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因為寫詩歌而留名青史的,當然是屈原了!屈原之前,沒有人會有意識地進行詩歌創作,将其作為抒發自己情感的一種手段,偶爾有一首佳作,人們便記錄在冊,慢慢累積,就彙成一本書,但沒有作者,全都是無名氏。隻是到了屈原,他才大量地研究詩歌文化,進行詩歌創作,使詩歌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很奇怪的是,楚辭成熟于屈原也終結于屈原,在此之後,再沒有楚辭創作的大家出現,至于宋玉景差那幫人,那就是打醬油的,不客氣地講。
此後,詩歌創作就陷入了低谷,再沒有名人出現了。當然了,偶爾也能出兩個神作,像劉邦這貨,大字不認識一籮筐,冷不丁人家還寫了一首大氣的詩歌,你說你有啥脾氣!看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詩人哦,不要放棄努力哦!

陶淵明
時間到了東晉,已經有數百年過去了,屈子都跳江好些年了。人們可能都忘記有詩歌這檔子事了,有人稱自己詩人,我們隻好笑着應承了,你總不能吐到他臉上。真正的大家出現了,他的平庸與普通差點讓他在曆史上無聲地消失了。我不知道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人,在詩歌一點都不流行的那個時候,自己個性上又是那樣恬靜與與世無争,怎樣才能讓人看到他無人匹敵的才華,怎樣才能讓人知道他是一位不朽的人物?在魏晉品人風氣盛行的時候,我相信沒有人會看好這匹黑馬,大家都一緻認為這是一匹百年都吵不響的老馬!
我不知道作了縣令的陶淵明還有啥不高興的,難道是嫌縣令的官不大,還是裡面的油水不肥?要知道你劉哥當年幹個亭長那都得上蹿下跳好幾年,你小子稀裡糊塗就作了縣長,這擱别人還不得修好幾世的福!繁文缛節,迎來送往,這不都情理之中的事嘛,要不然那些當官的肉食者整天幹啥?忍一忍嘛,這年頭啥工作好幹,總比你回家餓肚子強吧!可是陶淵明挂了印信,拿了把油紙傘,飄然而去了!
田園
讀書耕田,悠然而眠,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但是一看到權力立馬就搖尾乞憐了,一看到美女立馬就六神無主了,一看到金子立馬就兩眼放光了!他們聲稱自己恬靜無欲,把佛門的門檻都踏破了,但每次都捐了錢就閃人,誰他媽願意跟那幫死秃驢多廢話!陶淵明心底裡一片佛光,腳下踩的全是淨土。他深深地厭惡那些矯柔造作而沒有用的東西,在忍無可忍的時候終于挂冠而去了。這一去心裡面自然是不輕松的,斷了炊誰他媽的能高興!但是一個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總要付出點代價,值得哦!于是陶淵明左右思量,閃人了!他想種地為生,日子苦是苦了點,但是還能過得去,自己不願意過那種違背心意的日子!種種思量後,他不再猶豫了,毅然決然地走自己的路去了!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個被世俗勞累的靈魂,實在是被那些無聊的事情弄得心累,世俗的無聊與空虛實在讓這顆追求美好的心感到無奈,他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他要與那些美好的靈魂相親相近,不帶枷鎖地在大地間行走,他心甘情願地擔負自己的負擔,他坦然面對自己失去的東西,去在自然中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
桃花源記
其實陶淵明有着豐沛的社會理想,人們覺得他性情恬淡,熱愛自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自然主義者。其實不是,隻是人世的虛僞與無聊讓他深深地失望,是以他到自然中尋找生活的快樂。他渴求那種人能自由抒發自己性情的社會,那裡面沒有奴役、沒有強迫,那裡面人們有着充實的生活,人們有着非常務實的生活理想,兢兢業業地為未來而奮鬥!是以,偉大的《桃花源記》誕生了。這是中國文學留給世界的一筆豐厚的遺産,那裡面有着被壓迫社會一個人心底最深處的理想。
陶淵明的自傳也寫得趣味盎然,調侃中處處都是嚴肅,他不尊重世俗的僞裝,但他尊重自己的心靈。世間的快樂很少,但他對快樂很真誠。人類本身就沒有創造多少财富,而擁有的又不珍惜,是以隻能用空虛與更空虛來打發時間。我不知道陶淵明怎樣打發無聊的時光,當他讀書累了的時候,當他酌酒無樂的時候,但他一定會創造意義,創造價值,會努力讓生活變得充實與有品質,他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他是一個積極主動的改造者,他不會退而求其次地得過且過,這是我們人類社會能不斷上升的主要動力與原因,這是我們人類能闖過一關又一關的主要原因,正是以,我們的後輩們才活得更充實,更踏實,更堅強,更通透!
陶淵明的自傳是我最喜歡讀的自傳,他的人生态度與人生理想也值得我們很好地了解與繼承。在中國的文學中,陶淵明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山峰!
五柳先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