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不是很感兴趣,甚至有点看不下去了。因为之前听到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么先进的关系理念,并且他们还真的坚持了52年,直到萨特去世,感觉不可思议,很好奇。但是真的通过这部传记了解到了那些公开的书信等细节,其实对我个人的冲击比较大,至少目前我是不认同的,真正的爱情怎么能不具有排他性呢?

全部读完之后,我在想,之所以波伏瓦能写出那些著作,以及她掀起的女权主义的浪潮,都离不开她那些和情人或友人的共同经历,以及最重要的是和萨特在精神上的共鸣,她在日记中写道:萨特之于我,是“我的心灵、我的身体,但最重要的是,我的思想收获了一个无可比拟的朋友。身体和心灵的伙伴,别人也可以做,但思想的朋友只有他,不可替代”。

这本书想要试图证明,波伏瓦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她不是萨特的附属品,可惜的是《伦敦时报》在宣布萨特死亡的文章中将她介绍为萨特“最亲密的朋友”之一,“成为他的情妇和一生的政治、哲学和文学盟友”,波伏瓦就像是活在萨特的阴影中。

媒体的导向确实起到了作用,我也是因为萨特才去了解波伏瓦,这本书读完,一个立体鲜活的她仿佛就站在我面前,隔着一百多年的时空,我表示深深地敬意,她的勇气,她的智识,她的清醒,在那时那地很少人能做到,甚至是今天。

原生家庭能影响一个人,但成长过程中的思考更能塑造一个人变得理智成熟。波伏瓦的妈妈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的父亲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导致她的童年是怀疑主义和忠诚信仰之间的一场拉锯战。好在她热爱读书,喜欢写日记,养成了反驳既定的应该要遵循的旧规章制度和教条主义的习惯。

波伏瓦是一个妥妥的学霸,两年间拿下了6个高等教育的资格证,如数学、法国文学、拉丁语、哲学史、希腊语等,她把大部分地精力放在学习上,但与此同时也经历了青春期对爱的懵懂与好奇,她有强烈的批判性思维,她与她的父亲讨论“爱意味着什么”,她父亲认为“爱”意味着“奉献、爱慕和感激”,她对此是不认同的,她早期读过很多哲学思想家的作品,所以不再屈服于长辈的权威,开始自己独立的思考,她觉得“互相回馈是爱的必要条件”。

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光芒在很大程度上被萨特掩盖了,在萨特出版《存在与虚无》之前,她就已经在自己的日记中涉及存在主义,只是没有得出问题的解决答案。但不管怎样,她和萨特的关系贯穿了半个世纪,更像是灵魂伴侣、精神依靠,他们过往的情人只是短暂地陪同了一段旅程,而他们俩彼此才是自始至终相互了解相互支撑的伴侣和朋友。

波伏瓦的一生,经历了无数次被人嘲讽诋毁,但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回忆录中,波伏瓦说她决心不走入婚姻这个资产阶级的制度,而且也不愿要孩子,因为她写作需要时间和自由,所以她说:“没有孩子,我才能完成我应当的使命。”

波伏瓦,绝对的人间清醒。这样拿自己的一生践行其哲学观的一个人,值得我花8个多小时走进她的世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