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四軍曆任首長——政治部主任鄧子恢(13)

作者:趙連軍
新四軍曆任首長——政治部主任鄧子恢(13)

1940年2月在半塔集合影。左起:李世農、周駿鳴、鄧子恢、郭述申、張勁夫。

這年秋,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化名胡服,率中原局由延安出發,11月底到達淮南津浦路西大橋鎮新四軍江北指揮部。12月,召開了第一次中原局會議。劉少奇在會上傳達了中央要求新四軍向敵後發展的正确路線。劉少奇指出:“深入敵後發展遊擊戰争,在整個抗日戰争中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号召江北部隊以實際行動來實作黨中央的東進決心:“向東發展,一直發展到黃海邊,不到黃海邊,一分鐘也不停止。”在讨論劉少奇的傳達報告時,鄧子恢第一個發言表示擁護,說:“少奇同志這個思想對,我們過去不明确,工作沒有做好,要打屁股。”劉少奇聽了诙諧地說:“是學習沒有搞好,不要打屁股,要學習。”會議定四、五支隊的主要任務是繼續向津浦路東發展,并增補徐海東、鄧子恢為中原局委員。江北指揮部前委根據中原局和劉少奇的訓示,對各項工作作了全面布置,将四、五支隊分區展開:由劉少奇和徐海東率四支隊在津浦路西,鄧子恢、羅炳輝、郭述申率五支隊在路東,分頭開展抗日敵後根據地工作。鄧子恢回到五支隊駐地,立即傳達了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和劉少奇的訓示内容,使廣大幹部對目前形勢和中央關于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方針有了明确的認識。

按照新的部署,鄧子恢、羅炳輝等把部隊分成以團為機關,采取紅軍時期“分兵以發動群衆”的方針,以蘇皖邊界的半塔為中心,分兵于天長、揚州、六合、儀征、來安、滁縣、嘉山、盱眙等八縣,開辟和發展皖東敵後遊擊根據地。

在淮南期間,鄧子恢始終堅持黨中央關于統一戰線的正确方針,特别強調對部隊進行階級教育,對黨員進行黨性教育。他親自編寫部隊政治教材,第一課的内容就是“什麼是階級,什麼是剝削?”他還十分強調政工幹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反複要求政治幹部弄通和宣傳黨中央的方針政策。鄧子恢和支隊上司堅持對部隊按照無産階級的黨性原則進行建設,大力加強政治思想作,因而五支隊在很短時間内迅速成長壯大,成為創造皖東抗日根據地的一支勁旅。1939年底到1940年3月,五支隊的群衆工作和統戰工作有了迅速發展,部隊也大大擴充,連續粉碎了日寇對來安、竹鎮、盱眙、嘉山的“掃蕩”,堅決反擊了頑固派的挑釁摩擦,初步開辟了津浦路東的抗日遊擊根據地。

鄧子恢與五支隊的幹部戰士親密無間,做政治工作十分深入細緻。在炎熱的夏天,他脖子上挂條毛巾,穿着汗衫,搖着蒲扇,講起話來就像拉家常一樣。不管是軍人大會或農民群衆集會,他幾乎有會必到,到必演講。不僅講政治形勢,還聯系到人生觀問題,提高指戰員的思想覺悟。那時,不少幹部理論水準低,不懂得什麼叫革命人生觀,怎樣樹立革命人生觀。他就聯系自己思想發展過程講解,生動具體,對幹部戰士教育很大。五支隊的戰士大多來自大别山區,他就常給戰士們講大别山的地理經濟和政治狀況,講大别山革命的光榮曆史。大家都非常欽佩鄧子恢知識淵博,智力驚人,都願意親近他,喜歡聽他風趣博采的言談。

1939年12月間,蔣介石發動了第一次反共高潮。翌年3月,蔣介石指令桂系頑軍李品仙部在津浦路西向我軍進攻;接着又令嫡系韓德勤部調集十個團的兵力,在津浦路東向我軍進攻,妄圖以重兵分東面兩側夾擊,消滅華中新四軍。之前的2月間,劉少奇在津浦路西召開了第三次中原局會議,鄧子恢從路東趕來參加。會議根據黨中央的訓示,确立了反摩擦的方針。中原局一面指令江北指揮部充分作好自衛反擊戰準備,一面向桂系頑軍呼籲團結抗戰,提出以淮南鐵路為界,互不侵犯,分區抗日。但桂頑置之不理,以其優勢兵力向我軍逼進。為此,中原局和江北指揮部立即制定了戰鬥部署,首先集中主力于津浦路西,打擊對我軍威脅最大的李品仙部;再揮戈東向,擊破韓頑進攻。