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記得中學時那篇課文《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的著名詩人,“田園派”的開創者。
在《桃花源記》中,作者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雜糅在一起,通過對桃花源景象的描寫,給讀者傳達出一種安甯、自由、平等的生活意象,表現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和無奈。

1、年幼時家境衰敗,卻飽讀詩書,博采衆長
陶淵明的太爺爺曾做過大司馬,爺爺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但父親離世得早,他不得不和媽媽相依為命,投靠了外祖父。
外祖父家中藏書衆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史書的機會。當時的兩晉時期,學者大多以《老》、《莊》思想為基礎,而陶淵明不但學習了《老子》、《莊子》,還接觸了儒家思想中的《六經》和其他文、史類思想,甚至包括了神話之類的“異書”(比如《山海經》就是此類)。
時代思潮加上家庭環境的影響,使年輕時的陶淵明可以接受并相容多種不同的思想,進而培養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給未來的職業發展立下了宏偉的志向。
2、29歲做官,郁郁不得志,42歲歸田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已經29歲的陶淵明懷着遠大的志向,擔任了江州祭酒的職務,負責掌管一州内的兵戎、治安、田租、戶口、祭祀、農桑、水利、兵器等事宜。
但是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不屬于士族的家族,受人輕視,于是無奈辭職回家。
随後,州裡又來人讓他去做主簿,他也辭謝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去荊州投靠了桓玄做屬吏。當時桓玄正控制着長江中上遊地區,想等待時機篡奪東晉政權,陶淵明知道此事之後,自然不肯與他同流合污,做他的左膀右臂,又因喪母,便辭職回家。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正式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
次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皇帝的位置,改國為楚。而陶淵明此時,在家鄉中田,自給自足,閉門謝客,對桓玄的做法不屑一顧。
宋武帝劉裕
元興三年,建軍武将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員起兵讨伐桓玄,桓玄大敗。此時陶淵明看到劉裕以身作則,整頓内外官場作風,使得朝廷人士皆肅然奉職,風氣漸漸晴朗,曾一度對他産生好感。
但不久,他看到劉裕為了鏟除異己,殺害了曾立下功勞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還提拔了桓玄的心腹王谥,使得陶淵明倍感失望,再次辭職。
于義熙元年(405年)年秋,叔父介紹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在做官的第八十一天時,碰到縣裡的督郵來了解情況。
陶淵明被告知那是上面派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此時他長歎一口氣,說道:“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鬥米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去向這些家夥們獻殷勤。”
說完,就又辭職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涯,就此結束。當遠大的理想抱負,在不斷嘗試、失望、最終絕望以後,他選擇了歸隐,再也不回頭了。
他經典的《歸去來兮辭》也是在此時創作的。
3、晚年過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創作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
此時的陶淵明,安貧樂道,充分享受着田園生活,創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比如《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
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營,而以求自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 晨出肆微勤,日入負耒還。 山中饒霜露,風氣亦先寒,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 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幹。 盥濯息簷下,鬥酒散襟顔,遙遙沮溺心,千載乃相關。 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歎。
這首詩通過對農事活動過程的描寫和樂在其中的情趣描述,抒發了作者志耕不渝的志向。語言平淡,意蘊深遠,表現了作者的躬耕情懷。
再比如《雜詩·憶我少壯時》: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複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整首詩呈現出一種蒼涼而又深沉的感覺,詩中描寫了少壯時簡單的快樂,中晚年時的憂慮,以及珍惜大好時光感歎。全詩展現了陶淵明用詞的幹淨,質樸,寓意深遠的特點。
但不幸的是,晚年的陶淵明趕上了自然災害,房屋還遭遇火災,家境每況愈下。即使這樣,他都沒有接受江州刺史送來的米和肉。朝廷還曾安排他擔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最後,陶淵明在饑寒交迫中,離開了人世。
陶淵明的前半生,正如他寫的詩一樣,“猛志逸四海,骞翮思遠翥”。他的精神生命汲取了文化的教養,進而升華出了“猛志”。而“骞翮”即飛翔展翅,他渴望像猛禽一樣大鵬展翅,但現實卻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
他性格耿直,清正廉明,有志氣,不攀附權貴,因而與腐朽的環境産生了格格不入的感覺,于是另辟蹊徑,轉身投入到辛苦而又簡單快樂的農事活動中,激發了自己的創作欲望和想象力,給我們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
這便是陶淵明田園詩背後的故事,這樣的陶淵明,你佩服嗎?
愛生活,愛分享,願我能給你帶來幸運與快樂。
歡迎關注【睿語佳音】,共同探讨有趣、有價值的事情。
如需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