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作者:泊東

#中華文化傳誦人#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熙甯元年),46歲的江甯知府王安石奉诏進京,在乘舟離任金陵的時刻,他突然文思泉湧,詩上心來,寫下了《出金陵》這樣一首詩,詩曰:

白石岡頭草木深,春風相與散衣襟。

浮雲映郭留佳氣,飛鳥随人作好音。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王安石畫像。(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王安石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中華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詩詞大家,他保留至今的詩詞作品共有2000多首,而這首《出金陵》無疑是他整個詩詞藝術生涯中最為歡愉輕快的一首詩了,為了等這首詩的出爐,王安石足足用了二十多年時間,自己也從青年學子熬成了中年大叔。

王安石早年就聰敏異于常人,少年時期便很有名氣,及長,剛滿20歲的他參加科舉就一擊而中,一路過關斬将直達京師汴梁,在最後一環的殿試之中,他還曾被全體閱卷考官評為新科狀元。

要不是晏殊的女婿楊察的親弟弟楊寘深得仁宗皇帝喜愛,當年的這個狀元還真是王安石的了。不過,王安石後來還是榮登進士榜的第四名,排位已經算是很高的了,為此,他還發明了“囍”這個字以表示自己的興奮之情(具體見本人前兩天發的微頭條)。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據說,這個“紅雙喜”是王安石發明的,你們不知道吧。(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王安石作為一個北宋王朝的讀書人,其天資又聰穎,還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碰到的又恰好是願意“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仁宗皇帝,往後的仕途想起來都應該是一片光明。

可是,人世間的變數竟如此之多,王安石居然就此沉寂了二十多年。為什麼呢?原因是王安石太喜歡折騰了。

應該是看到了北宋繁華盛世背後的巨大隐憂,從來不是純粹的儒家子弟的王安石(我認為他其實也是個法家弟子)在步入仕途後,開始關注起王朝繁盛後面的那些陰影起來。冗官冗兵、賦稅不興、軍事不振、階層固化……等等,都一一在他的眼前不時地閃現。

為此,王安石感到自己身上的責任越來越重,他作為北宋帝國的頂級儒生,他有必要站出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于是,從來都不拘小節、特立獨行的王安石經過多番思考和調查,認真地向仁宗皇帝上了一道疏,他要求仁宗高度重視王朝的隐患,及時進行變法改革,進而確定王朝的長期穩定安甯。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形象。(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可是,他顯然有些高估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對于他的進言,仁宗皇帝不置可否,始終沒有正面給予回應,這樣幾次三番之後,王安石便徹底死心了,他知道屬于的他的時代還沒有來臨。是以,王安石最終選擇了辭官不做,離職回鄉,哪怕後來朝廷多次征召,他也堅辭不就,絕不願去做一個違心的官員。

1063年,北宋最負盛名的仁宗皇帝駕崩;3年後,繼任皇帝的英宗也病殁。

1068年,宋神宗趙顼登上政治舞台。這個年輕的皇帝登基後,或許是因為遇到的國情大不一樣了,是以他個人也和他的前任很不一樣。他一改之前宋皇老成持重、固執不變的做法,從一開始,他就積極地針對北宋王朝顯露出來的問題采取一些辦法,時不時地向外界宣示他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

同時,神宗皇帝開始不停地尋找可以安邦定國的治世能臣,他先後找了司馬光、富弼等當世名臣,咨詢他們的意見建議并寄予厚望,可司馬光太守舊,參與過慶曆新政的富弼又太老,最終宋神宗“良久不語”、毫無收獲。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宋神宗還是不夠堅定,否則王安石變法有可為。(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怎麼辦呢?他面臨的問題又急需要得到解決,不可能就這樣置之不理了啊。思來想去之後,宋神宗找來了自己當藩王時的機要秘書韓維,希望從他這裡得到一些慰藉。宋神宗堅信自己沒有看錯人,果然,他和韓維暢聊了一番之後,他發現自己這個曾經的秘書智慧深沉、觀點新穎,談論起事物來頭頭是道。于是,一度有些灰心喪氣的宋神宗立時大喜,他毫不遮掩地盛情邀請韓維同自己一道改革弊政,讓大宋王朝重新煥發生機。

誰知道韓維當場就給拒絕了,随後,他做了一番解釋并推薦了一個人。他說的這些道理其實不是他自己的見識,而是一個叫王安石的人告訴他的,他還建議皇帝找這個人來拯救大宋天下。

