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作者:泊东

#中华文化传诵人#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46岁的江宁知府王安石奉诏进京,在乘舟离任金陵的时刻,他突然文思泉涌,诗上心来,写下了《出金陵》这样一首诗,诗曰:

白石冈头草木深,春风相与散衣襟。

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人作好音。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王安石画像。(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王安石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又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诗词大家,他保留至今的诗词作品共有2000多首,而这首《出金陵》无疑是他整个诗词艺术生涯中最为欢愉轻快的一首诗了,为了等这首诗的出炉,王安石足足用了二十多年时间,自己也从青年学子熬成了中年大叔。

王安石早年就聪敏异于常人,少年时期便很有名气,及长,刚满20岁的他参加科举就一击而中,一路过关斩将直达京师汴梁,在最后一环的殿试之中,他还曾被全体阅卷考官评为新科状元。

要不是晏殊的女婿杨察的亲弟弟杨寘深得仁宗皇帝喜爱,当年的这个状元还真是王安石的了。不过,王安石后来还是荣登进士榜的第四名,排位已经算是很高的了,为此,他还发明了“囍”这个字以表示自己的兴奋之情(具体见本人前两天发的微头条)。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据说,这个“红双喜”是王安石发明的,你们不知道吧。(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王安石作为一个北宋王朝的读书人,其天资又聪颖,还年纪轻轻就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就,碰到的又恰好是愿意“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仁宗皇帝,往后的仕途想起来都应该是一片光明。

可是,人世间的变数竟如此之多,王安石居然就此沉寂了二十多年。为什么呢?原因是王安石太喜欢折腾了。

应该是看到了北宋繁华盛世背后的巨大隐忧,从来不是纯粹的儒家子弟的王安石(我认为他其实也是个法家弟子)在步入仕途后,开始关注起王朝繁盛后面的那些阴影起来。冗官冗兵、赋税不兴、军事不振、阶层固化……等等,都一一在他的眼前不时地闪现。

为此,王安石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他作为北宋帝国的顶级儒生,他有必要站出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于是,从来都不拘小节、特立独行的王安石经过多番思考和调查,认真地向仁宗皇帝上了一道疏,他要求仁宗高度重视王朝的隐患,及时进行变法改革,从而确保王朝的长期稳定安宁。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清平乐》中的宋仁宗形象。(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可是,他显然有些高估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对于他的进言,仁宗皇帝不置可否,始终没有正面给予回应,这样几次三番之后,王安石便彻底死心了,他知道属于的他的时代还没有来临。所以,王安石最终选择了辞官不做,离职回乡,哪怕后来朝廷多次征召,他也坚辞不就,绝不愿去做一个违心的官员。

1063年,北宋最负盛名的仁宗皇帝驾崩;3年后,继任皇帝的英宗也病殁。

1068年,宋神宗赵顼登上政治舞台。这个年轻的皇帝登基后,或许是因为遇到的国情大不一样了,所以他个人也和他的前任很不一样。他一改之前宋皇老成持重、固执不变的做法,从一开始,他就积极地针对北宋王朝显露出来的问题采取一些办法,时不时地向外界宣示他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同时,神宗皇帝开始不停地寻找可以安邦定国的治世能臣,他先后找了司马光、富弼等当世名臣,咨询他们的意见建议并寄予厚望,可司马光太守旧,参与过庆历新政的富弼又太老,最终宋神宗“良久不语”、毫无收获。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宋神宗还是不够坚定,否则王安石变法有可为。(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怎么办呢?他面临的问题又急需要得到解决,不可能就这样置之不理了啊。思来想去之后,宋神宗找来了自己当藩王时的机要秘书韩维,希望从他这里得到一些慰藉。宋神宗坚信自己没有看错人,果然,他和韩维畅聊了一番之后,他发现自己这个曾经的秘书智慧深沉、观点新颖,谈论起事物来头头是道。于是,一度有些灰心丧气的宋神宗立时大喜,他毫不遮掩地盛情邀请韩维同自己一道改革弊政,让大宋王朝重新焕发生机。

谁知道韩维当场就给拒绝了,随后,他做了一番解释并推荐了一个人。他说的这些道理其实不是他自己的见识,而是一个叫王安石的人告诉他的,他还建议皇帝找这个人来拯救大宋天下。