由于王安石早年間對高官厚祿棄之如敝履,他其實早已經名滿天下了,隻是神宗皇帝還不知道王安石居然還是一個極具改革變法思維的人物。如今從韓維這裡得到這樣一個天大的好消息,神宗皇帝更是喜不自勝,經曆過對司馬光、富弼等人的失望,如今的王安石其實就是他銳意進取方向上的一盞明燈了。于是,神宗皇帝當下就拟旨一道,急召王安石入京,他要當面考驗一下王安石的才華,看看他是否真的就是自己這個朝廷裡治國安邦的能臣。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如果司馬光知道王安石變法失敗很可能會導緻王朝滅亡,不知道他還會這樣反對不?(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也許是好朋友韓維向王安石透露過神宗皇帝的一些想法,這一次,王安石沒有再推辭,他知道,屬于自己的春天馬上就要到來了。

1068年,王安石趕赴汴梁觐見神宗皇帝,君臣二人相談甚歡,會談氛圍相當的和諧融洽且充滿希望。不過,年輕的皇帝仍然采取了謹慎的方式,他沒有一開始就把王安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他還要考察一下他的實踐能力。

于是,46歲的王安石第一次接受了神宗皇帝的委任,趕赴江甯擔任知府,他要在那裡先進行一番改革試點。在之後不長的一段時期内,王安石躬身于江甯,将他長久以來思考得來的“青苗法”、“農田水利法”等等,都在江甯進行了實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舉措。(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很快,之前還有些疑慮的神宗皇帝終于徹底認可了王安石的經天緯地之才,他迫不及待地頒發诏書,将王安石召回汴梁,任命他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宰相),宣布由他全面主導北宋王朝的一次偉大改革,後世稱之為“王安石變法”、“熙豐變法”或“熙甯變法”。

在離任江甯知府時,遙想起這20多年來的坎坷仕途,再展望未來自己将要進行的一場偉大變革,沉穩的王安石再也經不住地歡欣雀躍起來,20多年的等待,如今終于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了,大宋天下也終于有救了,當真是一件可喜可賀可慶祝的大好事,理應賦詩一首以告慰自己和大宋天下。于是,略一沉吟,就在那北上的颠簸小舟之中,王安石寫下了《出金陵》這首詩。

縱觀全詩,王安石内心的那種興奮之情躍然紙上,全詩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兼改革家王安石一朝得償所願的美好心情。“白石岡頭草木深,春風相與散衣襟,”這頭兩句描寫了王安石在赴京面聖途中所看到的美好景色,純白一色的石崗之間草木郁郁蔥蔥,一陣陣暖人的春風浸潤着樹木的清香,把我的衣襟都給吹散開了,這是多麼舒适多麼惬意的一件事啊。“浮雲映郭留佳氣,飛鳥随人作好音”,這後兩句詩人則用幾種事物寄托了自己的喜悅和祝願,你看啊,浮雲映在了城郭之下的水中,就好像美好的氣息繞滿了全城,而天空飛翔的鳥兒啊,也跟着我這個得償所願的人一起哼起了快樂的歌謠,這又是多麼美好的一種寄托和祝願啊。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王安石存世詩詞2千多首,《出金陵》不算很出名,但卻是他最歡快的一首作品。(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可惜的是,在司馬光等為首的守舊勢力的攻擊和改革派一系列施政措施的失誤下,“王安石變法”最終成為了中國曆史上一次偉大卻并不算成功的大變革。王安石自己在執政僅僅六年後,就被迫匆匆交出相權,黯然退出改革上司階層,而他所上司的變法也在各方面的聯合打壓下逐漸走向消亡。

公元1085年4月1日,年輕的宋神宗突然離世,至此,王安石變法正式宣告終結。雖然在那十六年時間裡,王安石所上司的變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觀了北宋王朝的面貌,但他最終還是失敗了。王安石變法失敗後,再也沒有一個人能站出來拯救日益腐朽的北宋王朝。42年之後的1127年,金軍從北方大漠縱橫馳騁而來,北宋王朝滅亡,徽欽二帝北狩,華夏民族遭遇到了上一個千年莫大的哀傷。

而我們回過頭來再看一下王安石的《出金陵》,心中不禁油然升起一股悲涼的意味,20多年的蟄居等待,16年的艱難前行,最終卻換來了失敗的結果,“佳氣”難留,“好音”不再,真是讓人不甚唏噓,當為王荊公三歎!!!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歡愉的一首詩,可惜天不遂人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王安石雖然失敗了,但他仍是這民族的英雄。(本文由頭條作者泊東原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