由于王安石早年间对高官厚禄弃之如敝履,他其实早已经名满天下了,只是神宗皇帝还不知道王安石居然还是一个极具改革变法思维的人物。如今从韩维这里得到这样一个天大的好消息,神宗皇帝更是喜不自胜,经历过对司马光、富弼等人的失望,如今的王安石其实就是他锐意进取方向上的一盏明灯了。于是,神宗皇帝当下就拟旨一道,急召王安石入京,他要当面考验一下王安石的才华,看看他是否真的就是自己这个朝廷里治国安邦的能臣。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如果司马光知道王安石变法失败很可能会导致王朝灭亡,不知道他还会这样反对不?(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也许是好朋友韩维向王安石透露过神宗皇帝的一些想法,这一次,王安石没有再推辞,他知道,属于自己的春天马上就要到来了。

1068年,王安石赶赴汴梁觐见神宗皇帝,君臣二人相谈甚欢,会谈氛围相当的和谐融洽且充满希望。不过,年轻的皇帝仍然采取了谨慎的方式,他没有一开始就把王安石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他还要考察一下他的实践能力。

于是,46岁的王安石第一次接受了神宗皇帝的委任,赶赴江宁担任知府,他要在那里先进行一番改革试点。在之后不长的一段时期内,王安石躬身于江宁,将他长久以来思考得来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等,都在江宁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很快,之前还有些疑虑的神宗皇帝终于彻底认可了王安石的经天纬地之才,他迫不及待地颁发诏书,将王安石召回汴梁,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宰相),宣布由他全面主导北宋王朝的一次伟大改革,后世称之为“王安石变法”、“熙丰变法”或“熙宁变法”。

在离任江宁知府时,遥想起这20多年来的坎坷仕途,再展望未来自己将要进行的一场伟大变革,沉稳的王安石再也经不住地欢欣雀跃起来,20多年的等待,如今终于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了,大宋天下也终于有救了,当真是一件可喜可贺可庆祝的大好事,理应赋诗一首以告慰自己和大宋天下。于是,略一沉吟,就在那北上的颠簸小舟之中,王安石写下了《出金陵》这首诗。

纵观全诗,王安石内心的那种兴奋之情跃然纸上,全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兼改革家王安石一朝得偿所愿的美好心情。“白石冈头草木深,春风相与散衣襟,”这头两句描写了王安石在赴京面圣途中所看到的美好景色,纯白一色的石岗之间草木郁郁葱葱,一阵阵暖人的春风浸润着树木的清香,把我的衣襟都给吹散开了,这是多么舒适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浮云映郭留佳气,飞鸟随人作好音”,这后两句诗人则用几种事物寄托了自己的喜悦和祝愿,你看啊,浮云映在了城郭之下的水中,就好像美好的气息绕满了全城,而天空飞翔的鸟儿啊,也跟着我这个得偿所愿的人一起哼起了快乐的歌谣,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一种寄托和祝愿啊。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王安石存世诗词2千多首,《出金陵》不算很出名,但却是他最欢快的一首作品。(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可惜的是,在司马光等为首的守旧势力的攻击和改革派一系列施政措施的失误下,“王安石变法”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却并不算成功的大变革。王安石自己在执政仅仅六年后,就被迫匆匆交出相权,黯然退出改革领导阶层,而他所领导的变法也在各方面的联合打压下逐渐走向消亡。

公元1085年4月1日,年轻的宋神宗突然离世,至此,王安石变法正式宣告终结。虽然在那十六年时间里,王安石所领导的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观了北宋王朝的面貌,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再也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拯救日益腐朽的北宋王朝。42年之后的1127年,金军从北方大漠纵横驰骋而来,北宋王朝灭亡,徽钦二帝北狩,华夏民族遭遇到了上一个千年莫大的哀伤。

而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王安石的《出金陵》,心中不禁油然升起一股悲凉的意味,20多年的蛰居等待,16年的艰难前行,最终却换来了失败的结果,“佳气”难留,“好音”不再,真是让人不甚唏嘘,当为王荆公三叹!!!

《出金陵》:北宋名相王安石平生最欢愉的一首诗,可惜天不遂人愿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王安石虽然失败了,但他仍是这民族的英雄。(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